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心巧做“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6:06:01
以水为主题的一系列报道成为《经济日报》2006年报道中耀眼的一章。《科学发展看五湖》《城市河流,让我们重新认识你》《莫让雨水空流走》等等,这些报道紧扣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报道。其中最夺目的当属“城市河流,让我们重新认识你”系列报道,这组报道以其主题重大、写作精心而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而“水文章”的“开篇”则是“科学发展看五湖”系列报道。  6月份推出的“科学发展看五湖”系列报道,是2006年《经济日报》策划的第一组以“水”为主题的报道。这组报道体现了“水”文章的报道思路和策划手段。报道因为视野宏观、角度新颖、开掘深入而得到读者好评,被评为报社一年一度的“十大新闻报道精品”。  笔者有幸参加了“科学发展看五湖”系列报道太湖部分的采访写作,在职业生涯中留下了值得回忆的一页。今天,从新闻策划的角度来看待这组报道,回忆那些紧张而充实的日子,依然有许多话想说。  对于党报来说,围绕一个时期的宣传中心,进行策划报道,是新闻工作的日常内容。但这个工作做得好不好,能不能发挥好的作用,却大有讲究。“科学发展看五湖”报道为这类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策划提供了有益启示。  抓住一个好选题  “五湖”,是一个地理概念,就是指我国的五大淡水湖。“科学发展看五湖”报道把“五湖”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情况,这就抓住了一个好选题。在此之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报道已经有许多,有各地经验,也有各行业的成就,还有各单位的做法。把五大淡水湖周边地区的变化作为“题目”,突破了以行政区域为报道对象的“思维惯性”,在采访中,当我们把题目告诉对方时,不同地方的同志都认为,把“五湖”作为一个整体来报道,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做法很有新意。  把“五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摆脱了一地一市的局限,以湖泊自然地理区域为核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有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抓手。这五大淡水湖都处于我国的中部和东部,都面临着保护和开发的矛盾,而且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鄱阳湖和洞庭湖还成立了自然保护区,太湖是长三角的“一盆水”,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洪泽湖和巢湖的保护这些年也有许多新举措。事实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有了这些事实,通过“五湖”来反映科学发展观在各地的实践,就顺理成章地可以策划为重点报道了。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我们熟悉的一句话,也成为以党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报道工作的重要原则。党报的重要报道一定要反映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这种反映是以新闻的方式来进行的,要通过事实的报道,动员和激励人们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努力。所以,事实的选择非常重要。用什么事实,以什么样的视角来反映中心工作,直接影响着宣传报道效果。当一个政策、一项工作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需要直接就政策或工作本身进行解释说明。而当中心工作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时候,我们的报道要深入人心,就需要在视角选择上下点功夫。“科学发展看五湖”报道的成功之处,首先就在于找到了一个新颖而符合事实的视角。  选择一个巧角度  从什么角度来切入报道?是新闻策划有了好的选题以后面临的第二个问题。  湖泊和水的报道,可以说许多媒体都进行过。“科学发展看五湖”选择了湖泊经济的角度。就这组报道而言,湖泊经济是指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湖泊,看待发展与湖泊的关系。《经济日报》是以经济报道为主的媒体,采取经济的角度来看湖泊,使这组报道有了新视角。有了这样一个新颖的角度,我们在采访和报道中,就找到了方向。笔者到太湖沿岸采访的时候,当地同志往往让水利和环保方面的人士介绍情况。听了他们的介绍,我们还“主动出击”,找发展改革部门、财政部门、环保部门、水利部门、科技部门等方面的人来座谈。随着采访的深入,我逐渐认识到,当地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太湖变清的基本保证,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能力有条件来改善环境。因此,在写作中,我们专门写了“发展:从家家点火到生态优先”“产业:从无工不富到协调并进”这样两部分。  我们的报道不是要介绍“五湖”的自然环境保护,也不是简单反映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写湖泊经济更要着眼于“科学发展”,就是要通过五大淡水湖的变化,来反映沿湖地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保护中开发,在保护中发展的实践。所以,我们的采访和报道始终紧扣水与经济的科学发展关系。洞庭湖从“顺水”“节水”“治水”写起,鄱阳湖从“人进湖退”与“退田还湖”入手,太湖从“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起笔,洪泽湖则写“调水”“量水”和“兴水”,巢湖着眼于“做清湖水”。五篇系列报道围绕着保护水与科学发展的关系展开,反映了不同地区科学发展的共同努力。  有了“湖泊经济”这样的角度,我们的采访和报道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明确“指向”,认识的视角更符合《经济日报》的读者需求,报道也得到了读者认可。  找准一个“坐标系”  新闻报道是不是脱离了中心,是不是反映了大局,时常需要用理论和方针政策来衡量。衡量新闻报道题目的标准是多层次的,既包括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也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在“科学发展看五湖”系列报道中,衡量这个题目当然少不了从湖泊治理和湖泊环境等专业的角度来审视,但更需要以科学发展观来认识这个题目。科学发展观概括起来说,包括“五个统筹”,就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统筹国内和国外协调发展。可以说,看待五大湖的情况,这“五个统筹”都是需要的。但在进一步学习中,我们认识到,最重要的是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看五湖”报道,就是要具体回答人与自然如何实现协调发展的问题。所以,报社领导组织我们采访小组开会,强调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嘱托我们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既要坚持科学发展,又要具体分析地方发展的困难,使报道更加符合实际。  正是有了这样的准备,我们在采访和报道中才注意跳出一地一时的做法,注重从人与自然协调的角度看待我们采访到的事实。采访洪泽湖的记者在周围几个县都听到关于工业园区情况的介绍,而且这些园区里面多是一些化工项目,当时记者很不理解,这样的工业项目,不是对湖区环境有负面影响吗?经过实地采访,记者才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工业园区都建在洪泽湖下游很远的地方,并且由当地政府统一安装了排污净化设施。我们保护环境,并不是要停止发展,而是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  理论准备对于专题策划是很重要的。它可以让我们看出细小的事实的重大意义,发挥“显微镜”的作用,也可以让我们看到眼前事实的长远意义,发挥“望远镜”的作用。比如在洪泽湖采访的记者发现,当地有一道名菜叫“小鱼锅贴”,但记者在当地吃饭时却发现这道菜成了韭菜锅贴、冬瓜锅贴。记者在湖上采访时,还亲眼看到渔民把捕捞到的小鱼放回到湖里。这两件发生在不同场合的事情,在科学发展观的“参照”下,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记者说,这恰恰说明对湖区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已经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为。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准备,记者也许就看不到这两件小事背后的意义。  用了一个新方法  “科学发展看五湖”系列报道是以小分队的形式进行采访的。每个湖由编辑部派出一名记者,和当地记者站的同志共同来完成报道任务。究竟每个湖泊写什么,以什么作为报道主题,这些问题在出发之前,在采访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明确界定。我们仅仅是共同学习了有关科学发展观的论述,尤其是理解了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每个小分队的采访任务都是全面了解湖泊经济的发展情况,了解当地围绕湖泊发展经济的举措和成就,发现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访回来以后,大家共同交流情况、研究题目。通俗地说,这样的采访是“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  这组报道的题目分别是《水是如何“用”的》《水是如何“护”的》《水是如何“治”的》《水是如何“管”的》和《水是如何“活”的》,“用”“护”“治”“管”和“活”,这不正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么?这几个动词概括了人们发展经济需要对水采取的措施,也在整体层面上揭示了湖泊经济的不同方面。这样,不但在形式上,使报道显得整齐,而且从内容上回答了人与水协调发展的问题。能收到这样的效果,正是因为我们每个小分队都对所采访的湖泊进行了全面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大家总结共性问题,探讨共同对策,才取得了这样的认识。  “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最大的好处是让每个参与者都对湖泊经济有个全面了解。我自己参加报道之前对于湖泊是一无所知的。为了这次采访,专门到水利部等部门了解了有关“引(长)江济太(湖)”工程的情况,从水利的角度了解了太湖。到了当地,又和水利、环保和经济发展等部门的同志座谈,了解经济发展与保护太湖的关系。经过十多天的采访,对湖泊与人类的关系,对水利利用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有了更多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虽然我后来仅仅从生态修复的角度报道了太湖的变化,但如果没有这种整体的了解和认识,我就很难选准太湖和其他湖泊相比的特点,就不容易找到“水是如何‘治’的”这样的主题。  在采访和写作中,我们感到,这种“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促使我们在采访中掌握全面的情况,对问题有个整体认识。这样,“回来再分家”的过程,其实就是从报道题目整体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我们采访到的材料,重新认识我们确定的报道题目的具体内容。  当然,这种方法也有一些局限性。最明显的不足是效率比较低。我们每个人都在湖区待了十多天,如果有明确的报道题目,围绕题目采访,可能效率会提高一些。但是,“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锻炼的是记者全面调研的能力。如果能就某一方面的题目,进行几次这样的采访,熟悉了某个方面的大致情况,这样的采访也可以提高效率。  找到一个好时机  新闻是机遇产品。对于记者来说,能参与重大题材的报道需要机遇;对于报道策划来说,能在恰当的时间推出,也需要机遇。“科学发展看五湖”报道可以说,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机推出。  报道从2006年6月22日开始,连续五天在头版头条位置与后面的专版一起推出,一气呵成,形成了报道强势。这全是因为我们选择了适当的时机。新闻报道也有“季节性”特征,是可以分出“旺季”和“淡季”的。对于党报这样的主流媒体来说,当中央的重大时政活动多的时候,就是“报道旺季”。如果在这个时候推出自己策划的非事件性主题报道,就很难在版面上占据突出位置。而6月下旬正是报道“淡季”。这个时候,没有重大时政新闻,就保证了我们能够集中时间在重要版面推出自己的报道。当然,能遇到这样的“机遇”,还要感谢报社领导的决策,舍得给版面,给位置。  这组报道采取了《经济日报》这些年来探索出一种成功的报道方式:篇版联动,以头版消息和后面专版的形式对重大题材进行报道,消息与专版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科学发展看五湖”系列报道则是以头版述评的形式与专版“联动”的。  头版的五篇述评分别是《水是如何“用”的——洞庭湖采访见闻录》《水是如何“护”的——鄱阳湖采访见闻录》《水是如何“治”的——太湖采访见闻录》《水是如何“管”的——洪泽湖采访见闻录》和《水是如何“活”的——巢湖采访见闻录》,后面的五个专版分别是《洞庭湖:顺水而为绘新图》《鄱阳湖:水乡明珠细呵护》《太湖:生态修复  头版述评侧重写湖泊的特点,专版文章则从广阔背景和丰富内容入手,全面介绍这个湖泊的治理与开发的特点和成绩。五篇报道保持了一致的风格。每个专题报道版都由主题报道、采访日记和采访札记组成。主题报道集中反映各个湖泊的开发治理实践;采访日记则以轻松的笔触表现重大主题,增强报道的可读性;采访札记集中反映记者的感悟与思考。这样,每个版面都可以让读者横向地看到五个湖泊的情况,增加了报道深度。  形式和内容从来就是新闻报道需要经常性面对的矛盾。形式创新常常能彰显报道特色,强化报道效果。对于“科学发展看五湖”这类多篇报道组成的系列报道,在形式的策划上还应该注意风格的统一,这样,报道形式本身就成为版面上的一个“标识”,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