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迅雷:先建一个网上“文革”博物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24:55
徐迅雷:先建一个网上“文革”博物馆
徐迅雷
文革”发生已40周年矣,结束亦30周年了。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的出世,是“文革”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在40年之后的2006年5月16日,我又沉入冥冥之想里了。地球人都知道,巴金有两个梦想,一是建一座现代文学馆,二是建一座“文革”博物馆,前一个在他的执著努力下早已实现,后一个显然遥遥无期。倒是首个
民间“文革”博物馆在2005年元旦建成开放了,那是位于广东汕头市莲上镇塔山风景区的小型博物馆,聊胜于无吧。
曾经有一个“纸上‘文革’博物馆”,那是“文革”30年时出版的大型图录《“文革”博物馆》,上下两集,收录了数千张历史照片,是迄今为止关于“文革”历史的资料最齐备的书籍,年逾九旬的巴金给《“文革”博物馆》写了后记。如今,既然实体“文革”博物馆难以实现,不妨从网上开始吧,互联网这个似虚非虚的世界,容量巨大,阅者众多,加上现在三维动漫技术兴旺发达,把这个网上“文革”博物馆制作得丰富详实、栩栩如生不算登天难事。我有一些简单的构想,这里记录点滴:
外形。可设计多个“文革”博物馆的外形,任由参观的读者网友选择点击打开。不同的外形有不同的特色,譬如陵园坟茔式的、红色汪洋式的、地下洞窟式的,都蛮有自己的特色。但总不能弄成天堂式的,那会被人取笑的。地下洞窟式似乎比较有意思,如果把这个洞窟式博物馆搁在天安门广场底下,尽管是虚拟的,那也有强烈的今昔对比,一定会给人深刻印象。
门。网上“文革”博物馆的大门很重要,可不能搞简单了。可以借鉴罗丹著名雕塑《地狱之门》的创作理念,设计一个中国色彩的“文革”地狱之门。
幽灵。点击打开“文革”博物馆的大门后,展厅上空应该时常出现一个游荡的幽灵。这就是“一个幽灵,一个‘文革’专制的幽灵,在博物馆的上空游荡”。它是恐怖的,它是丑陋的,它是惊魂的;它时时刻刻提醒参观者:你要当心“文革”幽灵的重现。
展厅。这是主体内容所在,既有图文并茂,又可影像播放,没有原始影像的可制作三维动画。做到展示的手段多样化并不难,如何分门别类才是关键所在。许多展厅是不可或缺的。譬如,“领袖厅”总需要吧:在这个展厅里,认为自己一生只干了两件事其中一件就是发动“文革”的毛泽东当然是主角;一心想当女皇的毛夫人江青亦应充分展示她在“文革”中的非凡作为。而“亡魂厅”则更能彰显“文革”的本质:刘少奇是“文革”的头号亡魂,可以详细展示他是怎么死的,当然不能忘记他那句杰出的名言——“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还有张志新、遇罗克、林昭、王申酉、李九莲这些普通人的亡魂,内涵更为丰富,一些情形没有原始影像资料的,可以制作成动画来表达,譬如张志新行刑前被割喉的残酷场景,我看就只能用动画来形象地展示了。
“文革”的标志物很多,譬如红卫兵、红宝书、样板戏,这些都可以充分展示,一些气冲霄汉的“文革歌”也可以随时“点播”,像那首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就是好呀就是好就是好……”,就可以让喜欢周杰伦的当代小青年领教那比“双节棍”厉害得多的“气派”;这里,我还有一个创意:设置一个亡魂名录,把“文攻武卫”中死亡的千万人的名字、性别、年龄、致死原因等,分地域予以辑录,这个可以设计成互动栏目,参观者可以添加自己所知道的亡魂的名字。
除了“文革”十年浩劫要充分展示之外,我想还应该增加两个展厅:“文革前”和“文革后”。“文革”的到来并非没有“前因”,“文革”的结束亦非没有“遗果”,用这两个展厅来“惩前”和“毖后”,我看蛮有价值的。譬如在“文革前”展厅里,就可以展示一幅人类史上最大的标语:曾经出现在巫山峡口北岸文峰之巅的硕大无朋的“毛主席万岁”。这个被称为“巫峡惊世大标语”的“杰作”,5个字差不多占去了半座山,每个字长宽各十丈(33.33米),整幅标语占地6000平方米、约等于15个篮球场,磅礴壮阔、举世无双。它不是“文革”的产物,而是1960年制成的,这个标语是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淋漓尽致的表现,而“个人崇拜”正是自称为“马克思加秦始皇”的毛泽东一个人能够轻易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基础。
以上是我对构建一个网上虚拟的“文革”博物馆的一些简单想法,算是抛砖吧。“文革”十年浩劫,是对中华民族犯下的弥天大罪,迟早要彻底反思。我们知道,一个不敢铲尽罪孽的民族是缺乏勇气的民族,一个不想反思罪过的民族是欠缺良知的民族,一个不能直面丑恶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陈独秀说:“历史不会重演,但错误是会重演的。”建设“文革”博物馆,就是为了避免重演错误;而避免重演那无与伦比的错误,难道不是功德无量的事吗?
来源:光明网  来源日期:2006-5-21   中国选举与治理网发布时间:2006-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