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发展才是硬道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3:19:11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国内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地提高了。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些怨声载道,还有放下筷子就骂娘现象呢?是改革开放不好吗?非也,改革开放就是好,就是好!“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这是邓老人家的明言警句。是发展不够吗?非也,这些年平均8%以上的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是改革开放的方向错了吗?亦非也,大方向没错,我们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然而,为何还有那么些不满,那么些牢骚,那么些骂娘呢?
这使笔者想起毛泽东1956年说过的一段话:“早几年,在河南省一个地方要修飞机场,事先不给农民安排好,没有说清道理,就强迫人家搬家。那个庄的农民说,你拿根长棍子去拨树上雀儿的巢,把它搞下来,雀儿也要叫几声。xxx你也有一个巢,我把你的巢搞烂了,你要不要叫几声?于是乎那个地方的群众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小孩子,第二道是妇女,第三道是男的青壮年。到那里去测量的人都被赶走了,结果农民还是胜利了。后来,向农民好好说清楚,给他们作了安排,他们的家还是搬了,飞机场还是修了。这样的事情不少。现在,有这样一些人,好象得了天下,就高枕无忧,可以横行霸道了。这样的人,群众反对他,打石头,打锄头,我看是该当,我最欢迎。而且有些时候,只有打才能解决问题。*是要得到教训的”(《在中国*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五日)。现在发生侵害人民利益的诸如开发区占地、城建拆迁、商品楼建造圈地运动、企业改制造成工人下岗等问题,多数都是在打着“发展是硬道理”的旗号下干得伤天害理的事。我去年上半年在某市督导期间,就在民主生活会上批评过这种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首先要代表好人民群众的当前和现实的利益,如果连群众的死活都不管,怎么能够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的和根本的利益。”这两者并不矛盾,执政党历来是既照顾眼前的现实的利益,又考虑和兼顾长远的根本的利益。把二者对立起来,只能说是不懂辩证法。农民和工人如果连生存都难以保证,又怎么能够奢望长远的和根本的利益呢?
由此想到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是不是也该来个“发展”呢?实际上,真理都是相对的,“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科学发展观”,每个历史时期都在发展着。当年邓老人家提出“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时,正是我国经济文化极其落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最突出的时期。当时的主要矛盾就是发展不够,生产力低下。所以,在当时这句话很有针对性,也很能振奋精神,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当时他还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这一目标是建立在当时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实状况基础上的,它为打破绝对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体制,为中国的全面改革开放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新路子,并为国家积累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今天,并不是说发展已经到头了,不是的!发展不够的矛盾还很突出,但更突出的社会矛盾是两极分化,已经让广大工人农民愤怒,改革开放的成果被少数人据为己有,工人农民并没有享受多少实惠和利益。百分之二十的人占有百分之八十的社会财富,能说是成功的吗?
因此,把“发展是硬道理”改为“为人民发展才是硬道理”,不仅是适时的,而且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因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突出表现,也是判断执政党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标志。***同志指出:“我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提出了“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的论断。***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所以,为人民这个定语加得好,并且非加不可,不然,我们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路。
当然,任何时代,“人民”二字都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说抽象,是说它是一个整体,谁也不能说他个人就能代表人民,即便是人大代表,他也不敢说他代表了全体人民,而是代表了他那个选区的人民。当年毛泽东曾经给“人民”二字下过定义:“在现阶段,凡是赞成、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我们现在仍然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人民的这个定义并不过时。说它具体,是说人民不是空洞无物的,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劳动人民组成的。过去所有那些错误,都在于只强调它的抽象性,不讲或很少讲具体性。人民这个概念,在今天,就是你、我、他。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虽然谁也不敢说自己就代表了人民,但是敢说:“我是人民的一分子,我是中国公民。”是公民就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如果你连公民都不敢承认,那还谈什么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就是包括所有中国公民,谁也不能例外。
为人民发展才是硬道理,就不能光考虑各项硬指标,就要考虑每一项决策是不是符合人民群众的现实和长远的利益。就要考虑当前那些饥寒交迫的弱势群体,考虑那些下岗工人,以及失去土地的农民。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提出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难道仅仅是一种理想吗?看看那些房地产开发商,宁愿把房屋闲着,也不低价卖给市民和缺房户。还有那些滥收费的高校,以及那些只管赚钱不管老百姓是不是看得病、吃得药的黑心医院。真不知道他们的发展是为个人还是为人民!因此,在改革与发展中,认真处理好发展目的与发展动力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而紧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