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玉米經濟"形勢分析專題信息-情係黑土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08:35
"黃金玉米帶"將全新打造"玉米經濟"
--東北"玉米經濟"形勢分析專題信息之一
  吉林省通過對玉米"身份"的重新定位,提出了發展"玉米經濟"的戰略,並已制定了全方位的促進"玉米經濟"發展的措施,該戰略的實施將重新擦亮"黃金玉米帶"的光環。
  吉林玉米帶與同緯度上的美國玉米帶、烏克蘭玉米帶齊名,並稱為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它綿亙于吉林省13個縣市的3100萬畝耕地,正常年景的玉米商品量在100億公斤左右。在糧食短缺時代,吉林省在為平衡國家糧食供求、穩定糧食市場方面作出過巨大貢獻。然而,隨著我國糧食供求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大量的玉米陷入了"收不進、儲不下、銷不出"的尷尬局面。
  吉林省省長洪虎說,目前玉米的主要使用價值已由口糧變為飼料和工業用原料,目前僅有13%的玉米用于口糧,60%的玉米用于飼料加工,其余的用于工業原料,但吉林省仍把玉米完全當成糧食來經營和管理,這就帶來一係列問題。吉林省提出"玉米經濟",就是要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按照玉米的飼料、工業用的主要用途及其商品屬性對待玉米生產、流通、加工及管理,以破解目前吉林省玉米包袱沉重的難題,並形成新的產業經濟。
  據吉林省農委副主任王林介紹,從今年起,吉林省要從改變種植方式、降低生產成本、轉化增值等方面入手,全力推動"玉米經濟"發展。
  首先,實施《開發建設玉米產業經濟規劃》,大力推進玉米區域化、標準化、專用化、規模化種植,把玉米從東部和西部的不適宜區域退出來,進一步向中部集中。全省將開發一批適用于飼料和工業原料的高蛋白、高油等專用品種,堅決控制越區種植,從根本上提高玉米質量。
  第二,充分利用吉林省豐富的飼料資源,加快玉米過腹轉化,建設畜牧大產業。吉林省的肉類產品價格比國際市場低40%左右,專家認為,通過發展畜牧業過腹轉化,把玉米高成本的劣勢轉化為畜產品相對的價格競爭優勢,是"黃金玉米帶"迎接"入世"挑戰的"殺手锏"之一。
  其三,以增強產業關聯度為重點,做強"玉米經濟"。吉林省計劃今後幾年陸續建設一批依靠高新技術加工轉化玉米的大型龍頭企業,積極發展無水酒精、變性淀粉、淀粉糖、可降解塑料、添加劑、醫藥、化工等高科技產品,延長玉米產業鏈。重點建設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年產60萬噸燃料酒精項目、大成公司300萬噸玉米深加工等項目。
  其四,改變玉米的營銷與流通方式。在國內,加工和轉化企業要直接面對農民收購,發展"訂單農業"。 在國際市場上,吉林省將充分發揮非轉基因品種的優勢,樹立吉林玉米的品牌形象,依靠品牌佔領市場。同時,吉林省還將加快糧食企業改革,減少中間費用,降低流通成本。(2002年3月)
吉林省建立玉米出口基地將廣泛影響國內外玉米供求關係
   --東北"玉米經濟"形勢分析專題信息之二
  從吉林省農委獲悉,今後幾年內,吉林省除了建設一定數量的飼料玉米、工業原料玉米、食用玉米種植基地外,還將特別建立500萬畝優質玉米出口種植基地,按照該省年出口玉米50億公斤的目標,"十五"末期,全省優質玉米出口基地面積將擴大到1000萬畝左右。
  業內人士認為,擁有"黃金玉米帶"的吉林省在取消玉米出口補貼的新形勢下,建立和擴大玉米出口基地,對穩定東北糧食的"北出口"、促進有利于我國的玉米進出口格局的形成、推動中國糧食的國際化流通,具有重大意義。
  按照世貿組織的有關規定,從今年起東北玉米的直接出口補貼已經取消。代理東北地區玉米出口的吉糧集團副董事長姜建華說,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由于東北玉米的市場價高于國際市場價三成左右,在相關配套政策與措施出臺前,東北玉米"強行"出口只能是"賠本賺吆喝"。
  吉林省建立優質玉米出口基地這一戰略性舉措主要是基于對國際市場的前瞻性分析和自身角色的定位。據了解,我國周邊糧食進口國都有大量進口中國東北玉米的需求和習慣。2000年韓國(近幾年平均每年進口玉米800萬噸左右)從我國進口玉米約為600萬噸,這使我國取代美國成為韓國的第一大玉米進口國。吉林省副省長楊慶才說,國際市場對轉基因玉米安全性的疑慮與警惕,也相對增加了東北玉米的競爭力。據悉,韓國于2001年起實行了轉基因農產品明文標記制度,目前市場上非轉基因的天然農產品價格普遍比轉基因產品高20%以上。
  水分高、成本高、價位高不僅是阻礙東北玉米出口的重要因素,也使得我國糧食流通"南進北出"的理想格局難以形成。由于東北玉米價格每公斤一般比南方市場高0.10元左右,同時也高于國際市場30%左右,南方用糧企業寧肯從國際市場進口玉米。為此,吉林省從今年起在進一步調整玉米品種結構的同時,還將大力推進玉米種植"區域化、標準化、專用化、規模化",實現優化品種,降低成本。種植品種和方式的變化將首先從玉米出口基地開始。
  建立大規模的優質玉米出口基地對于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我國來說,還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吉林農業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郭慶海認為,在價格上,東北玉米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尚處于劣勢,但我國每年的糧食產量和消費數額都很大,特別是消費總量每百分之一的絕對值在國際市場上會形成較大的份額。因此,東北地區建立玉米出口基地,其意義除了可以緩解國內玉米收儲和財政壓力外,還可以發揮產量"絕對值"大的優勢,通過進出口時間和數量的控制,更積極地參與糧食的國際化流通,從而更多地影響國際玉米市場價格,甚至影響世界糧食的供求關係。
  目前,吉林省制定的玉米出口戰略是"東進、北上、南下、西擴",積極搶戰日本、韓國、俄羅斯、東南亞及中東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拓寬我國玉米"北出口",更深層次地影響國際玉米供求機制。據介紹,目前韓國、日本等國家對吉林省建立優質玉米出口基地的做法興趣濃厚,已經表示願與東北地區建立穩定的糧食供求關係。(2002年3月)
玉米流通"南進北出"格局有待形成
 --東北"玉米經濟"形勢分析專題信息之三
  受近年來我國糧食供求變化和加入世貿組織後玉米進口配額管理的雙重壓力,東北玉米在南方的銷路越來越不順暢。專家預測"南進北出"將取代"北糧南運",成為我國糧食流通的"主流"格局。然而,種種跡象表明,雖然運行多年的"北糧南運"格局目前已經開始被打破,但"南進北出"格局的正式形成尚待時日。
  我國舊有的糧食流通格局是"北糧南運",這種趨勢在玉米這一品種上表現得更為明顯:長江以北玉米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77%左右,而銷量只佔全國的50%;長江以南玉米產量只佔全國玉米總產的23%,糧食需求的一半必須通過"北糧南運"來滿足。
  隨著我國糧食供求關係的變化,南方地區在種植結構調整中不斷增加玉米面積,加上國外高質、低價玉米對我國南方市場"垂涎三尺",水分含量大、種植和運輸成本都較高的東北玉米的"南行之路"越走越難。長春市委農辦主任王健說,過去每到收購季節,南方客戶就來爭購玉米,但去冬以來極少有用戶前來採購。盡管去年吉林省只是一個平年偏欠的年頭(糧食產量為195億公斤),但目前全省糧食庫存卻已達到創歷史最高的390億公斤。黑龍江和遼寧也有大量糧食"沉睡"倉底。
  "價格倒挂是目前東北玉米出關難的重要原因。"吉林省糧食局綜合處處長沈啟地介紹,目前南方8省市糧食市場已經放開,當地糧食價格下跌,而東北按國家要求仍執行保護收購價,每公斤一般比南方市場價高0.10元左右,同時也高于國際市場價30%左右,這樣,南方用糧省市用糧意向就開始"由內轉外"。
  "北糧南運"受阻後,為了減輕東北糧食庫存壓力,1999年吉糧集團經國家授權成立了糧食進出口公司,該公司可直接從事糧食對外出口。在國家玉米出口補貼(每噸368元)政策支持下,幾年該公司出口業務量不斷上升,去年該公司共出口吉林省玉米300萬噸,代理東北其它省份出口50萬噸,玉米出口量佔全國總出口量近七成。
  據吉糧集團副董事長姜建華介紹,由于國內玉米市場價明顯高于國際價格,從今年起,按世貿組織的有關規則,東北玉米不得不取消在流通領域的直接出口補貼,目前公司與外商的出口商務活動已停止。同時,從今年起,我國玉米進口配額(500多萬噸)的大門已經敞開,雖然不一定能夠全部實現,但由此可見,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東北玉米有可能將陷入"南運受阻、北出又堵"的尷尬局面。
  但大多數業內人士仍然認為“北出南進”新格局的形成只是時間問題。吉林省糧食局局長牛國泰說,東北玉米在亞洲周邊市場有地緣優勢,與韓國、朝鮮、東南亞、日本等糧食進口國距離較近,同美國、阿根廷等國的大船洲際運輸相比,這些國家進口東北玉米有小船裝運、靈活、便捷等優勢。
  除了市場、價格等因素影響外,糧食流通格局的演變與最終"定格"在很大程度上受政策影響。吉林省副省長楊慶才認為,無論從市場還是從政策角度看,"南進北出"將是一個合理的流通格局。其一,南方市場增加質高、價低的進口玉米使用比例,東北依靠地緣、無轉基因優勢擴大出口都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其二,在出口補貼取消後,東北可以利用世貿組織的“黃箱政策”,以及把玉米補貼從流通領域換到生產領域等辦法盡快啟動新的玉米出口政策。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及吉林省都在加緊制定促進玉米出口的辦法,可見我國糧食"南進北出"的最終形成尚待時日。(200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