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嶺市完善土地承包制紀實-情係黑土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2:56:23
“第三次土改”的風暴
   ——公主嶺市完善土地承包制紀實

  風暴,一場被農民稱之為“第三次土改”的風暴,在吉林省公主嶺市那廣袤而肥沃的黑土地上,刮了整整一年。回首這一年來的經歷,一位老鄉鎮幹部做了四句詩:“私闖禁區出冷汗,孤軍奮戰無增援,苦辣酸甜都嘗遍,惡夢醒來艷陽天。”

            一、黑土地在呼喚

  公主嶺,全國聞名的“糧食狀元縣”,耕地面積330萬畝,農業人口75萬。1983年以後,糧食產量和商品量曾連續8年居全國之首。但多年來,由于產業結構比較單一,農民收入增長緩慢。1991年,市裏提出了全面發展農村商品經濟的“小康戰略”,近兩年又提出了“沿線開發”的新思路,即在公路、鐵路沿線建設工貿小區,發展路邊經濟。但現行土地承包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嚴重制約了這些戰略的實施,限制了全市商品經濟的發展。

             一對夫婦的哭訴

  已經有六七年了。幾乎每年春耕前,青年農民焦兆軍的父母都要找村幹部,哭訴他們的苦衷,要求調整土地。這對夫婦是黑林子鎮七家子村的農民。1983年推行“包幹到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他家四口人,分了五塊地,其中有兩塊處在樹帶邊緣。當時,全市土地分得比較匆忙,市裏打算試行三年,再做調整,但土地分完不久,中央下了文件,宣布15年不變。從此,土地一直穩定未動。這樣一來,焦家可就吃了大虧。剛分地時,樹帶上的樹還很小,幾年以後,小樹變成大樹,每側十幾米寬的地被樹影響,種啥啥不得。他家分得的1、56公頃耕地,足足有1公頃,年年種,年年賠。夫婦倆多次找到村幹部,要求補地,或者扣減負擔,但村裏無計可施。

  類似焦家的情況,在公主嶺市不在少數。陶家屯鎮是營造三北防護林的先進單位,現有農田防護林帶147條,總長17、5萬延長米,總共影響耕地280公頃,林帶兩側10米以內基本沒苗。從1988年開始,農民就不斷上訪,要求調整。他們甚至質問:“共產黨還說不說理?為什麼地不打糧還交定購?”鎮裏也曾研究了幾個方案,但行不通。最後,群眾說:“沒辦法,就得撂荒了!”不少農民已棄耕兩三年,啥也不交。

               青年農民的上書

  1992年12月19日,大榆樹鄉農民郭禹給省長高嚴寫了封信。信中說,好壞搭配,條塊分割,一個農民經營的土地有三四塊之多,不利于規模經營,很難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他說,農村出現了不少種田能手,但也確實有些農戶不會經營。種田好的人家,一公頃玉米可產1萬公斤,純收入1500元左右,而種地差的農戶每公頃地只能產5000公斤,有的甚至更低。這位農民建議,可否把土地的三分之一作為口糧田,按人口分,其余三分之二招標承包,誰有多大能力,誰就種多少地。經營農田不行的人也可從招標承包中解脫出來,從事別的產業,不把他們捆在土地上,這是解決農民脫貧致富的好辦法。

               信從省政府轉回公主嶺。

  這位農民的意見究竟有多大的代表性?1993年春節前後,市委書記趙萬東決定親自下鄉調查。他在調查中發現,要求調整土地的不僅僅是一兩個人,而是基層幹部和農民群眾的普遍呼聲,有的鄉鎮和村屯自己已經做了小調整,效果很好。為了把握起見,他又組織農工部、政研室等部門在更大的范圍內調查研究,解剖麻雀。

               有關部門的調查

  調查回來的大量情況,集中反映出以下幾個矛盾:

  1、土地分割零碎,經營規模狹小,限制了生產要素效能的發揮。包幹到戶時,土地按人按勞平均承包,地塊分成三六九等,加上口糧田、人口田、承包田、自留地、飼料地、園田地單獨劃分,使農戶的土地分得過于零散,全市60%以上的農戶地塊都在10塊以上,個別農戶多達二十多塊。一方面,地塊多處分布,農民耕作管理跑東跑西,降低了勞動效率;另一方面,同一地塊,多家耕種,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一聲令下,說種什麼大家都種什麼。搞市場經濟了,農民要調整作物布局和產品結構,你要種瓜,他要種豆,品種混雜,不同茬口交叉,耕作、管理、植保、收獲很難統一,效益很難提高。

   2、土地資源的使用權分配不公,嚴重影響了青年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一些村屯幹部和鄉鎮機關幹部倚仗權勢多種地,而且不交定購糧,不交農業稅,不交統籌提留款。而現在二十七八歲以下的青年因當年不滿18歲而沒有分到土地,至今無地可種。這些人佔農村勞力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且文化素質最高。他們說,說是讓我們進入市場,平等競爭,但我們沒有地,和別人不是站在一個起跑線上,怎麼進入市場? 3、土地佔有長期不變,影響了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開發。許多鄉鎮反映,土地長期不動,鄉村道路建設搞不了,工貿小區建不了、路邊經濟發展不了,產業結構很難做大的調整。省農科院曾為公主嶺市規劃了一條適于栽植蘋果梨的水果帶。地處這一帶的幾個鄉鎮都想連片開發,但由于農民意見不一,願意幹的土地又不連片,一直拖著沒能落實。

  來自各鄉鎮的反映都表明,土地關係不順,已經成了一個不容回避、不可逾越、亟待解決的大問題,調整是大勢所趨,是多數群眾的迫切要求,是發展市場經濟的題中應有之義。環嶺鄉的群眾說:“市裏這幾年就說土地要調、要微調,到今天也沒動;現在看不能小調小動,應大調大動,這是大家夥兒的意願;可怎麼個調法,得好好研究研究,改革是大勢所趨,再不能這樣推下去了,我們就盼這一天呢。” 一個決策的確定

  6月份,趙萬東帶人到山東、安徽、廣東考察,回來後,市委、市政府下決心組織力量,在三個鄉鎮開始了試點。

  試點大體規劃了“三田制”和“兩田制”兩種模式: “三田制”,即在取消自留地、飼料地的基礎上,把土地分為口糧田、承包田、招標田。在上報的在冊面積內,口糧田人人有份,承包田按勞力分配,招標田由冊外地、農戶自願交由集體轉讓的土地和按政策從幹部、超生戶、欠債戶中抽回的承包地構成,由集體轉包給種田能手有償耕種。

 

  “兩田制”,即人口田和招標田。以村為單位,將現有在冊土地面積的70─80%平均分配到人(人口田),20─30%平均作股分配到勞(只分面積,不分具體地塊)。招標田由三部分構成:冊外面積的土地作為集體股;勞力田作為勞力股;按規定不具備人口田使用權的(欠款戶、民辦教師、村鎮企業人員、長期外出做工者),除每人按標準留足生活用地外,其余人口田作為人口股。招標田的收益,在扣除農業稅和統籌提留款後,按人口股、勞力股、集體股的土地面積平均分紅。

               二、風波乍起

  群眾說,這次土地調整是第三次土改,第一次土改是窮人分地主,第二次土改是社員分生產隊,這一次是兒子分老子。市委、市政府也認識到,這次完善土地承包制,是農民之間的利益調整,具有多種利益導向,會有各種不同的意見。但實踐起來,困難比他們預想的多得多。調整伊始,就引發了一係列矛盾。 

 

              15%的農民持反對意見

  一部分當年人口多、分地多,而今人口少、地還照樣種的農戶反對調整土地。這樣的戶多是當年一家六七口人,後來姑娘出嫁或老人去世,剩下兩三口人還種著六七口人的地。在公主嶺這個地方,土地是一種寶貴資源,一家一坰(15畝)來地,最低可產糧1、5萬斤,加上養牛、養豬,一年收入兩三千元不成問題。對上述農戶來說,調整,就意味著他們將失去一半的耕地,利益受損不言而喻。

  一部分超生戶、賴賬戶反對調整土地。多年來,這些戶種著國家的地,卻不遵守國家的法令,不給國家盡義務。這次土地調整時,各鄉鎮都規定,他們必須按一定比例交納罰款和欠款才有資格承包責任田;交納不上的,只給口糧田或人口田,不給承包田。而口糧田或責任田打出的糧食只夠糊口,不會有什麼大的收入,他們當然不讚成調整。

  部分村屯和鄉鎮幹部也反對調整土地。其原因就在于他們倚仗權勢多種了地,不交定購糧,不交農業稅,也不交統籌提留款。有的鄉鎮僅幹部仗權多種的地就有幾百公頃,有一個村黨支部書記多種4、2公頃地,由學生種,學生收,他一分錢不交。這次土地調整對這些人的“傷害”最大,他們中有些人在暗地裏做工作,出難題,不讓群眾參加會,勸阻群眾抓鬮,甚至鼓動群眾上訪。

  反對調整的理由,主要有三個:
  1、“鄧小平給的地,你們為什麼要收回?中央說15年不動,你們為什麼調整?有紅頭文件嗎?拿文件來!”
  2、“周圍的縣和鄉鎮沒有調,為什麼咱們調?準是鄉鎮領導出風頭,想往上爬!”
  3、“要調就平均分配,搞什麼招標田?”

             二十家子鎮炸了“營”

  對土地調整的反對和抵制,在二十家子鎮表現得最為突出。這個鎮計劃實行的是“兩田制”,要拿出20─30%的耕地搞有償承包,這一下子在群眾中炸了“營”。無論是原來讚成還是不讚成調整的,這時好象結成了“統一戰線”,群起而攻之:“要分就平均分,不能誰有錢誰就多種地!”“搞招標承包,誰出的錢多誰承包,是加重農民負擔!”“招標承包的承包費說是壯大集體經濟,可是錢一到村幹部手裏就等于進了老虎口,別想讓他再吐出來!”

  這個鎮的小山村,8個社,437戶,384公頃地,原打算口糧田每人只分8分地,勞力田再分一部分,留出20%的土地進行招標,但群眾不同意,尤其歲數大的堅決反對,說你要這麼調我們就往上告。後來反復研究,決定只分人口田,每人2畝,其余土地招標承包。群眾沒有大的意見了。但最後招標田只剩了15公頃,有的社把地分光了,造成無“標”可“招”。四社農民李福林原是個種田大戶,每年打糧都在50噸以上。他說:“要說招標就應該招標,誰有能耐誰種,這樣還能多打糧。屯子裏有倆錢又沒有別的能水的都想多種點地,現在可好,地不夠分了,招標田沒了,‘爛眼子戶’都有地了。你這樣搞,就把調整的意義整沒了。要是搞平均的話,抽點補點就行了,何必花幾個月的時間費這麼大的事!”

  象李福林這樣的農民,無疑是農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但在當前相當一些農民皇權思想、左顧右盼和患寡不患不均心理還很嚴重的時候,他們的要求很難得到滿足。

  在二十家子鎮,還接連發生群眾上訪事件。二十家子村幾戶農民串聯了20多人,包了一輛大客車,到省裏上訪。他們說:“中央說土地15年不動,相鄰的伊通縣、梨樹縣和本縣其它鄉鎮都沒動,為什麼偏偏二十家子動了?”省裏答復說:“你們那裏是試點單位,允許試驗,允許探索。”這樣,風波才一度平息。

              反對者的隊伍在擴大

  當初調查時,結論是85%以上的農民擁護調整,但在實踐過程中,反對者的隊伍在不斷擴大。其中一個原因是改革力度過大,象二十家子那樣搞“兩田制”,多數群眾難以承受,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有些幹部借調整算計農民。

  對于為什麼要進行土地調整,一些鄉村幹部往往各有各的想法和打算。有的強調近幾年農民拖欠各種稅費非常嚴重,催交稅費比計劃生育還難,想通過調整土地解開債務鏈。有的強調,農民私自開荒,村裏無法控制,集體該得到的利益得不到,想通過調整土地增加集體積累。由于有這些想法和打算,在調整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差:有的把清欠作為重要目標,把還款指標定得很高;有的要求承包土地要預先交付農業稅和統籌提留款,又搞起了“上打租”;有的在招標時要求農民事先拿財產作抵押;有的借機從農民手裏抽地,集體搞創收;等等。

  市裏發現這些情況後,及時發出警告,加以扭轉。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在土地調整中,決不允許算計農民,不許在農民身上打主意,加重農民負擔。不允許鄉村屯借調整之機從農民手裏抽地創收。在清欠過程中要考慮農民的承受能力,不能把清欠作為這次調整的唯一目的。對基本群眾所欠稅費的清繳,一定要從他們的實際承受能力出發,恰當地定好清繳比例。清欠是應該的,但絕不能逼債。不許搞變相上打租。對于責任田的各種稅費,任何地方不得預收,轉包田的抵押金不可過多。

            三、大風起兮雲飛揚

  公主嶺的土地調整在開始的頭兩三個月,盡管出現了上面一些矛盾和困難,但總的看,工作還是按計劃進展著。正當最早試點的三個鄉鎮已經取得經驗,面上鄉鎮開始啟動的時候,中央下發了文件,宣布土地承包期30年不變。

  一石激起千層浪,大風起兮雲飛揚。原來上訪的,現在更有理由了;原來持讚成態度的,現在動搖了;上級部門有的同志也怕引起社會不安定而持曖昧或否定態度。

              調整“停擺”

  中央文件講了四層意思:1、為了穩定土地承包關係,鼓勵農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生產率,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後,再延長30年不變;2、為避免承包耕地的頻繁變動,防止耕地經營規模不斷被細分,提倡在承包期內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辦法;3、在堅持土地集體所有和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經發包方同意,允許土地的使用權有償轉讓;4、少數二、三產業比較發達,大部分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並有穩定收入的地方,可以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的意願,對承包土地作必要的調整,實行適度的規模經營。

  盡管中央文件沒有公開傳達,但通過報紙、電視,幹部群眾還是得到了30年不變的消息。很快,全市上下,人心動蕩。已經調整的,心裏不托底,擔心會變;正在調整的,原地待命;尚未調整的,等待觀望。從調整中得到好處的,怕半途而廢;因調整而利益受損的,希望回歸原狀;還有原來不讚成調整的,幸災樂禍。

  春節前,記者前往採訪時,全市土地調整工作已基本“停擺”,農民該買化肥的不敢買,怕地數變動,買多了不好辦,備耕生產限于“卡殼”。在大嶺鎮,已經劃好的路邊大棚菜田地,沒人再敢承包;已經群眾同意挖好的200公頃地的果樹坑,一直沒能落實到戶,有的人還希望把它平掉。

              上訪升級

  原來,二十家子、懷德和黑林子三個試點鄉鎮,只有二十家子一個鎮有群眾到省市上訪,風波又起時,連懷德這個工作搞得特別細的鎮也不消停了。 懷德鎮委書記常貴,是個工作非常煞實又非常細心的人。在整個完善土地承包制過程中,他到處做報告,搞動員,大小會議開了600余場,並針對實際制定具體政策,搞出了30多個“怎麼辦”,成為其它鄉鎮的樣板。中央文件下來之前,他不無自豪地說:“我們鎮一個上訪的也沒有。”但沒過幾天,就“鼓包”了,一些群眾找到省裏有關部門上訪,並拿回了批條。常貴不管這個,他說,中央提出承包期30年不變,並不是要求地塊的固化、人頭的固化,我們調整也不是要改變制度,而是完善,不讓它“帶病作業”,是為了長期穩定。他也到省裏上訪,進行全面匯報,最後也討回了一個批條。風波終于平息了。 在並非試點單位的陶家鎮,永勝七屯兩個隊因土地糾紛竟釀成了驚動省市的大事件。這個屯原是一個生產隊,後來分成七和十一兩個隊,七隊地少,十一隊地多。這次調整土地,七隊要求打亂重分,十一隊不幹。七隊告到市,告到省。鎮領導去調節時被圍困20多個小時,最後經過公安、法院的幹預,問題才得以解決。

  上訪,上訪,幾乎所有進行土地調整的鄉鎮都有上訪的。市委辦公室主任李子臣成了接待上訪的“專業戶”,整天忙得不可開交。 市委書記愁眉不展

  對中央文件到底該怎麼理解?土地調整還要不要繼續進行下去?曾經雄心勃勃、信心十足的市委書記趙萬東,這時也愁眉不展。

  他曾說過:“現在我們面臨著兩難選擇:一方面是農民要求完善土地承包制度的強烈呼聲,一方面是中央決定承包期再延長30年。群眾的情緒、群眾的呼聲不能不考慮,中央的政策更不能不考慮。為了既把中央政策貫徹好,又不至于引起新的社會震動,保持社會穩定,從公主嶺的實際出發,我們準備對土地承包制度先完善後穩定,就是通過完善之後再長期穩定不變。這樣既符合中央允許做適當調整的精神,又不違背長期穩定的基本精神,還鞏固、提高和完善了聯產承包責任制,並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但在各種壓力面前,市委常委會不得不決定:全市土地調整工作暫緩進行,三個試點鄉鎮繼續鞏固完善,運行一年,下一年再看是否推廣,其它鄉鎮有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不做大的調整。

                鄉鎮領導的焦慮

  實際上,就在市裏做出這一決定的時候,全市32個鄉鎮中,大體有三分之一的鄉鎮已經在調,有三分之一的鄉鎮在微調,只有三分之一的鄉鎮沒動。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個決定並不錯,但在當時,從客觀輿論看,對已經開始調整的鄉鎮明顯不利。在有的人看來,中央發了文件,市委也做出了決定,說明土地調整搞錯了,應該糾偏了。這就使得已經微調和大調的鄉鎮騎虎難下,左右為難。

   黑林子鎮開始時並不是試點單位,他們是跟著懷德鎮幹起來的。氣候一變,各種輿論都上來了。有人說:“鎮領導盡瞎整,是不是想當市長?”有的上級部門領導檢查別的工作時也挖苦:“這項工作你整不上去,土地調整,中央不讓動,你怎麼整上去了呢?”但無論別人怎麼說,黨委書記趙民和他的一班人就是不動搖。趙民說:“現行土地承包辦法暴露出的諸多矛盾,已經嚴重阻礙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這些問題誰都知道,但誰也不願觸及,說是深化改革,一到關鍵處就回避,這怎麼行?我們決定冒天下之大不韙,背水一戰,能勝就勝,幹砸了就集體辭職,甘願受罰。”他們上下一致,黨政同心,堅持改革,僅群眾上訪就先後接待了2500多人次,把各種問題解決在鎮內,沒有出現大的矛盾。

  陶家鎮原來也不是試點鄉鎮,而是根據多數群眾意願自發調整的。中央文件下發後,他們按照市裏指示停了一段時間,但基層幹部和群眾反應強烈,質問“鎮委、鎮政府還是不是共產黨的機關,為什麼說話不算數”?在這種情況下,黨委接連6次開會分析形勢。他們認為:在當時氣候下,調,可能是逆水行舟,有過無功,出了問題得自己兜著;但不調,群眾通不過,事業受損失,現在是“手插磨眼裏,拔不出來了”。最後,黨委書記李忠堂一錘定音:不是說“三個有利于”麼,不是“允許探索,允許試驗”麼?幹!頭拱地也得幹下去,也別請示匯報了,自己的夢自己圓吧!

            四、雨過天晴太陽紅

  春節前夕,是公主嶺市士氣最低沉的時候。“誰能告訴我,是對還是錯?”這是市鄉兩級幹部的共同憂慮。

              省裏領導說話了

  面對著這場即將流產的改革,記者同當地幹部一樣憂心如焚。于是一封題為《公主嶺市完善土地承包限于“卡殼”,幹部群眾熱切盼望省裏有個“說法”》的專信,從新華社吉林分社發到了省委書記和省長的案頭。

  省委書記何竹康立即批示:“這封信提出的問題很重要,以前已經有人尖銳地提出過,請國發、慶才同志親自過問,有個說法。”

  春節剛過,副省長王國發即帶隊到公主嶺市現場辦公。他在聽取了市裏的全面匯報後,明確表示:省裏的態度是支持,允許超前試驗、探索,拿出經驗,指導全省。他說,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不變,不等于一點不動,試點鄉鎮要鞏固成果,有毛病要做好工作,不要翻燒餅,面上要抓好完善工作,沒搞完的,如影響春耕就不要搞了。主管公主嶺市的四平市市長臧勝業也說,我們允許改革中出現一些偏差,但不允許不改革。這次現場辦公中,放馬溝和陶家被增補為試點鄉鎮。從此,五個試點鄉鎮可以名正言順地改革了。

                 春耕前的奮戰

  已經是2月份了,備耕緊迫,春耕在即,得到了尚方寶劍的五個試點鄉鎮,又繼續開始了緊鑼密鼓的調整工作。

  最後,這幾個鄉鎮是搞了幾種模式:二十家子鎮多數村屯搞了“一田制”,就是留出少量機動地後,把其余土地全部按人口平均分配,機動地用于分給將來的新增人口和勞力。少數村屯搞了“兩田制”,即人口田和招標田,還有的村屯實行了“大穩定,小調整”。放馬溝鄉實行了“兩田制”。懷德、黑林子和陶家鎮實行了“三田制”,即把土地分為口糧田、承包田、招標田。在具體實踐中,各鄉鎮和村屯做法也不盡一致。

  人們說,在土地調整的幾個月裏,鄉鎮領導和村屯幹部“嗓子沒有不啞的,眼睛沒有不紅”的,凡經受了這次考驗的幹部,就象爬了雪山過了草地一樣,成了“老紅軍”了。

               黑土地煥發了新的生機

  目前,公主嶺市完善土地承包制的工作還未經歷一個完整的生產周期,但調整給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機與活力已鮮明地顯露出來。

  記者在各鄉鎮看到,多年來耕地零散、形不成規模的問題,在這次調整中得到了解決。調整後各鄉鎮每個農戶的地塊大大減少,基本上都控制在三塊以內,有的一個家族連片分了38公頃地。黑林子鎮自然形成的規模經營戶共有1000多戶,其中,耕種45畝以上的有900戶,60畝以上的有200戶,75畝以上的有40戶。懷德鎮嶺南村三社有五戶農民是從山東遷移過來的。他們本有栽植果樹的經驗和願望,但因地少,有勁使不上。這次土地調整前,他們向村裏提出,能不能留出一塊地用于栽果樹。村裏徵得鎮裏同意,專門拿出一塊10公頃的土地承包給他們栽植果樹。農民蔣學林,一家5口人,除栽植1、5公頃果樹外,還承包種植了6公頃地的玉米。他高興地說,這6公頃地玉米,最少可打10萬斤,收入3、5萬元以上;果樹地現在種植紅小豆,每公頃可打3000來斤,收入6000余元,5年後每年可收果10萬斤左右,收入3萬來元。

  土地和勞力資源初步得到了合理配置,綜合產出水平明顯提高。原來沒有地的青年農民這回有了土地,土地經營者的成份改變了,文化和科技素質普遍提高了一個檔次。他們以從未有過的熱情,在土地上增加投入,精耕細作,精心管理。不少農戶互相膘著幹,說這回是平等競爭了,“粗粉細粉漏漏”,看誰到秋打糧多,收入多。7月上旬,記者在黑林子、懷德、陶家三個鄉鎮看到,雖然今年遭受了歷史上少見的嚴重幹旱,但莊稼普遍好于其它鄉鎮。黑林子鎮的幹部說:“今年是歷史上最旱的一年,也是苗情最好的一年。”

   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區域經濟得到發展。懷德鎮土地調整後,種植業結構發生明顯變化,出現了三個增加:豆角面積增加,米麥間作面積增加,大蔥、大蒜面積增加。豆角面積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全鎮有98%以上的農戶種了豆角。農民說,土地連片了好經營,好管理,過去一塊地幾條垅,種豆角倒不開茬,現在連成片,茬能倒開,年年都可以種豆角了。黑林子鎮在路邊留出200公頃耕地用于發展經濟作物,今年已種植80公頃。這個鎮的黑林子村去年經濟作物面積僅有82公頃,今年發展到200多公頃。放馬溝鄉原來規劃種植300公頃蘋果梨,今年落實了315公頃。陶家鎮原計劃種植120公頃蘋果梨,今年也落實了50公頃。鎮長杜殿全說,要是不搞土地調整,這50公頃也種不上。

   為發展市場經濟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這次通過調整,各鄉鎮的道路普遍整修、拓寬了。其中僅二十家子鎮就整修了村屯道路58條,總長190公裏。懷德鎮新修大小道路93條,多數村屯預留了村辦企業用地,暫時不用的打入轉包田,為土地長期穩定奠定了基礎。這個鎮六家子村本來距鎮所在地只有幾裏地,但因無路可通,只好繞行20多裏。村內路況也很差,下一場雨三天出不來車,農民家裏待賣的蔬菜和雞蛋常常不是爛了就是臭了,嚴重影響經濟收入。這次調整中,整修了村中道路,並修了一條大路直通鎮裏,農民拍手稱快。由于交通問題解決了,這個村今年一下子種了50公頃豆角。  

 

  關係理順了,村屯幹部的工作好幹了。多年來,農村基層幹部最苦惱的有兩件事,一是計劃生育,二是催交統籌提留款。而這兩件事都與土地相連。這次土地調整後,分得土地的農民要和村裏簽訂承包合同,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並建立土地檔案,納入法制管理。不完成定購任務、不交納統籌提留款,不按比例交還欠款的,土地要收回。獨生子女給雙份口糧田,超生戶要簽訂還款合同,不按比例交納罰款的不給責任田。過去土地群眾自行轉包,轉到誰手裏了,村屯幹部往往不知道,收繳統籌提留款找不到茬。這次調整中,各鄉鎮普遍規定,以後土地轉包要本人申請,屯裏呈報,村裏審批,鄉鎮備案,從而形成了有償有序的土地流轉機制。村屯幹部普遍認為,這回土地管理規范了,工作有章法、有抓手了,不用象過去那樣費勁地催節育、催上交了。

  一位鄉鎮黨委書記說:“土地是解決農村問題的總鑰匙,土地不調整,其它改革都是瞎搖晃;土地關係理順了,一順百順,好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這次土地調整,好象打了一場解放戰爭,現在可以騰出手來搞建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