1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21:31:14

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黄河源头,位于青海省的东南部。总面积7.8万多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10%;是青海省的重要牧业生产基地之一。是一个面积大、人口少、地势高、草原广、资源富的民族自治州。

目录

·                                 • 概况

·                                 • 基本信息

·                                 • 行政区划

·                                 • 历史沿革

·                                 • 近年发展

[显示全部]

果洛藏族自治州-概况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省境东南部,东邻甘肃、四川省,南与四川省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97°54′-121°50′,北纬32°31′-35°40′。东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南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西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毗连。北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黄南藏族自治州相依。总面积7.6万多平方千米。总人口13万(2003年)。
自治州人民政府驻:玛沁县大武镇,距省会西宁市440千米。邮编:814000。代码:632600。区号:0975。拼音:Guoluo Zangzu Zizhizhou。
地处青南高原东南部,巴颜喀拉山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州境西南部,阿尼玛卿山贯穿州境北部、境内山脉连绵,沟谷交错,河流纵横、黄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境中,大小湖泊星罗其布。

果洛藏族自治州-基本信息

 

果洛州位于青海省的东南部,青藏高原腹地,全州面积7.5万平方公里,草原面积591万公顷,现辖6县,共51个乡(镇),总人口12.5万。首府驻玛沁县大武镇,距省会西宁440公里。
果洛是一个藏族聚居的纯牧业区,兼有小块农业区,主体民族为藏族,并居住有汉、回、撤拉、土等14个民族。1998年全州总人口13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9%,是我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单一民族比例最高的自治州之一。

该州境内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353.7万千瓦;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0余种,其中铜、钴矿石量达4600多万吨,位居全国前五位,潜在工业产值60亿元以上。野生动植物资源更是得天独厚;珍贵的白唇鹿、雪豹、牦牛、麝、黄羊、野驴等数量极大;冬虫夏草、贝母、雪莲、大黄等药用植物遍布州内大部分地区,年产量十分可观。各类牲畜存栏数256万头(只)、年产牛羊肉2万多吨,绵羊毛900余吨,牛毛绒650多吨,为发展加工就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该州有电力、煤炭、制革、乳品、黄金开采、肉类加工类等中小型企业36家,工业总产值4700多万元;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备,全州公路四通八达,同时,为了加快发展步伐、开门建州、筑巢引凤,州委、州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私营经济的优惠政策。果洛州已敞开她博大的胸怀,热忱欢迎国内外有志之士前来兴办企业,旅游观光。

果洛藏族自治州-行政区划

 

果洛州辖玛沁、班玛、甘德、达日、久治、玛多6个县。

果洛州   面积76312平方千米,人口14万。
玛沁县   面积13636平方千米,人口4万人。邮编814000。县人民政府驻大武镇。
班玛县   面积 6452平方千米,人口2万人。邮编814300。县人民政府驻赛来塘镇。
甘德县   面积 7143平方千米,人口2万人。邮编814100。县人民政府驻柯曲镇
达日县   面积15385平方千米,人口3万人。邮编814200。县人民政府驻吉迈镇。
久治县   面积 8696平方千米,人口2万人。邮编624700。县人民政府驻智青松多镇。
玛多县   面积25000平方千米,人口1万人。邮编813500。县人民政府驻玛查里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6年9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果洛藏族自治州-历史沿革

 

果洛古称俄洛、郭罗克。古为党项羌地,唐置轨州(今果洛南部地区)、又置山居、奉、岩、远等州,后属吐蕃辖地,宋属吐蕃厮政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司,明属朵甘思宣慰司,明末清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清隶成龙义道松潘漳腊营,民国十八年(1929年)归青海省直辖,曾置果洛行政督察区、青海省第三行政督察区,至1946年撤销既设机构,果洛藏族诸部仍由部落头人管理,有大小部落200余个,均由世袭的千百户头人分别统治。

 

             甘丹寺展佛节

1950年设果洛区,为青海省直属区。1952年6月,西北军政委员会组建果洛工作团;同年8月4日,工作团进驻果洛吉迈。1954年1月1日果洛区改设果洛藏族自治区(相当于专区级),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查郎寺;同年12月设甘德县;果洛藏族自治区辖1县。
1955年果洛藏族自治区改设果洛藏族自治州,州人民委员会驻达日县吉迈,辖甘德、久治(驻智清松多)、班玛(驻赛来唐)、达日(驻达日)4县(久治、班玛、达日3县均为1955年新设县)。1957年由甘德县部分地区设玛多县,驻黄河沿;由达日、甘德2县部分地区合并设玛沁县,驻中心站(依盖齐);果洛藏族自治州辖6县。
1958年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甘德县麦仓。1959年自治州人民委员会迁驻玛沁县;将玛多县划归海南藏族自治州;原属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同德县划入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迁驻吉迈;玛沁县由依盖齐迁驻大武。1962年将同德县划归海南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驻黄河沿)由海南藏族自治州划回果洛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辖玛沁(驻大武)、甘德(驻吾勤)、久治(驻智清松多)、班玛(驻赛来唐)、达日(驻吉迈)、玛多(驻黄河沿)等6县。1974年玛多县由黄河沿迁驻玛查里;果洛藏族自治州辖玛沁(驻大武)、甘德(驻吾勤)、久治(驻智清松多)、班玛(驻赛来唐)、达日(驻吉迈)、玛多(驻玛查里)等6县。

1999年,辖玛沁、玛多、甘德、达日、班玛和久治6县,51个乡(镇),183个牧委会。1999年总人口为12.86万人,其中藏族11.2万人。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果洛州总人口137940人。其中:玛沁县 35778人、班玛县 22088人、甘德县 25494人、达日县 24354人、久治县 19336人、玛多县 10890人。

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4号文批复:①撤销玛沁县拉加、军功2乡,合并设立拉加镇;撤销当项乡,并入当洛乡。②撤销玛多县清水、花石峡、黑海3乡,合并设立花石峡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花石峡乡)。③撤销甘德县东吉、柯曲2乡,合并设立柯曲镇。④撤销达日县吉迈乡,设立吉迈镇;德昂乡政府驻地迁至查干沟口。⑤撤销班玛县莫坝乡,设立并命名为赛来塘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班前乡,并入灯塔乡。⑥撤销久治县康赛乡,设立并命名为智青松多镇(政府驻地不变)。

2006年8月,果洛州:新增1个镇,乡镇总数由45个(7镇38乡)调整为44个(8镇36乡)。
玛沁县:撤销昌麻河乡,并入优云乡。
玛多县:撤销黑河乡,设立玛查里镇(镇政府迁驻玛查里)。

果洛藏族自治州-近年发展

 

 

“九五”取得的成果:“九五”期间,果洛州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经济工作保持了较平稳的运行态势。到2000年底,全州预计完成生产总值33917万元(90年不变价,下同),比“八五”末的1995年增加9415万元,年均递增6.7%。工农业总产值18960万元,年均递增1.8%。农牧业总产值13940万元,年均递增2.3%;牲畜存栏253万头(只),比“八五”末减少18.6万头(只),年均下降1.4%;母畜比例、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比“八五”末提高3.8、8.2、5.2、和5.9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2785吨,油料100吨,分别较“八五”末增加420吨和40吨,年均递增3.3%和10.8%。草原基础建设完成投资14834万元,建成防灾基地8606户,围栏草场232亩,暖棚67万平方米,定居牧户5414户。工业总产值4750万元,较“八五”略有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省管项目)累计完成44856万元,较“八五”增加20256万元,增长221.4万元,年均递增15.2%。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3.8亿元,其中州内公路建设完成投资0.8亿元,较“八五”增长172%。新增公路380公里,改建公路338公里,整治路线2条61公里,增加干线油路76公里,建设桥梁52座,并使雪下、老门等断头公路连网,打通了达日至色达、玛多至麻多等出口公路。省道101线宁果公路贵德至大武段已于1999年10月提前一年实现黑色化。到2000年,全州共有公路36条(段),通车里程达2592公

 

里,有35个乡镇通等级公路,115个牧委会通简易公路。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000万元,年均递增3.7%。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达1301户,从业人员2311人,注册资金2736万元,个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1401元,比“八五”末增加404元,年均递增7%,全州贫困人口由1997年的2754户12858人减少到1999年的619户2729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50元。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州现有各类学校86所,其中中专2所,中学15所,小学69所,在校学生1277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84%,牧民子女入学率达80%,巩固率达95%;科技推广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全州共有各类各级科研机构45个,有科技人员2000多人,取得科研成果155项。“22526”科技示范工程已于去年顺利通过验收;州上有民族歌舞团,州县有电视台、电影院、文化馆、图书馆和新华书店,全州51个乡(镇)中45个乡(镇)有电视差转台,部分牧委会、牧民也可收看到中央台的节目;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全州共有各类医疗机构84个,有各类医务人员947人,病床507张,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全州总人口为130664人,比“八五”末增加663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48‰。二、“十五”发展目标。“十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十五”期间,全州经济在确保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争取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7%,其中第一产业平均增长3%,第二产业年均增长4.7%,第三产业年均增长9.6%;农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各类牲畜存栏263万头只,母畜比例达到57.5%,繁活率达到60.1%,成畜损亡控制在3.5%以内,马牛羊比例调整到了63:41.22:57.15,商品率达到25%;牧户全部实现“四配套”,定居率达到100%;牧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4%,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3000人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完成5-6亿元,包括省管项目,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达到10-12亿元以上;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1%,其中:牧民子女入学率达到88%。农业区“普六”率达到70%,“普九”率达到50%。青壮年人口文盲率控制在15%以内;推广应用科技成果10-15项,科技成果推广率达到5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以上,培训家庭防疫员15000人,种畜串换示范户(点)/年1000只羊;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35%?和42.21%?以内。全州总人口控制在14.5万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6%?以内

果洛藏族自治州-旅游风光

 

 

神奇、美丽、富饶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中国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东南部,东临甘肃省,南接四川省,东西长约450公里,南北宽约280公里。总面积7.5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除少数河谷低地外,大都在0℃以下,年降水量297.4—764.1毫米,藏族占90%。

景观:鄂陵湖和扎陵湖、阿尼玛卿雪山、托索湖、莫格德哇遗址、年保玉则、白玉寺、格萨尔大王狮龙宫殿、玛玉文化中心、唐蕃古道、玛可河原始森林

自治州境内山河壮里丽、风景优美,镶嵌在玛多县境内宛若明镜似的扎陵湖、鄂陵湖,冬给错纳湖及星宿海,犹如点缀在母亲河源头熠熠生辉的颗颗明珠,形成了黄河源头风景如画的旅游景点。据史书记载,唐贞观十五年,唐室宗女文成公主远嫁,唐太宗派礼部尚书李道宗持节护送公主入藏,途经河源时,文成公主与事先驻礼在柏海(今扎陵、鄂陵两湖)迎候公主的松赞干布举行盛大婚礼,观赏河源风光。文成公主和公赞干布在湖畔歇息逗留,在世世代代藏族人民中间,一直传为千古佳话,留下诸多神奇的传说。

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地势高拔,群山耸立,山势巍峨磅礴,平均海拔5900米以上。其中,阿尼玛卿峰是最高的雪峰,海拔6282米,是全省第一座对外开放的山峰。山体呈锯齿重叠形,冰峰雄峙,地貌奇特,有冰川条,面积约125。7平方公里,垂直高差1800米,是黄河流域最大,最长的冰川。
扎陵湖、鄂陵湖是青藏高明原最大的两个淡水湖,周围有大小湖泊百余个,大小河流50余条,是继青海湖的又一个鸟类王国。
由于地势高亢,冻土层分布广泛,冰缘冻土地貌发育,形成奇特的“第三级”自然景观。因而在土壤植被上表现出强烈的粗骨性和年轻性。
果洛地形奇异,风光优美,有无限风光的扎陵湖和鄂陵湖,雄伟壮丽的阿尼玛卿峰,神秘瑰丽的年保玉则,北国江南的班玛仁玉,还有神秘莫测的藏传佛教………以上这些景点未曾经过人类“改造”、“干预”、“雕塑”完整保留着其自然界的本来面目。
自治州境内现有旅游景点70余处,对外开放的九座山峰中自治州境内就有四座。这里是登山、滑雪、环湖、探险和狞猎的理想场所。
果洛州旅行社是州旅游局直属单位,近年来接待了来自日、美、英、德、法等国的登山旅游团体及旅游观光团。现有一批素质较好的旅游专业人员,较完备的登山、旅游服务设施。这里还可观赏当地藏施同胞的民情风俗,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歌舞娱乐活动。

果洛藏族自治州-英雄格萨尔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 ,有15O余万诗行,字数达2300多万,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描写了英雄格萨尔一生为民造福,除暴安良,能征贯战,追求统的丰功伟绩。情节曲折复杂,场面宏大,波澜壮阔,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青海是格萨尔的故乡,传说英雄格萨尔就出生在玉树和果洛地区。

 

 


      
藏族群众对《格萨尔》非常虔诚,在果洛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保存有《格萨尔王传》,每晚诵读《格萨尔》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在果洛和黄南等广大藏区还发现了大量的格萨尔遗物和遗址,并产生了大量的格萨尔遗物和风物传说。在一些宗教寺院内(如玉树囊谦县的岭国寺等)还保存着格萨尔的王冕,金鞍金靴、金甲,宝刀、神弓等物品和王妃及战将家眷的装饰品。该寺周围还有格萨尔衣冠塔和30员大将的骨灰塔等近百座灵塔。
 
《格萨尔》的唱词有韵文也有散文。其中韵文是用蒋一人称书写的歌唱部分,主要表现在抒发人物感情、人勿对话以及对人物,事件、自然景观和周围环境的描绘,散文为以第三人称书写的说白,用于一般性的叙述和介召。说唱内容多采用藏族民歌“鲁”体和自由体的民间各律写成,唱段的层次基本上形成了规律性的固定程式。先是以衬词起唱,接着是祈祷词,再接着报地名人物名,然后才是所演唱的主题内容。

《格萨尔》主要由艺人们来说唱,带有原始而神秘的色彩。他们有的先是围绕神山磕头,之后就开始说格萨尔,有的是通过做梦说格萨尔,有的是大病一场后开始说各萨尔,这个现象到现在也无法解释。从说唱形式看,主要拘说唱形式有神授说、伏藏说,悟光说,释画说,授予艺说等。

焚香说唱 说唱前先设香案,案前悬挂格萨尔的巨幅画像,两边是30个英雄和珠姆等的画像,案上置莲花生长师及大将的塑像,并有酥油灯、净水、煨桑。焚香祈祷后,艺人手拿佛珠盘膝而坐双目微闭、双手合十,开始演唱。

 

托帽演唱  艺人左手持“仲夏”(艺人的帽子),右手比划,进行说唱。演唱有一定的程式,般首先叙述帽子拘来历,帽子就是象征意义上的演唱对象。

 带表演者和道具说唱  艺人演唱时带男女若干人,手持弓剑,说唱时按故事人物情节作相应的表演。

 挂画说唱  艺人指着挂起的格萨尔故事卷轴画以棍指画说唱。
 
看镜说唱  香案上置一面镜子,边看镜边说唱。

《格萨尔》的说唱艺人统称为“仲哇”,他们大多为文言。根据得到故事前提的不同,又分为“神授”说唱和“记忆”说唱两种形式。其中“神授”艺人又分为巴仲、迫仲、札仲、智仲等四种;靠后天学习记忆来说唱的“记忆”型艺人有结仲、德仲、推仲、罗仲、端仲等五种。这些艺人中“智仲”艺人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现今出版的《格萨尔史诗》中,绝大多数都出自“智仲”艺人之手。著名的格萨尔说唱艺人才让旺堆现在是青海省格萨尔研究所的干郭,他能说唱140多部故事,但他是个文盲,据说是在礼拜呻山后大病了一场,之后就能说唱。另外,格日尖赞所列的托够写作的分部本达120部,而年青的说唱艺人达旺扎巴提共的目录达153部,其中52部为新内容。光是青海格萨尔研究所建立艺术档案的格萨尔艺人就有80多位,到底在民间有多少格萨尔艺人,大概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