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确定与不确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11:10

中国的确定与不确定

(2010-07-18)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 周兆呈

  通商中国上周举办的“慧眼中国环球论坛”,聚集了各国不少研究中国课题、或是亲身参与中国发展的专家学者,皆为一时之选。论坛的英文名称用的是Future China Global Forum,和华文的名称结合起来看,要讨论的是参与者如何用自己的“慧眼”看待“未来中国”。

  论坛的主题和分组讨论课题紧扣“未来”,包括中国未来十年路线图、中国经济战略如何改变?如何争取中国消费者?中国改革与变化的动力、中国的风险、新地缘政治中的中国角色:北京和外界的观点、中国的文化爆发力、中国社会的新发展:城乡如何演变?科技:中国前沿、中国私人企业的未来、中国的未来政治新星、中国增长与绿色环保等等,涵盖十分广泛。

  众多精英之士,聚首以双语讨论中国未来,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逐日扩大,政治、经济、商贸、文化、科技等各方面,都会越来越深广地感受到中国因素的世界性的存在。然而,300多人的出席规模,来探讨中国的未来,另一个原因就是无论谁凭一己之力,都无法概括中国未来的诸多可能性,而是需要集合各方面的智慧,拼凑出相对完整的图景。相比其他已经定型的国家来说,中国的未来并不确定,自身发展和对外界的影响力,已经改变了既往格局,撬动了区域平衡,而这种动能还处在不断变化的轨道之中,存在着诸多变量,因此,才有对未来进行分析预测的必要。否则,一个相对已经定型的制度、不以改革为归依的政权、社会形态已经固定的国家、对区域和世界无甚影响的地方,有什么必要去讨论未来十年的可能性呢?

  中国已经改革开放了30年多,取得的成就世人皆知,亦能够亲身感受。改革至今,过去针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制度性变革已经完成,经济层面其实已进入改良阶段。与最初具有明确的变革对象相比,如今虽然还有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口号宣示,但其实质已大不相同了。中国的经济变革正在对政治形态、管制方式和民众思想产生巨大的冲击,官方管制与民间突破的博弈,会让国家走向什么方向,双方又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似乎只可以预测趋势,而无法判断程度和规模。

  不同的人对中国最深刻的印象各有千秋,但中国这些年的“动”应该都在人们心里留下了印记。无论是硬件的城市建设、交通设施、住房、家用电器,更新换代和旧貌换新颜的速度与频率,都“动”得令人惊叹。而民众的软体方面,思想活跃、头脑活络、以及追求变化、追求超越的心理,更是一直“动”得静不下来,反过来,也推动着社会的改观。

  正是因为一直在动,而不是像比如欧美一些国家经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稳定制度下的沉静,外界对中国目前的现有制度、民众心理、公民诉求、文化发展等才有更多的难以把握的地方,才需要依据自身的经验、学识,结合外部环境和世界格局的分析,来碰撞思考中国的未来。

  从动的角度看,中国存在太多不确定的地方。除了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欲动而不动之外,思想价值观、社会情绪、极端事件、民族问题、贫富分化、阶层矛盾,都一直处在“动”之中,并以不同的力度和方式,影响着中国整体的格局和进程。

  另一方面,颇为吊诡的是,当外界因为中国的不确定性而需要对未来进行分析和预测时,中国的未来政治领导人却又是相当确定的。你无法知道美国2013年奥巴马是否一定连任、日本首相何时又再换人、新加坡的下一任总理会是谁、台湾的马英九是否能够连任,因为民主的选举制度和竞选过程,都为这些制造了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选举决定领袖更迭的一些国家,换了政党、换了政府、换了领导人,就可能意味着外交方向、劳工政策、经济走向的改变,而外部相依存的世界,就需要重新熟悉和适应新的领导人和政党。

  而中国,在三年前就已经向世界明确了2012年接班的基本人选。当九位常委鱼贯而出地站在会场,就说明了高层权力分配的架构。除非发生重大意外事件,2012年之后未来十年的中国党政军领导人的架构也可以说是世人皆知。这种最高领袖的安排,过程虽然神秘,但经过两次的人事更迭,从年龄、选拔方式,到培养接班的程序,已经形成了制度化的安排。外界有足够的时间观察、习惯和接触未来领导这个大国的领导人,并确保政策的延续性。观察中国的人,大概也会为这一点困惑:虽然中国的政治改革和民主进程,与经济变革相比明显落后,但最高领导人接班架构的这种确定性,却有可能是目前其他不确定因素的稳定基础。

(作者为本报编辑组副主任兼《新汇点》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