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亲繁殖”还要行多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38:09
 “近亲繁殖”还要行多久?  
                        南方周末    2006-10-19 16:23:54                           
                          □傅国涌
                          
       中国人民大学的顾海兵等学者以23所国内外知名大学财经类院系的专职教师为对象,对教 师来源做了调查,他们发现,在17所内地大学(包括北大、清华、人大、复旦、中山、南开等)接 受调查的987名教师中,其中有604人都是最高学历在本校毕业,直接留在本校任教,占全体教 师的62%。在中国科技大学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中,在本校取得最高学历的占了54.2%。南开 大学经济学院有80%的教师都是这个学院毕业的,北大经济学院有64%的教师毕业于本院,清 华经济管理学院这个比例相对低些,但也占53%。与这些数据相反的是,海外大学毕业生很少 有留在母校任教的,在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有86%的教师从未在本校就读;哈佛大学经济学 院的47名教师中,只有一个人的最高学历是本校。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四届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上,东道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 介绍了这项调查结果,直言不讳地批评内地高校,超过六成的教师毕业于本校,这一日趋严峻 的“近亲繁殖”现象已危及大学的创新能力。这位中科院院士指出,自然界基因的多样性保证 了“物竞天择”,使生物不断进化,在科学领域,思想和方法的多样性同样保证了科学的不断 创新。由于“近亲繁殖”,最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学术创新缺乏重大成果,平均的创新水平滞后 于投入,学生没有超越老师的勇气,大学不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气氛。目前的现实 是,越是知名度高的大学,“近亲繁殖”的情况就越是严重。                长期以来,“近亲繁殖”现象将带来的严重后果,一直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不知道朱 清时院士这次的大声疾呼是不是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虽然他也不无悲观地指出,依据现在 的教师更新速度,这一现象20年内还不可能根本改观。但他还是坚定地说出了这些真话。更值 得欣慰的是,他本人就是大学校长,他却可以毫不顾忌地说出在他领导的大学也存在着同样的 问题。一个民族总要有人不断说出真话,才会有希望。在各个不同的领域,都需要有啄木鸟, 而不能光有喜鹊。今天,既然已发现并认识到“近亲繁殖”的严重性,正视这一问题,就有可 能想办法逐渐扭转、改变这种状况,哪怕需要时间,需要各方面持续地付出努力。在这一意义 上说,可怕的不是大学有“病”,而是讳疾忌医。                “近亲繁殖”使智力低下或某种残疾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这是简单的生物常识。大学的“近 亲繁殖”,则使学术基因单一化,对于滋生新的思想是极为不利的。长远来看,“近亲繁殖” 注定会造成大学校园内学术创造力的消退,久而久之,大学会失去一种动力,大学本应该是一 个开放、多元的学术基地,能容纳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思潮、流派、倾向,相互激荡、砥砺甚 至辩驳、对立,在这样的氛围中,在不同学术因子的交互中,才有可能不断迸闪出新的火花 来,也只有这样的大学才无愧于大学的称号。蔡元培先生早就说过“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这也是世界各国大学的通则,而“近亲繁殖”正好是与大学的这一 宗旨逆流而行的。                本该最具有前瞻性的大学,毫无疑问要站到时代前面,引领文明进程,应该成为新价值、 新思想、新方法的发源地,而不是一个思想僵化、学术停滞的地方,更不是出丑闻、闹笑话的 地方。为了维护大学的声誉,“近亲繁殖”不能继续下去了。朱清时院士提出建议说,以几所 重点高校为核心,兄弟院校联合起来,相互推荐研究生,相互推荐新教师,联合进行校改,加 快教师队伍的流动。前段时间,我听一位在中山大学读博士的青年朋友说,他毕业后是不可能 留校任教的,因为他们学校有规定,本校毕业生不得留校。如果每个高校都如此规定,我想, “近亲繁殖”现象总会有走到尽头的一天。                          (P118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