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即合理 说说李一现象背后我们的寂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2:37:25
存在即合理 说说李一现象背后我们的寂寞2010年07月28日 12:08凤凰网评论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16

评中评第475期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看了《南方人物周刊》关于李一道长的系列报道,我首先想到的是这句话。

从报道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媒体的取向,南方人物对话李一的文章《我没有明天,也没有昨天》也说的都是与“道”有关的事情,作者在其中说“事实上,在与李一对话时,总有一层隔膜笼罩在中间,不可捅破。问及一些世俗化的敏感问题,他常以‘不能讲’、‘不能说’、‘不自然’,跳跃过我的问题。站在道家的角度,这或许是玄意,是‘道可道,非常道’。而以现实的感观理解,这基本等同于‘无可奉告’。”,另一篇题为《李一是一位道医,也是术士》的文章,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宫哲兵所述,作者在文章中说:“我现在总体(对李一)保持一种审慎存疑的态度”。同时南都的报道后续跟进了一些缙云山的“仙友”或者说“信徒”对李一道长以及这种道教修行“辟谷”“闭关”等的态度。

这期报道之所以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很大的原因在于涉及到了商界也演艺界的名人们,比如马云以及王菲和李亚鹏。我理解记者和很多人一样在“神医”张悟本之后对所谓“养生”之法的怀疑,但在此,我不想对这则消息本身做任何非黑即白的判断,我想说的是,李一道长的存在并受到名流拥蹇这个现象,很现实,看似生疑,但在我们这样的时代,其实也很正常。

所谓“存在即合理”,用在此处非常恰当。

我们生活在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的时代,一句“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演绎出了无数个寂寞的版本,类如“哥抽的不是烟,是寂寞”,“姐发的不是贴,是寂寞”、“哥不寂寞,因为哥有寂寞陪伴”。仿佛在网络这个平台上,主旋律的一个重要音符,就是寂寞。而在现实社会摸爬滚打、傲视群英的各界名流们何尝不是如此,当年轻的80后、90后守着键盘十指飞扬大书特书自己寂寞之时,生于60后、70后的社会精英们何尝也没有逃脱他们的“寂寞”情怀。

寂寞,有很多解。老祖宗的典籍里说:“风尘不起,囹圄寂寞。” 说的是空虚。《文子·微明》:“道者,寂寞以虚无,非有为於物也。”说的是恬淡的状态。

就从普通的你我说起,我们可以说生活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物欲横流、人人逐利的时代;我们可以说我们生活不缺乏娱乐和调剂,我们也可以说这个时代娱乐至死;我们可以说我们的物质极大丰富,也可以说拜金在成为一种时尚。在我们批评“非诚勿扰”中的马诺女们之时,我们也在反思我们为何她们口中说出的拜金理想竟然可以博得如此高的收视率。答案是简单直接而残酷的,那就是我们的社会有着拜金主义繁荣的土壤。

而反观名人前往缙云山修行的现象,也是同理,源于我们的社会有这样的需求。

从普通人而言,我们每日奔波,生活在一个过快的社会,每日上班下班加班,疲惫赚钱,有买不起房的困扰,有养不起娃的苦恼,所以我们用“寂寞”作为代名词聊以自慰,没有时间去想去分享去找寻曾经“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写诗作画”的理想。所以才有了一个房子压死一个中产的慨叹,才有了吴祚来在评论中的慨叹,他说:“快致富、快发展、快成长,快已成为一种传染病。生命是过程,而不是‘快’,快乐与幸福无关。过快使人失去自我与内心,使个人与民族失去精神涵养,甚至在文化与精神上‘失忆’,失去生命的质感与幸福感。”

也许很多人奋斗一辈子,都是为了“仓廪实”的生活。但是更有人在中年达到这个目标之后却发现了虚空,生活没有质感,向前没有目标,找不到自我的价值。也许我们平头百姓可以满足于一个短暂的假期和一杯午后的香茗带来的慰藉,而对于那些功成名就、物质殷实无忧的富人们而言,他们的精神需求更难以满足。“浸淫在名利场中太久的他们,渴望切换另一种气场。”

一来物质的膨胀已经让富人们对精神需求阈值跟着提高,越往上爬,压力也就越大,有些人会精神世界孤独、抑郁、畸形,渐趋崩盘,二来在我们这样精神本就贫乏社会能够寻觅的精神家园实在有限。这让我想起了《甲方乙方》中那个非要到乡下去过苦日子的暴发户,过惯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的好日子,总是怀念受受苦。现在没有那么多暴发户演变的社会精英,但是我们的精神和暴发户也有相似之处,经济急遽膨胀之后我们看到的只有整齐划一的城市和处处相似的霓虹,拆迁拆没了传统,重建建成了盲目。

也许说精神家园有点矫情,按照马斯洛的人的五种需求理论,我们很多人也许还都在底下三层摸爬滚打中,但无论是穷人、富人、名人、普通人,都有精神需求,就像每个人都需要爱情、友情、亲情一样,除了物质之外,我们还缺点什么,也许是信仰。

所以,有些事情就应着这种需求而生了,比如都市白领亲睐的瑜伽,调整呼吸能创造宁静,从而真正摆脱精神上的疲惫,这也叫养生。比如京郊如火如荼热烈的农家乐,能够给节奏过快的都市生活一种调剂,给予休息一种真正放松的选择。比如现在被媒体盯得很紧的缙云山和李一道长,也许有人说道教注重今生的修行,其实就是养生的,我不评论,因为我的确对宗教涉猎不多,但无可否认的是,李一推行的一些“修行”的模式恰好吻合了一些社会名流的要求:没有手机、没有干扰、吃素、安静。亦无可厚非。

其实有这样精神空虚症候的也不只是我们的精英、我们的名流、我们的富人和我们自己,国外也如此,他们诉诸于宗教和社区协会,香港台湾这种“准宗教的、不完全强调信仰的、注重生活修行的行为现象”更是普遍。

缺什么补什么,物质追求之外,我们缺少一个让精神追求生根发芽以致慢慢成长的环境,所以缙云上补位了,只要不行骗,也没什么不好。在物欲横流、娱乐至死的时代,如果没有人去寻找平和、寻找清净寂寞才是不正常的。

凤凰网评论编辑:霍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