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新云:一个“播火者”的人生追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01:45

彭新云在伏案工作。 李三红 摄
新华网广州7月4日电题:彭新云:一个“播火者”的人生追求
王洪山、李华敏、张科进
广州军区政治部编研室原主任彭新云如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在党史军史编研工作中默默耕耘24载,编撰军史书籍36部(册)、2700多万字,为人民军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先后被上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编研工作先进个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等。
人生选择——毕生修史终不悔,立传弘道励后人
1983年,33岁的彭新云主动要求调入刚成立不久的党史办工作。
许多人不理解。彭新云却说:“我学的是历史专业,我爱这个行当,干这一行更能发挥我的优势和特长。我有责任和义务去做一名党史军史的播火者。”
矢志为党树碑立传,可以追溯到彭新云的当兵之初。
1970年,彭新云被部队保送入读北京大学历史系。4年间,他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数百篇回忆录及大量历史资料,制作出我军历史发展沿革图谱,弥补了当时教科书中关于中国军史的不足。
“我要把知识献给部队。”毕业时,系统学习党史军史的彭新云的人生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婉拒了学校的留校要求回到基层部队。
1981年10月,广州军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成立,急需专门人才。得知这一消息,已在基层部队升任副处长的彭新云,自愿到党史办帮助工作。1987年,他终于得偿所愿,成为一名普通的军史研究员。
一次座谈,彭新云发现许多官兵对明星、大片如数家珍,却对本部队的光辉历史知之甚少。“部队的历史不能在我们这代人身上丢失。”
近年来,在完成军委、总部赋予任务的基础上,彭新云带领全区编研人员自行编写出版了《广州军区荣誉团队史》和《广州军区英模人物传》传稿430多篇、300万字,首次全面系统汇集了自红军时期以来军区部队荣誉单位、英模人物的传稿。
史料的传播途径比较单一,读者群体少,流通渠道窄,不利于扩大影响。近年来,彭新云充分利用出版社、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宣传编研工作成果,发布党史军史新信息,先后撰写出版了《南天烽火》等纪实性历史读物,发表了20多篇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专题文章、纪实作品,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职业精神——宁走千里路,不失一字真
“一字入史册,九牛拔不出。”在军史编研工作中,彭新云常说,必须拿出“对得起先辈、对得起后人”的态度,决不能因为粗疏错漏歪曲历史、贻误后人。
1996年底,香港即将回归之际,围绕驻香港部队的宣传也逐步升温。然而,关于驻香港部队某步兵旅前身的历史沿革,引起了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质疑。
在此后的3个多月时间里,彭新云先后到全国10多家档案馆和文史部门搜集了50多万字的史料,调阅了曾在这个部队战斗过的21位高级将领的个人档案,走访了数十位军史专家和老革命,最终以有力的史料考证出令人信服的权威结论。
1999年,广州军区组织编纂《广州军区史》。彭新云在编写工作会上作了《关于广州军区史编写工作应把握的七个原则》《从试写稿看广州军区史编纂工作需注意的十二个问题》的发言,并撰写了《关于广州军区历史上限问题的基本看法》一文,为推动编写工作顺利进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宁走千里路,不失一字真”。在编写军史资料丛书《剿匪斗争·中南地区》册时,彭新云带领两名同志先后跑了10个省市的43个党史、档案、公安等单位,征集到4000多万字史料。有时,为了核对一个人名、地名,他都要千里迢迢赶到实地。书稿写出后,他又反复组织初审、复审、终审和一轮轮的修改。
“军史编研工作决不能出半点纰漏,否则就是历史的罪人。”彭新云说。从事编研工作以来,他先后主编、参编和直接组织编写的军史书籍36部、2700多万字,没有发生一起失真失实的情况。
人生境界——真情播火种,化烛照后人
编史修志,做的是记录历史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传播火种,资政育人。
每次下部队,彭新云都要到军史馆、荣誉室仔细看看,凡有错误出入,他都要及时指出。不管多么劳累,只要部队需要,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讲传统,讲历史,走一路传播一路。
为了让传统薪火相传,彭新云先后主持征编了《广州军区荣誉团队史》《广州军区英模人物传》传稿430多篇、300万字,已出版3册160多万字;积极参加《广州军区史》征编工作,完成政治工作方面内容150多个目约40万字的编写任务,征集整理广州军区政治工作大事记条目1万多条;组织撰写并出版了《南天烽火——中南大剿匪》《难忘湘云——争取程潜、陈明仁起义纪实》《骁将的坎坷——叶挺将军传》等多部大型纪实性历史读物。
为解决传统教育基本建设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彭新云带队考察了216个单位的编史建馆情况,组织制作《部队史馆建设》光碟下发部队,还10多次深入基层部队,就编史建馆的规范和技术问题进行辅导。目前,军区团以上部队基本编写出了部队史,团以上部队和有荣誉称号的营、连级单位普遍建起了史馆和荣誉室。
坚定信念——生命可以苍老,信仰永远年轻
2004年,彭新云从编研室主任岗位上退了下来。地方几家文史单位争相聘请他,薪水高而且工作轻松。
由于编研室人员新手多、业务生,组织上希望他能继续留下来,抓好业务指导。就这样,彭新云毫不犹豫留了下来。
2006年6月,彭新云和一批来自全军各部队的功臣模范到昆明疗养。彭新云却带了一大箱书稿,一边疗养一边审阅已编撰的高级将领传记。疗养结束时,他又“顺便”将编撰高级将领传记工作的体会文章,发表在全军性刊物上。
1993年开始,彭新云患上严重的胆囊炎,医生劝他早些医治。他却悄悄瞒下病情继续工作,一拖就是两年。长年的超负荷运转,他还患上了严重的腰椎病,有时连走路都直不起腰。
2005年10月,80万字的《华南抗日游击队》卷进入出版前的审核阶段。由于连续加班,彭新云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又犯了,他只好躺在床上,用手举着好几斤重的书稿审阅。
尽管如此,退休后的彭新云依然坚持着24年来的老习惯——每天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双休日连轴转。彭新云说:“身体可以弯曲,精神不能弯曲!生命可以苍老,信仰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