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冠峰:宽容看待对北京奥运的不同声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52:03
从中国申办奥运会以来,国际上抵制 北京奥运的声音就从来没有停息过。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某些抵制 北京奥运的势力也变得更加活跃。
在抵制 北京奥运的各种声音中,不外乎内外两方面:一是国际方面,而是国内方面。在国际方面,有拿缅甸问题说事的,有借苏丹人 权问题发难的,在国内方面,一是集中在对中国国内人权状况的不满上:比如政府对待持不同 政见者的态度问题,言论 自由问题;二是台湾问题、西 藏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在外交部例行的记者招待会里发言人都有正面的回音和侧面的敲击。
远的不谈,就说最近这一次吧,据2008年2月14日的环球时报报道,好莱坞导演电影制片人史蒂夫·斯皮尔伯格(见图)公开宣布,由于中国在对待苏丹问题上的态度,他将放弃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艺术顾问身份。部分诺贝尔奖得主及奥运选手于周二(2月12日)发表公开信对中国施压,希望中国出面结束苏丹的暴力冲突现状。据联合国估计,自2003苏丹内战爆发年以来,战争,饥荒和疾病已使近20万人死亡。而中国作为苏丹的主要贸易伙伴,她与苏丹政府之间的密切联系已成为国际力量促使苏丹政府减轻危机的一个关键。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十四日表示,将达尔富尔问题与奥运挂钩,无助于达尔富尔问题的解决,也有违体育非政治化的奥林匹克精神。
对于斯皮尔伯格决定辞去奥运职务,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罗格表示尊重。不过,他也表示:国际奥委会与他的决定无关。他离开了,这是他的决定。他确实为开幕典礼带来许多创意,但他的缺席无损于奥运的本质。他说,不应由国际奥委会这个组织来扮演政治角色,对于导演斯皮尔伯格决定辞去北京奥运艺术顾问一职,他坦言并不在意。罗格在采访中说,他不担心北京奥运遭到抵制,并且认为不应由国际奥委会“解决全球问题”。他说:“我不担心抵制,因为政治人物都知道,抵制只会让采取抵制措施的人受到惩罚。”
作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对于包括斯皮尔伯格在内的各界名人和各种势力对北京奥运会的抵制有着自己的理解。
首先,国际社会上对北京奥运会的抵制属于一种正常现象,它反映了多元化世界中各种思想的摩擦和碰撞,不值得“严重关切”。我们中国人习惯了从上到下“一个声音”,无论什么事情都应该保持“高度一致”,如果胆敢和政府唱反调,是不可思议和不可饶恕的。
一种思想,一个声音,一个主义对我们的影响太重了,以至于有外国势力对我们“说三道四”的时候,我们也难以容忍。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有各种各样的主义,我们要学会容忍,要懂得并理解差异。不要说外国人反对我们,即便他们对于自己的政府,也是隔三差五的就要抗议示 威的,君不见,有多少外国首脑,常常是电视节目中调侃的对象和臭鸡蛋西红柿攻击的靶子。
我们要和国际接轨,首先就要学会包容,学会坦然地面对各种指责和非议,千万不能一触即发,看见别人的批评就一蹦三尺高。
其次,政治无处不在,体育非政治化的奥林匹克精神只是一种美好的向往。尽管国际奥委会一贯声称不是政治组织,反对政治介入,但是奥运会从未和政治脱钩。仅举三例: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英、法出兵苏伊士运河造成埃及、伊拉克和黎巴嫩抵制,而前苏联出兵匈牙利导致瑞士、西班牙和荷兰拒绝跨进当时奥运会大门。于1968年10月12日至27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举行第19届夏季奥运会:本来国际奥委会决定,允许南非参加本届奥运会,但非洲最高体育理事会声明,如果让南非参加,非洲国家将进行抵制。国际奥委会临时进行通信表决,根据大多数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意见,取消了南非的参赛资格。1980年7月19日至8月3日举行的莫斯科奥运会:因苏军入侵阿富汗,导致国际奥委会承认的147个国家和地区中,有2/5的参赛国公开抵制和拒绝参加。结果,仅有81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本届奥运会。有16个队在入场式上没有打本国国旗,以奥林匹克五环旗替代;有10个队只有旗手一人,运动员没有出场。美国、日本、西德、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坚决执行抵制政策,没有参加本届奥运会。
第三,各种势力对北京奥运会的抵制,从一个侧面看出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因此,中国在国际上各种势力的眼中也是红得发烫。一方面,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不容小视,尽管国内问题多多,但经济连续多年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另一方面,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也值得关注,尤其是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有些问题离开中国是无法得到圆满解决的,或者是要大费周折。比如苏丹问题,比如缅甸问题,比如朝鲜半岛问题,等等。试想,如果中国积贫积弱,是没有人这么高调关注的。
正是基于以上因素,我们应该正视国际上的抵制声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既要反映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的宽广胸襟,又要让世人看到见贤思齐有错就改的文明古国的若谷虚怀。
作者电子邮件: fanguanfeng01(at)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