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验对照下的印度繁荣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41:19
中国经验对照下的印度繁荣之路
(中国)和讯网  (2006-10-14)

  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总和占世界总人口的约40%。英国历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显示,在19世纪20年代,中印两国的经济总量占当时世界经济总和的48%;到了20世纪50年代,这一比例降到了7%。不过,麦迪森估计,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回升到35%。

  印度何以发力

  中印目前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两大经济体,但两国的发展模式截然不同。

  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企业在印度设立研发等内部支持服务基地,印度已被公认在全球软件、信息技术等知识产业领域占有领导地位,同时,其钢铁、石油、汽车零部件、移动电话等传统制造业的发展速度相当惊人。印度获得的国际直接投资持续上升,对外贸易也以自国家独立以来的最快速度增长。

  印度的多元化经济,与该国的信息技术产业革命、有利国际环境下的(部分)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亲商政策的制定、私营企业的崛起等因素是分不开的。尽管现在就认定印度已经完全走上一条可持续高速发展的道路还为时尚早,但印度对自己的前景深具信心。

  印度正逐渐缩小与中国之间的差距。在产出增长方面,中国长期在所有发展中经济体中居领先地位。而如今的印度经济比印尼、巴西、墨西哥等大的发展中国家都做得更好。不过,即使印度的经济增速持续超过中国,要想在人均收入方面达到中国的水平还需很多年。2005年,印度的经济规模仅为中国的1/3;以相同方式计算,印度的人均收入是中国的1/4。

  中印殊途之因

  相关研究显示,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印两国经济都处于低人均收入时期。当时,两国都开始进行经济改革。自那时起,两国的经济发展就开始走上不同的道路,其大致原因如下:

  ●相对较高的教育和医疗水平,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令中国经济具备高速发展的最初有利条件。而且当时,中国市场的扭曲程度比印度更严重。这些都意味着一旦这种扭曲得到纠正,中国的发展潜力就更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自上而下都致力于发展经济。而这种情况则没有在印度出现,印度的主要党派间缺乏精诚合作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所进行的改革,主要是为了减少对国内私有企业发展的限制。在1990年前,印度市场并未对海外投资开放——不过,一个例外是印度比中国更早开放资本项目,而中国在这方面采取更谨慎的措施。

  印度经济的增长比中国相对缓慢,其最初的经济改革并未给本国多数国民带来实质性利益。虽然目前印度经济正在发生巨变,但一些人仍对政府承诺的市场改革抱有质疑,例如,国有企业私有化和其他的一些改革方案在目前的联合政府内遭到了左翼政党的强烈反对。

  ●中国更倚重市场力量(供需平衡)对经济的调控。中国采取了相关政策,减少市场准入壁垒,鼓励国内企业和海外企业竞争。除金融市场外,中国在进行市场整合的过程中采取了更系统,更大胆的态度。此外,中国还开放了本国零售市场,而印度至今仍对此非常抵触。虽然进口关税已有了大幅度的削减,但2005年印度对进口制造业产品所征关税的税率仍比中国高一倍。

  ●中国拥有比印度高得多的国民储蓄,这意味着中国的投资额在GDP中所占的比例更高。虽然印度家庭的储蓄率近年来大幅度升高,甚至有高于中国的趋势,但庞大的财政赤字和较低的企业储蓄率,使得印度的国民储蓄率仍远低于中国。而投资额方面的差距也可能直接影响双方的经济增速对比。

  ●中国具备更健全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有良好的投资鼓励政策,并坚持进行改革,以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而在印度,不健全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严重阻碍了海外和本国的投资,也影响了就业率的增长。这种差距造成的结果是:中国迄今吸引的海外投资是印度的10倍,且获得了更多的海外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技巧。

  ●与中国相比,印度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更偏向于中小企业。因此,印度的制造业远远落后于中国。中国目前的产能增长比印度更快,中国的工业规模也比印度大数倍。

  ●中国充分认识到了投资修建和维护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资源利用谁更有效

  也许有人认为,虽然中国经济的增长率比印度高,但在印度投资每一美元获得的回报都比在中国高,也就是说,印度在利用投资资源方面更有效率。

  不过,如果从宏观角度来看资源利用这个问题,人们将发现这一结论可能并不完全正确。中国更注重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因此投资回报周期就会很长,但这同时更有利于长期的发展。中国有时也会出现在基础设施上过分投资的事例,但这种情况不多。中国面临的更大问题是在一些制造业上过分扩张,这导致了对外贸易顺差的加大。

  印度长期不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因此现在正面临发展和增长受阻的问题。印度政府将过多的公共资源分配给了一些不需要补贴的产业或公司。

  同中国一样,印度也有一些国有公司运营状况并不好,不过由于社会和政治原因,它们还继续在运转。在印度,公司投资已经可以获得很高的回报,但总体来说,印度利用公共和私人产业资源方面的效率并不明显比中国高。如果要持续现在的高增长状态,印度必须提高投资额在GDP中的比例,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而中国则需要提高对国有企业投资的效率。

  谁在未来更具竞争力

  在最近几年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中,印度和中国排名一直不分伯仲。比如,世界经济论坛2005~2006年度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列第49位,印度则列第50位。而一年前,中国是第46,印度则是第55。中国略有下滑是因为劳动力、土地等成本均有所上升。参与论坛的专家指出,据单位产出计算,印度的劳动力成本目前低于中国。

  如果印度能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包括稳定的电力供应,健全的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减少政府的官僚作风,可以预计,其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力将超越中国。未来几年内,一些分布在中国沿海地区的低端制造产业将迁徙到中国内地或其他成本更低廉的国家、地区。对印度来说,这将是个很好的机会。

  虽然印度在公司管理指标方面优于中国,但世界银行的调查显示,中国的商业环境优于印度。在商业环境方面,印度唯一优于中国之处是,国内私有企业更易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相较之下,中国的私有企业则更依赖于自身的储蓄或在非正式的资本市场融资,而通过股票市场或银行融资的机会相对较小。

  印度经济的当务之急

  如果印度想保持目前的增长势头,就必须面对以下挑战:

  ●尽快拓展相对狭窄的经济增长基础。这意味着在政策上、资源上增加对制造业和农业的投入。发展制造业对提高就业率非常重要;而农业的增长则能帮助减少该国的贫困现象。现实而言,印度的发展战略不能仅仅依靠服务产业和零星的几项制造产业。

  ●必须尽快在各地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印度依然缺少足够的财政资金来源改善这方面的落后情况,所以允许更多的国内私人资本和海外资本在印度流通,对基础设施的发展非常重要。

  ●为吸引更多投资,特别是为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印度必须提高其国民储蓄率。鉴于目前印度的家庭储蓄率已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完善国家金融体系。

  ●在政治层面建立共识,鼓励自由经济,整合国内市场。

  ●吸引更多的海外直接投资,允许外国公司在印度零售市场占据更大的份额。

  Chindia 潜力巨大

  目前,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但据2004年的数据,中国出口印度的产品、服务仅占中国总出口额的1%。而2003年,印度出口中国的产品、服务占印度总出口额的12%。,中国是印度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虽然双边贸易尚不均衡,但正如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贾拉姆·拉默施在其著作《理解CHINDIA:中国与印度之探讨》中所称,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兴趣正与日俱增(Chindia是英文“China”和“India”组合成的词)。

  很多人认为,中印应该互相合作,共同繁荣。在10年前,中印双边贸易还可说形同于无。而自2000年以来,两国贸易额以年均57.8%的惊人速度递增,2005年达到了约200亿美元,其中印度处于顺差地位。而两国的著名公司,包括中国的华为、海尔,印度的软件巨头Infosys、W ipro 等也开始在对方国家投资。印度工商联会已在中国上海建立了办事处。不过,目前中国方面称,中国公司在印度投资比印度公司在中国投资要困难。

  中国和印度有许多地方需要彼此学习,双边的贸易和投资潜力巨大。虽然这两个国家在许多地方注定要竞争,但合作的空间也同样巨大。如果两国分处对立阵营,那么它们对国际事务的正面影响力将大大削弱。可喜的是,两国政府已经决定为增进两国在各方面的联系和信任而努力。

  (作者为世界银行前驻中国首席代表,莫书莹编译)

  相关链接

  全球服务外包又是一年负增长印度开始心忧“奶酪”缩水

  本报记者莫书莹综合报道

  一家名为技术合作国际股份有限公司(Technology Partners International,TPI)的服务外包顾问公司12日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随着各大跨国企业为降低支出而更倾向于签订短期合作协议,过去几年曾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服务外包市场开始低迷。

  近年来,外包以其能有效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特性,成为越来越多企业采取的一项重要发展措施。外包的业务通常包括: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和会计。美国著名的管理学者杜洛克曾对企业的外包行为作出这样的定义:在10~15年内,任何企业中仅做后台支持而不创造营业收入的工作都应该外包出去。

  2004年外包市场达到最高峰时,全年全球外包合同总值达8470亿美元。而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季度则是全球外包市场4年来业绩最差的一季。TPI预计,今年全球外包合同总值可能无法达到去年的8190亿美元,从而令外包市场连续第二年出现负增长。

  以TPI自身为例,今年7~9月,其签订的全球外包合同总值为134亿美元,比上一季度和去年同期均下降了20%以上。而该公司今年全年的业绩将比去年下降260亿美元。

  业内人士指出,外包市场的不景气与目前各大跨国企业纷纷紧缩开支、精简运营部门、将非核心部门出租有关。另一方面,这一不景气局面将使跨国公司将业务和工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趋势放缓,从而减弱美国和欧洲的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呼声。

  有迹象表明,虽然目前各大公司购买的服务种类比以往更多,但它们更倾向于签订短期服务协议。外包服务合同的平均年限已从过去的10年减缩到现在的4年,这也令外包服务业,尤其是信息技术外包领域的竞争逐渐升级。TPI的合伙人彼得·亚伦指出,合同的短期化降低了合同的整体价值。

  在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业内,印度长期以来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优质的服务占据领导地位,中国则被看作是后起之秀。目前,外包市场的低迷局面已引起印度和中国的强烈关注。不过,尚令人感到安慰的是,今年签订的外包合同总数较去年小幅增长,这也说明了各大公司仍有意将服务外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所建立的金融体系比印度更健全。

  ●中国的人口增长自1980年以来放缓,因此人均收入也比印度增长得快。不过,这也意味着中国要比印度更早进入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人口“缩水”时期。

  中印差别显而易见

  事实上,无论是文化上还是内部区域间的经济关系上,印度和欧洲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当然印度的人口要比欧洲多得多。两者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印度各邦之间的贸易壁垒要比欧盟各国间多得多。而中国虽然也存在地区市场的分割问题,但其经济发展更像美国。

  也许不少人会对印度的现行政体提出批评,但事实上,在印度,言论、宗教、集会自由还是得到了保障,虽然有时候这些自由也给外界一种混乱的印象。另外,虽已有了较大的改观,但印度的一些城市还远远落后于中国,交通混乱、大量穷人居无定所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曾以“能起作用的无政府状态”(f u n c t i o n i n g a n a r c h y)一词来描述印度。

  印度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该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部地区(除德里地区外)依然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与中国一样,印度在扶贫工程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过在印度的城郊,贫困问题依然存在,且比中国严重得多。即使是在中国的贫困地区,过去25年里,人均收入也以至少每年5%的速度递增。另外,印度有60%人口完全或几乎完全依靠农作物收入生活。在许多地方,农作物的低产出(农业产出仅为中国的60%)造成了大面积的贫困现象,一些儿童长期营养不良;民众,特别是女性教育程度低下。专家指出,农业的滞后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政府缺乏相应的服务,以及政府对贸易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在于印度政府似乎更愿意给那些增长性强的产业以补贴。

  印度与中国的另一点不同之处是,由于社会风俗的原因,印度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相对很小。官方统计数字显示,2001年,参加工作的印度妇女仅妇女总人口的26%,而中国的这一比例是77%。在印度,男女之间在经济上严重不平等,而中国基本没有这一问题。中国妇女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远大于印度妇女。

  在公共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方面,中印之间差距之大令人震惊。中国计划修建总长度达8万公里的高速公路,且已完成其中的一半,相比之下,印度目前仅有5000公里相对说来达标的高速公路;中国的机场、港口的运作比印度高效得多;目前没有一个印度城市能全天候供水,所以许多建筑不得不另设水塔来解决用水问题,而在中国的多数城市,全天候供水只是基本的供水标准;印度的电力供应非常不稳定,一些公司、建筑、工厂不得不配备备用发电机,这都为整个经济发展增加了不必要的开支;除新德里等大城市以外,印度其他地区的房屋、物流等都很难满足跨国企业的要求。对大企业来说,在印度的城市外围建立自己的公司园区成为一种更便捷和便宜的选择,但这又导致了政府财税收入的减少。

  印度亦有优于中国之处

  但在其他一些地方,印度也有可取之处。例如,印度有许多成功的大型私人公司。最近的一些商业调查指出,印度公司的管理机制优于中国;虽然银行系统在中印两国目前都由国家垄断,但印度的资本市场发展更完善;另外,世界银行2004年的报告称,印度在法制、控制腐败等六项上的成绩优于中国,中国则在政府管理效率、政治稳定等四方面优于印度。

  在劳动力工资水平方面,印度的人均收入低于中国,但一些高级经理人和技术专业人才的收入则比中国高。从目前的情况看,缺少优秀的技术人才和有经验的管理人才是两国都面临的难题。

  中国的劳动力供应预计将在2015年达到最高峰,而印度的人口将在本世纪中期超过中国。然而,足够的劳动力也未必能满足需求。印度的人口密集地区多在贫穷的郊区,如果该国经济的高增长不能惠及这些地区,不能带动农业和低端制造业的发展,印度所谓的“人口红利”(demographicdividend)将只能成为国家的负担。

  中印两国最大的不同,也许在于两国的政治。印度采用联邦制,中国则是单一制国家。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政治体制将以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方式走向一个更民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