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中石油慎用词汇表//中石油的咬文嚼字与阿Q头上的癞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24:59


报道集团公司经营业绩时,不使用“垄断”、“暴利”、“豪门”、“大腕”、“衰退”等词汇——最近在网上流传一份《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新闻报道和公文稿件慎用词汇表》,对涉及“集团公司领导活动”、公司“经营状况”等九个部分的新闻报道中慎用的词汇和应用词汇进行了归纳总结,涉及上百个词汇。引语中称,制定此《词汇表》是供新闻发布之用,为了“正确引导舆论”(8月12日《潇湘晨报》)。
浏览中石油制定的这份《词汇表》,感觉像是一个明明很膨胀的人,偏要装得很低调很矜持。从《词汇表》看来,设置此类宣传规范的主要作用,是要掩盖一些东西,同时又试图制造一种错觉。
中石油煞费苦心地要“正确引导舆论”,成功与否先不去谈;单从用心来看,必然是自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但是并不准备改变或者无法改变,而只是在对外宣传时,借用词汇表达上的咬文嚼字来掩盖事实、制造假象。比如,明明是“垄断”是“暴利”是“豪门”,但坚决不允许这些词汇在宣传文件上出现,仿佛这样人家就不会那样去思考去评价。
中石油这样的大企业,之所以对于咬文嚼字的工作如此看重,当然不会是随便多此一举,而必然是自觉大有必要。换言之,它这么用心地咬文嚼字,不仅符合自身利益的需要,同时也还符合其他利益主体的需要。相比之下,能否“正确引导舆论”本身,倒似乎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或许连中石油自己也并不对此抱有多大的信心。
必须承认,无论它怎么咬文嚼字,公众毕竟还是拥有自我评价与自我定义之自由,写在纸上的舆论也许能够引导,写在心中的口碑却绝无可能;更何况,随着言论空间的逐步放开,实现前者也越来越困难了,不仅谨遵此《词汇表》的媒体被受众严重看不起,“垄断巨头”的帽子更是俨然成了媒体普遍用以形容的固定称谓。
这么说,中石油编制《词汇表》以“正确引导舆论”的良苦用心,多少有些白费的嫌疑;倒霉也许就倒在,经过这么些年的广而告之洗礼,公众越发不信广告信疗效了:重要的不是说了什么,更不是在怎样说上咬文嚼字,而是做了什么,尤其是已经或者将要怎样去做。倘若你明明就是“垄断”就是“暴利”,你自己固然很小心地严防说漏嘴,但公众同样足以用切身体会去感知;于是,咬文嚼字的唯一效果,除了让自己表现得更加虚伪之外,似乎也就只能引发他人更为深沉的厌恶了。
鲁迅笔下的阿Q先生,是一位癞疮患者,所以非常忌讳别人说“癞”字,后来连“光”、“亮”、“灯”、“蜡烛”等也都非常忌讳。享受垄断地位和垄断利润的中石油,当然非常痛恨别人说它垄断说它暴利,于是将咬文嚼字的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在这一点上,两者似乎有着惊人的相似。(斯传)
近日,网上流传一份“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新闻报道公文稿件慎用词汇表”,包括不能用“垄断”“暴利”“圈钱”等词汇,并称发布“词汇表”是为“正确引导舆论”。中石油有关负责人证实了此事,但强调这是“内部文件”。
一般地说,企业进行文字上的“日常形象维护”,没什么可特别非议的。不止是企业,媒体、社会乃至家庭,可能也会有自己的“慎用词汇表”。例如,一个媒体可能要求其采编人员慎用“残废”“社会渣滓”等词语,一个社会可能禁用对弱势群体的贬损性称呼,一个家庭可能禁止家庭成员说粗话。
中石油作为企业,在公众面前回避自己的垄断色彩,也是正常的事情。从企业宣传或组织传播的角度来说,这合乎常理。
中石油“慎用词汇表”之所以引起网络围观,重要的原因在于,中石油作为国有垄断企业的权力身份。
中石油不是普通企业,不是普通的垄断者,其市场地位并不来自市场,而是来自国家的战略安排,它是国家经济权力的体现,组织架构也是权力体系的演绎。因而,对中石油慎用词汇表的围观,实际上被视同于对公共权力怎样在文字上装饰其行为的一种围观。也就是说,人们围观中石油的慎用词汇表,与其说是在围观一个企业的公关机密,不如说是在围观公共权力的装饰秘笈。
公共权力是不可以虚美自饰的,因为公共权力来自于公众,必须完全袒露在公众面前,这与公民个人、商业机构或部分人组成的法人团体都不相同。公共权力只能向公众报告真实情况。中石油作为企业或可曲词美化形象,但作为全民所有物、作为公共权力场的组成部分,却没有刻意修饰打扮的资格。
如果中石油不是大型国企,其慎用词汇表就不会有被围观的盛况。人们对中石油慎用词汇表的围观,就是对权力美饰自我的态度表达。(刘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