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刊发《用文化管理为教育发展打通血脉》 - 康成书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51:53
《人民教育》刊发《用文化管理为教育发展打通血脉》 最近,《人民教育》在第12期发表了我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杨宗荣的文章《用文化管理为教育发展打通血脉》。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和思维,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教育文化的理论内涵、基本特征、内在要求、管理模式,以及我市推进文化管理的探索和实践,充分展示了在新的管理理念指导下,我市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气象。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了很大反响。为深入推进教育文化建设,促进全市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现将这篇文章全文转发,供全市干部教师学习思考。(邱昭山 孙世杰) 用文化管理为教育发展打通血脉 山东省高密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 杨宗荣 山东省高密市教育系统有近1万名教师,12万多名学生,150多所中小学。如何引领这支庞大的队伍攀登教育发展的新高度,是教育行政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2008年,高密市教育局提出“用文化凝心聚力,靠学研富脑修身”的管理理念,积极构建文化管理新模式,整个教育系统发生了积极、深刻的变化:读书学习蔚然成风,教育科研方兴未艾,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一、教育文化成为推进教育发展的“精神源”教育文化理念脱胎于组织文化管理理论。从宏观上说,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条件下,组织在生产与工作实践过程中所创造或逐步形成的价值理念、行为准则、团队作风和团体氛围的总和;从微观上说,是指一个组织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心理预期和团队归属感等群体意识的总称。鲜明地提出教育文化理念,就是要在高密市教育系统培植符合实际、引领发展的组织文化。 ——教育文化是教育管理的升华。管理大致分三个层次:第一是“人”的管理,第二是“制度”的管理,最高层次是“文化”的管理。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密教育由人治管理逐步转入法治管理,推行“四制”改革,教育秩序由松散走向规范,为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制度管理过程中,消极因素日渐显现,教职工中开始出现疲于应付的现象。有的学校物质刺激越高,教职工的怨气越大;个别管理者甚至将规章制度当做整人的“杀手锏”,致使教育内部关系紧张,在一定时期内曾起积极作用的法治管理走向极端。教师劳动自主性非常强,单纯靠制度约束,效果并不理想,需要一种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来替代。而教育文化是一种柔性管理,是对“人治”与“法治”的超越,可以有效纠正教育管理的异化,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教育文化是教师共同价值观的血脉。当前,职业倦怠已成为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内在表现为动力不足,外在表现为屡禁不止的体罚或变相体罚,与家长冲突,与同事关系不和等。这已成为影响教育行业形象的一大问题。如不能及时纠正、引导,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究其原因,这与管理过程中忽视教师职业特点、内心感受和文化需求不无关系。教育文化是教师共同价值观的血脉,实行教育文化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和巩固教师的共同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满足和提升教师的精神需要,让教师在建立和追求共同愿景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教育文化的管理理念得到了教育管理者和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同,并随着高密市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最终成为推进教育发展的“精神源”。二、教育文化的内在要求:高雅和谐教师,是人类文明极其重要的传播者,在思想意识多元化的背景下,很有必要在教师群体中创立和弘扬高雅和谐的主流文化。——建设高雅和谐的教育文化符合教师的心理需求。每位老师都有在文化方面丰富自我、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自然愿望。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指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建设高雅和谐的教育文化,可以满足教师的文化需求,提升其精神境界,消除职业倦怠,使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寻找到新的兴奋点,创造充盈的教育人生。——建设高雅和谐的教育文化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劳动自主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建设高雅和谐教育文化,可以构建健康积极的浓厚氛围,使教师保持阳光的心态,创生出新的、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念、方法,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三、教育文化的推进方式:柔性管理柔软的东西往往具有意想不到的穿透力。建设教育文化尤其需要柔性的、感动的和自觉的管理方式,需要“心”的管理。柔性的管理,就是实行人性解放、人文关怀、民主管理,激发员工的内驱力和创造精神;感动的管理,就是对人尊重、爱护、包容,凡事以身作则,让大家信服;自觉的管理,就是自我要求、自我检讨、自我反省,自我发觉和解决问题。——思想引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在教育文化的建设中,坚持思想的引领是关键要素。2008年7月7日,我在高密教育资讯网——“康成书院”的教育社区注册了一个网名“胡杨树”,陆续撰写了《不要“熟视无睹”》等多篇教育随笔,畅谈科学管理观、工作方法及人生感悟 。由于这些文章具有现实针对性,有感而发,很快得到了校长们的积极回应,大家纷纷在教育社区撰写文章交流教育思想、工作体会,提高了思想引领力和非权力影响力,增强了管理工作的实效。——搭建平台。网络是重要的舆论媒体,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公开性、公平性等特点,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是沟通信息、加强交流、推进工作落实的非常便捷有效的重要平台。2008年6月,我们在“康成书院”开辟出一个社区园地,作为管理者、教师展示自我的平台。社区里面开设了“教育研究”“教师文苑’、“专题征文”、“未来作家”等多个版块,这些版块又分设多个子栏目。教育行政部门推出的重点工作,管理者的思考,教师的教学研究、文艺特长以及学生的习作,都可以在教育社区里交流互动。——活动激发。策划、组织开展适应教师职业特点的活动,能有效刺激教师的兴奋点,促使教师保持高昂的激情、张力和创造力。2008年7月,高密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用文化凝心聚力”大讨论活动。活动开展不到一个月时间,从教育局机关到乡镇学校,从教育管理者到一线教师,纷纷撰写心得体会,仅在“康成书院”教育社区就上传主题文章64篇,跟帖讨论196篇,研讨氛围之浓厚令人惊喜。四、教育文化的表现形式:异彩纷呈高密市教育局重视教师的内在感受和需求,努力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鼓励教师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提高教师的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不断实现人生价值。——网络文化如火如荼。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现已成为一种强势文化,不容小觑。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使用电脑阅读和搜集信息、办公、备课,已成为教师的工作常态。借助网络平台,建设教育网络文化,大有可为。为办好网络教育社区,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出台了《版主管理办法》、《发帖守则》等规定,聘请了30多位文字水平较高、热心网络文化建设的老师担任教育社区“斑竹”,引导大家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并通过座谈会、调度会、表彰会等方式征求教师们的意见,增进广大教师与“斑竹”们的感情,调动他们发帖、跟帖的积极性。现在,教育社区注册会员已超过1.5万名(其中一部分会员来自教育系统以外),发表主题文章45500多篇。在网络媒体推动下,教育工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研文化立足“草根”。在以往的教育教学研究中,我们忽视了中小学教师科研的“草根”性,片面套用专家科研的路子和模式,导致中小学教育科研大而空,为科研而科研,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鉴于此,我们构建和改进教研文化,将小课题研究作为突破口,立足课堂、立足学生实际进行研究,引导教师们写教育日志、教育反思、教学案例等,使中小学教育科研回归到“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轨道上来。现在,“教学研究”成了教育社区最火、发帖最多的栏目。——支教文化改善心态。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师资配置的均衡。鼓励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2008年8月,高密市教育局启动城乡教师交流工程,先后组织32所城乡学校结成师资共享单位,340名干部教师参与交流。教育局在教育社区专门开设“城乡教师交流专题”,为支教和进城挂职教师搭建展示自我、交流感悟的有效平台。教育局领导和镇街教管办主任、市直学校校长将关注和支持城乡教师交流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专程看望支教教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教育局多次组织举行城乡教师交流事迹报告会对参与城乡教师交流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专门予以表彰奖励,并出版了《牵手》、《城乡教师交流作品选》、《李爱霞支教日记》、《林新香教育日记》等书籍。——礼仪文化规范自我。教育局从推荐学习《中小学教师礼仪规范》入手,将构建礼仪文化作为教师职业德教育的切入点,组织开展教师礼仪规范“大家谈”、礼仪标兵评选等活动,引导老师身先示范,言谈举止符合礼仪,处理好与学生、同事、家长等的关系,实现外在形象与内在修养的和谐统一。——书香文化绵长致远。教育局启动了读书工程,成立了教育局读书学习中心组,为全市教职工推荐优秀书籍,设立读书基金,大力营造书香文化氛围。读书热潮的兴起,教师人文素养的日益浓厚,最终受益的是我们的学生。——制度文化以人为本。教育局要求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修订、完善规章制度,严禁把制度作为整治教师的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教育建言“金点子征集”等搭建校务公开平台,畅通民情反映表达渠道;制定《教育局常务办公会议事规则》,推出《每日工作七要求》和领导干部包片包线工作责任制,实施“一线工作法”;推行“禁酒令”,加强教育系统廉政建设。  五、教育文化潜移默化渐入佳境我们努力用文化引领发展,深切感受到教育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因之而起的积极变化。——导向作用。教育文化把教育系统的整体价值取向渗透到确定的目标中,引导人们自然地接受这种熏陶。——激励作用。高雅的教育文化有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置身其中,师生的情操会得到提升,人格会得到完善。——凝聚作用。教育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和树立组织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师生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规范作用。教育文化能形成“软约束”,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师生,使之养成良好的文明素养。我们通过实施书香文化、礼仪文化等,干部教师更加崇尚文明,注意提升文化素养和礼仪水平。    ——塑造作用。在教育文化的熏陶下,教师团队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精神面貌为之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