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杂志背后的时代精神(独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2:39:07
一本杂志背后的时代精神(独家)2010年07月06日 01:14 凤凰网评论专稿【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9条

作者:郭刚

这份文艺杂志,出自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之手,酝酿太久,曲折太多,甚至不免勾兑,但如今还未启封,人们却已仿佛能嗅到它的芳香。

韩寒太特殊了,作为一个现象,他的一举一动,无不被公众以放大镜来观察。可怕的是他还在不断创新,人们总是回避不了如何看待他,如何评价他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韩寒对社会公共事件持续发表过很多辛辣的讽刺和批评。但是在政界,官员们却无一例外对韩寒表示了积极的看法。

当被问及是否读过韩寒的书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答道:“我没有具体读过韩寒的书,但是我知道他的名气。我觉得他迎合了一部分年轻人的心态。”

在回答如何评价韩寒时,上海市市长韩正说:“韩寒的问题,我注意到这方面的一些情况,实际上任何对政府的一些意见、批评,包括你刚才讲的各方面的情况,我们的态度是闻过则喜,欢迎大家对政府提很多意见,甚至尖锐的批评意见,这对政府工作是一种监督。”

这本身就反映了我们身边政治环境的进步:公开的不同意见,包括刺耳的声音已经能够得到宽容和理解,甚至我们的政府已经开始在主动欢迎尖锐的批评意见。

就在今天,韩寒主办的这本杂志终于面世了。尽管经历了长时间的曲折,而且最终也是以折中的形式获得了出版。但人们从中看到了理解和宽容,看到了对历史趋势的正确判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共同期许。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人共同认识到:

在一个开放已成大势所趋的现代社会里,我们不可能禁绝人们知道一切,反而只能因此增加人们对禁止者的厌恶和蔑视。而且,与强大的物质力量相反,思想的威力却往往因表述它的人为数甚少而增加。而且更危险的是:如果整个社会思潮不是多元的,而是被强制性地单一化,那么反对的声音也必将走向单一化和不宽容,针锋相对的动乱就在所难免。在当前一些群体性事件中,言论开放和言论封锁的势不两立便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相比之下,多元化的思潮可能带来混乱,却极少导致动乱。

办杂志的韩寒和他的作者们一样,当他们有机会展现最独立的创作时,却并不满足于单纯的解构和批评。正如杂志作者之一林少华所说:“我们对体制的审视也好,批判也好,基本是建设性的,我们都不是想颠覆什么。我们只是想对当下这种情况:体制上的问题也好,社会上的问题也好,只是为了使它能够做得更好。歌功颂德、莺歌燕舞是不行的,必须审视批判。”

封新城认为,在网络时代,仅靠单向的一本杂志启蒙社会并不现实。在如今这个时代,人们的自我教育机会和能力大大增强,仅靠单向灌输很难启蒙。对于这本杂志,其实期许不必那么高。

但是,回顾知识分子丧失独立人格的惨痛历史,人们知道,中国需要去重建知识分子的道统担当,需要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并且这不是一个遥远飘渺的梦,“中国所有大学教授加起来对公众的影响力都赶不上的韩寒”和以前一样,继续以充满自信,不掉书袋,不教训人,不唱高调的文风,消解旧意识形态下文学语言的桎梏。不同的是,他的舞台更广,影响更大,可以预见,他的胜利将不只是庸众的胜利。

但愿这是本来劲的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