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面临“空心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03:31
客观来说,本文标题应为《中国制造业品牌面临空心化》,但为考虑标题效果,简言为妙。同时需要指出,这里的品牌是指制造业相关的品牌,尤其是指家电、IT等需要一定科技含量的品牌。这个话题看似似曾相识,没错,朗咸平教授曾经用过空心化这个词,对象不一样而已,他谈的是产业,我谈的是品牌,但这是一衣带水的关系。

  先从举例入手。近期空调产业出现了一轮广告战,美的、海尔、海信纷纷喊出“XX变频新时代”,一般来说,这些企业也就到了没啥可喊时,才会把类似于“新时代、新纪元、新品类”等虚头八脑的词汇搬出来。当这些企业喊了大概有几个月时,最近松下空调的广告出来了,你猜说的是啥?——不只是变频!并且还附有长长的文字作注脚:松下空调认为,变频技术只是节能空调的基础,我们还有……(省略100字)。

  空心化之一:拿来主义是祸根

  一、先把民族主义的偏见压制一下,保持客观立场;二、也不要质疑我的立场,我不是在做广告。

  记得前不久写的博文提到过,变频技术的持有人是大金空调,所以包括松下、美的、海尔等在内,也只是拥有技术使用权。但问题是,变频之外呢?这时我们会发现对于产品的两种态度,一种是拿来主义,一种是二度创新。所以,同质化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并不是必然的结果,或者说不是必然的阶段结果。这是对产品的态度决定的,美的之流因态度不端而开始被抛离。

  这方面的阐述,先前我已有撰文表述:《中国品牌的“伪美”时代》。不再此赘述,免得再度愤青。

  空心化之二:用“伪时尚”替代“高科技”

  明说了,就是移觉的修辞手法。比如,我们看到一个方便面广告,假设把它替换成其它产品,比如一坨屎,看过这个结果后,常规理论下,我们会落下“屎真香”的产品印象。

  但现实状况是,产品不是屎,尤其是在我们印象当中的高科技产品,比如家电。所以,对这些行业而言,营销难度其实是降低了,因为消费者先前的认知门槛已经形成,做IT、做家电,嗯,高科技啊。(其实就是螺丝刀加生产线的事儿。)

  消费者对这些高科技产品认知的完整过程应该是:功能需求——品类认知(与前者的顺序可以颠倒)——品牌认知(都有哪些大品牌)——产品认知(各品牌的产品各有啥卖点)——价值设想(假如购买了XXX的产品,也叫意淫阶段)——下单购买——售后服务(品牌加强或衰减)。

  上面提到的这些国产品牌,借所谓的高科技印象省去了产品认知的环节,直接把消费者带到意淫阶段,所以才呈现出一派伪时尚。假如通过自主创新研制出来的差异化产品,这些企业是不可能这么处理的。

  所以,各位往后在看这些国产高科技产品时,多带个心眼,但凡只在那营造一派温馨气氛来哄托产品好感的,很有可能是这产品其实啥都不是。再延伸一下,奶粉广告,惠氏的广告和国内所有品牌的广告比起来,是否大不一样?人家是言之有物的,产品是否真那么回事儿咱不讨论,至少在做这些营销之前,人家的理论已经到一定境界了。

  空心化之三:品牌缺失长效机制

  这并不只是一个企业品牌部的事儿,事关整体。 假如一个企业与其它同类竞争对手均需外资上游提供技术,那这个企业将完全失去技术的主导权,技术创新、功能创新所形成的产品,就像是推广体系(包括广告)的菜,今天这菜式明天那菜式,品牌被产品带着走,哪还有主心骨,最后只能制定一些虚得不能再虚的套话作为品牌理念,比如“XXX美妙生活”;另外,技术是购买的,外资可没那么蠢,搞所谓独家授权,这样一来,一个技术推出,所有品牌同质。最后就出现了口号居然一样的滑稽局面,看的就是谁喊得快喊得大声喽。

  其实,产品、品牌与推广手段之上,是企业本身的态度决定,深刻点说就是企业价值观,纯粹为了挣钱,中国还有至少二十年的城市化进程,就算已经发展成巨头,这些企业照样可以渠道为王,只求卖货。

  所以,品牌对中国制造业而言,只是个附加值,并且是不太重要的附加值。只要不掉沟里,保证知名度即可。长效机制,基本是个屁话。

 

  说这么多,总结起来,就是一句,中国制造业的品牌与营销,其实更多是一帮文字功底还过得去的人在糊弄百姓,如果有人有志于进入企业营销或企划系统,我建议还是先考察一下这家企业的商业模式,看是否真的有好的研发和产品。纯粹营销或销售导向的企业,在没有很好的上游战略合作关系为支撑的情况下,忽悠的成份是很大的!这样的行业,比比皆是,各位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