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5 06:43:24


  大学新生如何对待专业课、公共课和选修课? 返回

  对专业课的学习应目标明确具体,主动克服各种学习困难,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对待公共课,要认识到其实用的价值,努力把对公共课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学习兴趣;对选修课的学习,应注意克服仅仅停留在浅层的了解和获知的现象。

  一、对专业课的学习,应目标明确具体,主动克服各种学习困难,不断提高学习兴趣。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有不同的专业课,但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待本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不管喜欢与否,都要尽力把专业课学好。在学习专业课的时候,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不断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主动克服各种学习困难,做到直接学习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的结合。

  二、对待公共课,要认识到其实用的价值,努力把对公共课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学习兴趣。

  总的来说,大学生对公共课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如专业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持消极应付的态度,学习目的不明,目标不清,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主要看老师的教学水平,如果老师的课讲得生动活泼,他们愿意听,有兴趣学。但这种学习兴趣主要是直接学习兴趣,而且大多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只限于上课认真听讲,把听课当成了一种享受或是对专业课的调剂。

  因此,大学新生要端正对公共课的态度,要充分认识到公共课的实用价值及对自己的意义,努力把学习的间接兴趣逐渐转化为直接学习兴趣,部分实用性强的公共课(例如外语)要当成专业课来学习。

  三、对选修课的学习,应注意克服仅仅停留在浅层的了解和获知的现象。

  大学生对待选修课的学习一般说来兴致较高,认为选修课可以开眼界,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而且选修课的学习要求不严,大学生较少产生逆反心理。但选修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毕竟不如专业课和公共课,大学生真正投入地学习的不多。学习目的较模糊,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既不消极也不太积极,上课时注意的集中程度不高,认识能力也较少充分发挥。

  因此,大学新生对选修课的学习,应注意不要仅仅停留在浅层的了解和获知上,更要杜绝为了捞取学分才选修某些课程、“选而不修”的不正常现象。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返回

  (1) 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 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 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 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6) 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 返回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日益引起其自身和社会的重视,为了有助于同学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

  首先是神经症。

  神经症是指一组有大脑功能轻度障碍的疾病的总称。它是指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而不是躯体方面的疾病,属于心理障碍的范畴,而且它是比较轻微的,也不是某一种特定的疾病,而是几种疾病的总称。通常,神经症可以分为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癔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症等。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学生人群种较为多见的神经症类型。

  (1)神经衰弱。又称为神经衰弱性神经症,是指排除各种躯体疾病以及其他各种神经症和抑郁症以外的,在神经症中程度最轻的一种抑质性的神经症。它多发生在青少年求学和就业时期,特别是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种发病率较高。常常表现为全身乏力、睡眠不良、头痛、注意力涣散、健忘、情绪低落、食欲减退等,工作或学习效率低下。

  (2)焦虑症。它又叫做焦虑性神经症,它是指由于精神持续的高度紧张而产生的惊恐发作状态,表现出明显的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并出现程度不一的头晕、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等躯体不适。这种现象在重大考试,如高考中容易看到。

  (3)强迫症。又称为强迫性神经症,它是指强迫症状为中心的一种神经症,强迫症状就是主观上感觉到有某种不可抗拒、不能自行克制的观念、情绪、意向及行为的存在。虽然患者认识到这些毫无意义,但又难以控制和克服,从而导致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比如,反复洗手、总担心房门未锁好、总有些念头挥之不去等。

  (4)恐怖症。也叫恐怖性神经症,它是指对某些特殊环境或事物所产生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并出现回避反应的一种神经症。其主要特点是对某一特定事物、活动或处境产生持续的和不必要的恐惧,并不得不采取回避得态度,不能自控。如异性恐怖症、人群恐怖症、动物恐怖症、学校恐怖等。

  (5)抑郁症。是指一种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并伴有焦虑、空虚感、疲惫、躯体不适应和睡眠障碍的神经症。其主要表现为:(a)自觉心情压抑、沮丧、忧伤、苦闷等;(b)对日常活动兴趣减退;(c)对前途悲观失望;(d)遇事往坏处想;(e)自觉懒散,精神不振,脑力迟钝、反应缓慢;(f)自我评价下降;(g)不愿主动与别人交往,但被动接触良好;(h)有想死的念头,但内心充满矛盾,烦躁,易激怒;(i)自认为病情严重,但又希望治好,要求治疗。躯体症状主要表现为:疲乏、头痛、耳鸣、心悸、胸闷、腹胀、便秘、失眠、多梦、食欲减退、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等,而且这些症状可以因情绪改善而减轻甚至消失。

  (6)疑病症。指由于对自己健康过分关注,而固执低怀疑自己患上了某些莫须有的严重疾病,并因此而引起烦恼和恐惧的一种神经症。其重要特征是对自己健康状况和身体某一部分功能的过分关注,怀疑自己罹患了某种躯体或精神疾病,其实与实际健康状况完全不符,即使得到医生的解释或客观诊断也不能消除其固有成见。

  第二是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从童年或少年时期开始,并持续终生的显著偏离常态的人格。它是一种介于精神疾病于正常人之间的行为特征。常常表现为怪僻、反常、固执、情绪不稳定、不通人情、不易与人相处、常损人利己甚至损人不利己、以自己的恶作剧取乐,常给周围人带来痛苦或憎恶等,但它又不能归属于精神病范畴。人格障碍常常分为偏执型、情感型、分裂样、暴发型、强迫型、癔症型、反社会型等。较多见的有偏执型、强迫型、情感型人格障碍等。

  (1)偏执型人格障碍,它是以多疑敏感为主要表现的人格障碍。其特点是:(a)多疑敏感,不信任别人,易把别人的好意当作恶意、敌意;(b)妒忌心强,对别人的成就、荣誉等感到紧张不安、挑衅、指责和抱怨;(c)易感到委屈、挫折、怀才不遇,常常产生攻击、报复之心;(d)骄傲自大,自命不凡,自尊心强,要求别人重视自己,追求权势;(e)主观固执、好诡辩、经常抗议、反对他人的意见,不易被说服,即使面对事实证据也是如此;(f)对别人缺乏同情心和热情,从不开玩笑,警惕性很高,常怕被人欺骗、暗算,处处提防他人,等等。

  (2)强迫型人格障碍,它是指因刻意追求完美而过分自我关注、带有不完善感的人格障碍。表现为:(a)做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忧虑重重、谨小慎微、拘泥于烦琐细节之中;(b)做是要求十全十美,追求完美无缺,反复检查、修改,直到自己完全满意,否则会感到焦虑、紧张;(c)过于严格较真,具有强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对自己过于克制与关注,责任感过强,怕犯错误,思想得不到放松,按自己的想法要求别人,妨碍他人自由;(d)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墨守成规、不思变通,遇到新情况不能灵活处理,显得束手无策,呆板,缺乏兴趣爱好和幽默感,没有创新精神;(e)心里总是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常处于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状态,平时焦虑、悔恨的情绪多,愉快、满意的情绪少。总之,这类患者的个性常常表现为刻板、固执、拘谨、单调、惰性、犹豫、克制,易发展为强迫型神经症。

  (3)情感型人格障碍,它是指以情绪始终高涨,或始终低落,或时而高涨时而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人格障碍。可以分为三种:(a)情绪高涨性人格障碍,其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精力充沛、精神振奋、喜好交往,善于谈笑,给人乐观、诙谐的感觉,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高,对周围环境的困难估计太低,做事常有大量的计划和设想,但缺乏深思熟虑、不够实际、有始无终,有时有明显的躁狂表现,因而又称为躁狂型人格障碍。(b)抑郁性人格障碍,其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精力不济、精神不振、多愁善感、闷闷不乐、沉默寡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周围环境困难估计过高,对自己丧失信心,总是内疚自责,对一切不感兴趣,对生活充满悲观色彩,总是抱怨命运不好等。(c)双向(或称环性)情绪人格障碍,其主要表现是情绪变化不稳定,时而高涨时而低落,在一定时期内交替出现,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两极性。情绪高涨时,表现为情绪高涨性人格障碍的异常人格特征;情绪低落时则表现为抑郁性人格障碍的异常人格特征。

  第三,其他心理困扰。

  其他心理困扰,如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求职与择业心理问题等等。相比之下,前面所讲的两类心理障碍(心理问题)显得要稍微严重些,是偏离正常心理状态的心理问题,而对于正常人来说,也常常会遭遇到一些心理困扰,而这里的困扰主要是由很多现实的社会心理因素所导致,也往往是暂时性的,经过自己的主动调节或寻求咨询老师的帮助,往往能得到很好的克服。

  学习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

  人际关系问题,往往是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恋爱与性心理问题,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手淫困扰,以及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还包括异性癖、恋物癖、偷窥狂等等。

  求职与择业问题,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给他们带来困扰和忧虑。

  最后,以上是我们对可能出现在大学生身上的心理问题的表现的简单介绍,并非严格的诊断标准,请不要对号入座。如果你确实觉得自己同上述问题中的某个或某些问题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请到我们心理咨询中心来,我们将为你提供热诚的服务。

  如何适应校园外的社会环境? 返回

  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意味着踏入一个不同的社会环境,怎样搭乘公共汽车、怎样向别人问路、怎样上商店买东西、怎样和小商贩讨价还价都要逐步熟悉。

  要很好的适应校园外面的社会环境,首先要了解适应社会环境都有哪些形式。

  总的来说,适应社会环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改造社会环境,使环境合乎我们的要求,另一种形式是改造我们自己,去适应环境的要求。无论哪种形式,最后都要达到环境与我们自身的和谐一致。

  对于一个大学新生来说,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就意味着踏入一个不同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社会环境中,怎样搭乘公共汽车、怎样向别人问路、怎样上商店买东西、怎样和小商贩讨价还价都要逐步熟悉,否则时时刻刻总有一种异乡人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影响一个人在新环境中的正常生活。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校园外面的社会环境呢?

  首先要主动接触这个社会环境。把自己关在大学校园里面闷头读书,对外面的社会不闻不问,是永远也不会适应社会环境的。勇敢的走出“象牙塔”,到校园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不逃避现实也不做无根据的幻想,有目的的进行一些有益有利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认清楚自己在这个社会环境中的实际位置。

  其次,要积极调整,选择恰当的对策。大学新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要从主观上采取积极态度,而不是消极地等待;在调和社会环境和自身之间的矛盾时,要审时度势,有条件地选择改造环境的条件,无条件地选择改造自身的办法,这样才能既不想入非非,又不自暴自弃,找到最佳的方案。

  此外,面对可能出现的困扰,还可以采用适当的心理防御措施。不论改造环境还是改造自己,都要有一个转变和考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某种心理困扰,为解决这种困扰,可以采用适当的心理防御措施,来达到解脱的目的。

  如何适应校园中的人际环境? 返回

  大学里面的师生关系将变得非常离散,学生要学会做自己的老师。此外,能否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一个关键。

  在中学阶段,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甚至学习计划等都是由老师安排的,学习效果也主要由老师来进行检查。而在大学里面,班主任或辅导员最多一周与学生见一次面,师生关系将变得非常离散。一旦到了大学的高年级,一个月也难得见到老师一面。在学习和生活上,大学老师只把握大的方向,具体的工作大多由学生自己或班干部组织完成,学生需要学习做自己的老师了。

  为了能够较好适应这种师生新的关系,大学新生要学会自己来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安排学习时间,自己选课,自己检查学习效果,并且主动找教师征询意见,请教师帮助解决困难,定期向教师汇报学习状况,提出自己的计划并与教师共同探讨。 在大学新生的人际关系中,问题最多的还是同学之间的关系。由于班级和宿舍里的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家庭,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发生冲突。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大学新生都必须面对它,接受它。

  首先要学会承认各人有各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体系,如果你与别人生活在一起,你就得连同他(她)的生活方式一起接受。如果别人的生活方式有碍于你的生活(如夜里看电视影响你的休息,未经允许随便动你的东西等),你就需要委婉地提出意见,并适当地进行自我调整(如调整作息时间、调整宿舍等)。

  要想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还要做到对人宽,对己严,切忌以我为中心。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三主动:即主动与同学打招呼,主动和同学讲话,主动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过于计较别人能不能、会不会报答你。

  此外,要主动去做一些公共的工作,以增加同学们对你的好感,同学间的关系也就会融洽了。在给同学提意见的时候,必须动脑筋,讲究方法和技巧。比如,同宿舍的人爱彻夜卧谈,影响了大家的休息。直接提意见制止他们难以奏效,那么可以相应地调节自己的计划,或推迟上床的时间,或听听英语磁带。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给别人提意见一定不能当着众人的面,以免使对方难堪、丢面子。

  常见大学生病态人格类型 返回

  偏执性人格:主要表现为固执,敏感,多疑,情感不稳定,易躁易怒,心胸狭隘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

  分裂性人格:主要表现为退缩,孤僻,胆怯,沉默和怪癖,不爱社交。

  情感性人格:可以表现为持续性情绪抑郁低落,或持续性的情绪高涨,也可以是两者交替出现。

  爆发性人格: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容易无节制的发生愤怒、仇恨和暴力行为,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出

  非常强烈的愤怒和冲动,甚至会出现十分暴烈的攻击性行为,自己几乎不能控制。

  强迫性人格:主要表现为在平时常有个人不安全感和不完善感,因而焦虑、过分的自我克制,过分的自我关注。

  癔病性人格:主要表现为人格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常故意用过分做作、夸张和戏剧性的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衰弱性人格:主要表现为能力低下,缺乏主动精神,被动的服从别人的愿望占优势。他们常感精力不足,易疲劳,情绪易波动,缺乏生活乐趣,常为小事伤感。

  无情性人格:主要表现为对人不真诚,不坦率,不可信赖,不肯尽社会义务,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

  大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因素 返回

  如今若再用圣洁、神秘等词去修饰高校,手中的笔得顿一顿。思忖一下不难发现,在各种潮流的冲击下,莘莘学子们的生活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已越来越和社会接轨相融,思想、行为及生活方式卷入了开放大潮的荡涤之中。不少大学生面对花花绿绿世界的巨大诱惑变得迷茫起来,甚至迷失了方向。

  不正常的消费观念:某高校曾对本校的部分学生做过消费调查,统计显示,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额达到500元以上,实际上很多学生都不止这个数目。如此高额消费,钱都花到哪儿去了?在有些学生为明天的早餐而发愁时,有些学生却一掷数金。下馆子撮一顿的事在大学已屡见不鲜,至于撮的理由是五花八门。过生日理所当然地要撮,收了汇款单那是见者有份,老乡来访就是请客吃饭,发了奖学金、有了异性朋友等等都成了撮的最佳借口。其开销少则数十元,高达千余元。撮来撮去油了自己的嘴,撮瘪了父母的腰包。

  在学校你随时可碰到穿着时髦前卫的学生,有些人甚至还非名牌不穿。曾经见到一个男生腰上别着一只小小的打火机,问他多少钱,他潇洒地打了个响指说:“不贵,才300多一点儿。”一个“才”字,让人听得直咋舌。300元的确不多,可它也有可能是某个贫困生一个多月的生活费。

  据报载,某高校曾规定,出租车一律不准进校门,后来学生强烈反映这条规定不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于是乎,规定执行不到一个月就夭折了。有些男生还说:“出门挤公汽掉价,科技解放了人的双腿,我们就要利用科技嘛。”另外,化妆品、香烟、零食、电影、“感情投资”等也是大学生消费的主项。

  荒废了的学业 :严峻的就业形势强烈地冲击着高校学子,考研、考托福继续充电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但有些同学仍

  有着“天之骄子”、“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等残留思想。他们平时念叨着教授的课是最好的催眠曲,不如在寝室进行“拖拉机大战”、“斗地主”痛快。考试时走关系开后门,或者在考场上铤而走险,抄招迭出,蒙混过关。几年下来,牌技大增,学业荒废,更有甚者考场被抓连学位都给弄丢了。

  一部分同学有自己的电脑,花点钱作为智力投资本是件好事。但若花钱搞歪门邪道则另当别论。据了解,拥有电脑的同学并不都在利用它学习有用的东西。打游戏、看黄色光盘反倒成了电脑的主要功用。有的还连上了互联网,整天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不闻不问身边事,上课、做作业那仿佛已是很遥远的事。

  预支了的生活:深夜回宿舍或者夜不归宿的学生越来越多,超前享受生活在他们的价值观念里已俨然得到认可。说从

  某学生宿舍的下水道里捞出多少安全套虽有过及之嫌,却也不无证据。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贞操的大旗似乎再也扛不住了,他们崇尚活着就是要享受。在社会呼吁真爱需要等待的时候,校园同居已旁若无人地愈演愈烈。安全套自动售货机亮相高校校园,在某种程度上似乎给了同居的他们一种暗示:社会已承认了我们的行为,尽管这件事曾在舆论界引起过不小的争论,谁也不能否认它给大学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高校是一个小社会,成员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前期教育、家庭环境决定了他们性格、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性,他们容易犯错。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青春除了犯罪没有不可原谅的。揭短不是为了讥笑嘲讽他们,年轻的他们需要的是帮助,需要的是社会的理性引导。

  大学生心理也毕业了吗?大学生心理问题怎么办? 返回

  从清华大学的刘海洋硫酸泼熊到天津医科大的马晓明杀父,再到湖北三个月内出现了12起大学生自杀,看着这些令人有些毛骨悚然的事实,我们不禁要问,大学生们在拿着毕业证,穿着学士服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时候,他们真的成熟了吗,能够应付社会当中更为复杂和残酷的环境了吗?他们的心理也真的毕业了吗?

  据《生活时报》报道:如果个体的智商越高,情商出了问题,对社会的危害就会越大,这是一个非常明白的道理。而我们的大学生正是我们社会当中智商最高的,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个群体。但据2003年《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研究报告》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16.51%”,这是一个极为危险的数字,如果不采取妥当的措施任由其继续发展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今天,在我们的高校的教育当中,并未将心理辅导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和一项重要的工程来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基本上每个高校都设立了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但是,真正发挥其作用的没有几家。首先,缺乏经验丰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很多仅仅是业余的或者是一些老教师凭生活经验来运作的,对学生的情绪并没有什么真正疏导作用。其次,这一类机构的运作模式相当呆板,很少有主动深入到学生中去探讨,交流的,基本上都是坐在原地等候学生上门。但要知道,学生们一是对自身的心理问题不容易发现,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这个道理。二是即使有一些问题,没有人正确引导,学生们是很不好意思将一些个人的隐私的东西拿出来供人分析的。可见,学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一定不能仅仅流于形式,真正走近学生,真心关怀学生,才能让他们打开他们的心扉,将问题摆在阳光之下。

  大学生心理问题怎么办?

  首先,不能随便压抑自己的情绪,一定要给自己的坏情绪找到正当的合适释放的渠道。这其中比较恰当的有:找父母倾诉,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等等。其实很多严重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就是由于一些大学生不愿意将心中的苦闷发泄出来所导致的,当苦闷遇到孤僻的时候,也就是严重心理问题滋生的时候。

  其次,活得有自我,有信心,不随便胡乱比较。这是保持一种健康心态的生活方式。只有相信自己,才能笑对人生。许多同学其实就是在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强迫自己去向一个不可能的高度看齐,向某一个偶像看齐。同时在这种异化的找寻中迷失了真正的自我。这是不可取的。

  第三,拒绝孤僻。友谊永远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阳光。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快乐,分担自己的痛苦,这样才会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滋味。很多人不愿意甚至害怕与人交往,这是一定要改正的缺点。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互相联系的世界,如果强行将自己缚在一个茧子内,那一定会滋生许多阴霾的。要相信,沐浴在生活温暖阳光下的人们才是不会抛弃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