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杂志和我的十年--04:专栏和圆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09:22
三联生活周刊有很多比较经典的栏目设置,当然,有的是抄袭国外媒体的,有的则是自己创意的,但能够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一定是被读者喜欢的。
今天要说的是专栏和生活圆桌。
生活圆桌
生活圆桌每期有两个页码,4篇故事,一般配两幅漫画插图。
生活圆桌的作者并不固定,而且都是藏在面具背后的笔名。
生活圆桌的编辑就是苗炜,生活圆桌里经常出现的一个笔名--布丁,也是苗炜,一度我以为布丁是个小女子。
无独有偶,《三联十年》有一个叫薛巍的记者,在生活圆桌的笔名叫贝小戎,如果你是个测字先生出身,应该能看出来其实贝小戎约等于贼,不过就是这个笔名,也经常被误认为是个女作者。
这么看上去,生活圆桌的阴气还真有些过重呢。
当然,生活圆桌还有很多其他作者,比较知名的我见过大仙,印象中毕熙东好像也客串过,但多数,是默默无名的作者或打伴成默默无名的作者。
专栏
三联生活周刊的专栏,最早好像是在倒数第一页上有,我曾经为此写过一篇Blog了,因此不再多嘴,大家只要知道那是王小波战斗过生活过的地方就可以了。
这几年,生活周刊的专栏慢慢多起来了,衣食住行玩,音乐读书等无所不包。不过,专栏的特点,一个话题只能由一个人连续写,比如王小峰写过音乐专栏、小宝的读书专栏,还有我一直比较讨厌,赖着位子不走的沈宏非的“思想工作”。对了,如果你不是三联的Fans,或者是三联的Fans而还不怎么Blog,那么我告诉你:王小峰=按摩乳=带三个表。
既然写到这里,顺便也给苗炜做广告,他也有Blog。
三联生活周刊的专栏一般都是一个页码,刨去标题和插图,大概在2000字左右。原来半月刊的时候,一个人如果一个月写两篇高质量的文字,问题还不大,自从改了周刊,呵呵,专栏的质量就开始水了。其实,三联的专栏作者自己也注意到了。
他们的朱伟主编更是护犊子,在接受新浪的一次访谈中,说即使是王小波,到后期也江郎才尽了。
与此相反,生活圆桌基本上保持了一贯的风格和质量,我简单想了想,大概有如下可能:
1、生活圆桌的一篇文章,字数比专栏少一半
2、生活圆桌可以只写一个片断,但专栏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3、生活圆周相当于一个群体Blog,四篇文章放在那里,你不会一篇都不喜欢;而专栏,如果看不进去,那么这期就算彻底砸锅。
4、有一些专栏作者是职业写手,除了在三联上打品牌外,还同时要为其他媒体写N多专栏,前几天看到按摩乳自己招供,他一个夏天写了5万字的超女,如此强度,可以想见写作之前的抓耳挠腮和写完之后的不忍卒睹。
基于上述原因,我觉得,我以前的那个Blog和杂志专栏的分析依然成立:
1、群体(草根)意识和去中心化
2、筛选机制的建立
第一个问题是找到合适的作者,不要迷信权威。目前我比较爱看的两个专栏,一个是王米的游戏、一个是王受之的汽车。他们都不是文字工作者,分别供职于EA和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因此,他们码字,肯定不会在乎专栏的稿费,而是直接把自己的看法和业界的潮流结合起来,自然言之有物。
第二个问题关乎于面子还是关乎于组织,我还想不好。因为轮流坐庄是一种方式,向生活圆桌这样竞争上岗也是一种办法,总之,这不仅是三联难题也是BSP的难题,我们总是喊人民应该当家作主,但往往发现,参政议政的具体形式还真是不好搞,更何况,触及了大佬和权威们的利益,那就不只是能不能做主的问题了... ...
最后,我把苗炜在《三联十年》中的一段文字抄在这里,我觉得,这段文字放在这里,作为我每天写Blog,也颇有借鉴意义:
再后来我接着担负圆桌的编辑工作,我看到了许多好文章,记下了好多有意思的人与事,总是会有一个人写出很好玩的东西,然后连着写了一段时间,然后慢慢枯竭,不写了。
此主题的相关链接:
一本杂志和我的十年--03:文人的嘴仗和断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