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人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38:05
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人格
 我有一位好友A君,性格富有魅力和亲和力,工作和办事很踏实高效,对世事有独到的见解,而且为人认真可靠。我过去一直想当然地以为他的这些品质大都是天赋使然,但后来跟他有更多交流之后,发现他原来有一个不寻常的家庭培养环境。由此我再看看自己,我性格的某些方面跟别人也有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也源于一个不同的家庭氛围。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日后的人格发展的极重要因素。

 

A君的父母从小对待他的态度,一句话概括,就是小事必须服从父母,大事必须自己做主。比如,小孩吃飯的時候往往坐不住,很多母亲或者姥姥常常拿着饭碗满屋子追着要小孩吃饭;但A君却不会,因为父亲严格地要求他吃饭时必须坐好,否则就会给予豪无情面的斥责,他全无撒娇的余地;遇有亲友约他们一家出外吃饭,A 君觉得没意思,不想去,而他父亲则不会给他一点商量的空间,非要他去不可;家务有分工,儿子负责饭后洗碗,说好了就风雨不改,哪怕A君如何撒娇耍赖父母也不为所动。A君日后在外地读大学,一年只回家两次,但即使如此,在家吃饭后也必须洗碗。这种管教,使他从小很自律,懂规矩,有服从权威的意识。但是碰到大事,如初中升高中,需要选择哪所学校,父亲则完全让他自己决定,不做任何干涉,对于如果考不上,是要交择校费抑或选择一家差一点的学校的问题,父亲也是给他选择,征求他的意见,告诉他自己的家底是多少,如果他要读一间好些的,他能帮他交钱,但钱就是这么多;如果他愿意读差一些的,可以省钱,至于前途,就要自己负责。

 

家庭教育有时像一门艺术,根据人性的弱点和锻炼的需要,该抓的抓,该放的放,而A君的父母则恰当而又很有特色地做到了这一点。这种教育方式很像日本人的方式,A君父亲的性格,也十足一位武士,充满坚韧认真的硬性和说一不二的作风。武士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往往是从一定岁数开始,就在小事上给与几乎无处不在的严格约束,不得擅作主张,让他们懂得规矩,遵守规则;这种作风培养出子女的自律、严谨和守纪,没有偷奸耍滑的想法。日本贵族家庭的女孩子,小时候甚至连睡觉的姿势都有规定,不可随意翻侧躺卧,失去仪态。(其實,严谨和守纪决不等于呆板和没有个性,希特勒说过,只有今天学会服从的人,明天才能懂得指挥。可见,这方面德国人也一样)。而在大事上,他们则要求子女必须独立面对,不得依赖旁人,让他们学会为自己做主;这种锻炼培养出子女的决断和坚强,能独自勇敢面对所有艰难困苦,哪怕是死亡。明治维新时代的政治家胜海舟出身武士,小时候在乡村里被狗咬伤了生殖器,医生给他动手术的时候,父亲把刀搁在他鼻子上说: “一声都不许哭,一哭我就杀了你。要无愧为一位武士!”与之类似,A君从4岁的时候开始,每逢患病,父亲都让他自己一个人到医院里去,挂号、看医生、打针、取药,统统要自己完成。打针都是孩子们的噩梦,而他根本无法逃避,连哭都没用。正是这种不近人情的锻炼,造就出A君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

 

与A君武士式教育背景相映成趣的,是我所受的西式家庭教育。父母对待我的态度,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平等。平等不是一刀切,而是人格和精神上的对等。人们常说的所谓“歧视”,本质上就是差别对待,即不平等,而不管动机的好坏。不把青少年当完整的人来对待,其实就是歧视。我父母从小待我,就是把我看成跟他们一样的有同样尊严和人格的人,而没有把我当小孩来“歧视”。我很小的时候,父亲经常跟我一起玩,玩得像我一样疯,邻居常说我父亲很孩子气;父亲喜欢谈天说地,比如谈政治和杂七杂八的東西,一边看新闻,一边说自己的看法;在他的影响下,我也喜欢这些东西,于是也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有冲突的时候,他就会跟我辩论,不管最后谁说服谁,他从不会封我的嘴巴,或说“小孩子懂什么!”的话。对于家中大小问题,他都平等地征求我的意见,重视我的看法。在爱情上,他从不假正经,相反,他会像朋友一样聆听我的问题,说些打趣的话,或鼓励我去追求自己喜爱的女生。这种培养,让我拥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和不矫饰虚伪的真性情,对于人云亦云的东西或传统认为正确的观念,我都敢于怀疑,在学校里,威严十足的老师对于孩子来说犹如长官和圣人,我却常常嗤之以鼻,让老师讨厌和无奈(但我却很愿意听父母的话,因为他们是我的朋友)。跟“听话”的孩子相比,我显得个性十足,桀骜不驯。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我父亲给我的最大财富之一。同时,出于平等,我的个人兴趣和爱好也受到父母最大程度的尊重和鼓励,极少因影响学习而反对我,我因此而变得多才多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让好奇心自由发展,人就自然变得博学。但是,与此同时,平等也意味着自立。柏拉图说,对青少年最残忍的事,就是让他心想事成。小时候的我,见到商店里有什么喜欢的东西,为了得到而总会向父母撒娇耍赖,有时甚至会在地上打滚。但他们这些时候则极度绝情,始终不为所动,有时还会不惜把我一个人在家里关起来,任我如何呼叫反抗就是不理,直到我屈服为止。我读小学时在学校里被人欺负,回家告诉父亲,他只会说,他打你,你就跟他打嘛!我有时候碰到一些个人小事,他如果觉得是我自己的事,也会完全漠不关心,逼着要我自己解决。读大学之后,母亲对我说,家里困难,你的学费和生活费一大半都是从亲戚那借来的,等毕业了要自己去还,现在要自己看着办。当时家里确实困难,但那些钱其实是她自己的,只是骗我而已。我也因此而在压力之下省吃俭用,并想办法自己赚钱,同时也了解到金钱来之不易,性格变得更独立,更成熟。

 

纵观A君和我的家庭教育,一个东方式,一个西方式,但共同点都是培养人格的完善,锻炼性格的坚强。我们俩都是独生子,但很多人都以为我们在家里是当大哥的,因为我们与受宠的性格太不相像了。虽然由于天赋有限以及学校一直以来的奴化教育,我自己的人格还远未完善,充满缺陷,但能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并愿意去改变,也是拜独立思考的能力所赐。最有幸的,就是我们都没有心想事成,但拥有了自力更生的强大武器。

 

然而,在我周围,其他人的家庭教育就往往跟我们两人的经历完全相反。我有一位澳洲华人朋友,父亲是当地一家著名的中餐馆老板,当初他完全是白手起家,但现在却不打算让他的儿女吃苦。儿女们曾打算通过银行贷款创业,父亲知道后说,与其让银行赚你们的钱,还不如借我的钱,把利息给省下来?他这样想好像很好心,但谁都知道,儿女借他的钱,哪里有还债的压力?事实上他也根本没打算让他们还。所以他的子女们没有一个能像他那样拥有创业能力,没钱的时候直接叫他拿就是了。在澳洲读书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也拥有类似的国内的父母,一位学生不慎把手提电脑摔坏,于是拿起手机给父亲一个长途,说“我的电脑摔坏了,给我寄一个新的过来”,然后就“咔嚓”挂线了。这样的例子不过是挂一漏万,我们身边都很多。华人家庭往往富不过三代,更难有超过百年的家族大企业,原因就在于此。有这样一句话:在母亲眼中,儿子永远都长不大。这句话与其说是温情脉脉的母爱的表现,毋宁说是母亲对儿女娇宠的态度反映。当初我的母亲骗我说我读大学的钱是借的,亲戚们知道后,竟然没有一个理解她,反而都说她吝啬得离谱,儿子跟自己是什么关系?连儿子都计较!他们对待自己可以很吝啬,唯独对子女都很大方,所以无法接受我母亲违反伦常的做法。而他们的儿女,在这种关怀下自然都有点娇惯,不像我那样独立,也不像我那样懂得反过来关心父母。他们哪里知道,要儿女真的懂得关心自己,需要对等和独立才做得到。他们对我母亲的偏见,也让我对这种自以为“爱”的传统观念十分反感。家长们总是自诩“可怜天下父母心”,里面透露出的,是他们因为爱子女而产生的道德优越感,仿佛自己很无私,很伟大,却不知道其实是在害人,矫情十足,没有半点反思。

 

由此可见,不同的家庭教育,往往会给子女带来完全不同的人格。为人父母者,以及将要为人父母者,应该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知道过去所受的教育并不好,而我们今后对待子女的态度,也是自己父母曾经对待自己的态度一样,那么这等于没有任何进步。要改变,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就应该从自己身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