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高考状元是病人的狂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35:06
各地高考成绩在逐渐揭晓。往年都是全社会一件大事。

    不幸的是,今年赶上了世界杯。即便如此,在各界热心人的不懈努力下,不少明星还是脱颖而出,从梅西、C罗那里抢了不少镜。

   这些明星除了加分作弊者,就是各省状元——个别人甚至被商人用来代言内裤,据说穿上这样的内裤会变得智慧,很张悟本。

    在一个封建科举历史悠久的国家,大家对这些状元产生好奇甚至羡慕很正常。想想这些孩子都是应试教育的高手,在一场政府认可、社会支持、家长陪护、媒体关注的PK中成为王者,不像古时那样骑着高头大马衣锦还乡就相当低调.

   但无比奇怪的事发生了:这场考试的主导者——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却普遍显得不好意思,纷纷发出三不规定——不公布高考成绩,不进行成绩排名,不炒作高考状元,给人的印象是:本来该体面而尊严的状元们骤然变得像计划生育中超生的黑孩子,有关部门承认但羞于公开。

    宛如一个精神分裂重症患者——明知高考目前是穷二代获得的接近唯一的公平博弈的机会,但鉴于方式方法很应试,不素质,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相悖,故欲说还羞。

   有人调侃说:处于剧烈转型期的中国教育更像一个庸医充斥的医院,正常的孩子进去往往会变成痴呆儿童,走向社会后再努力奋斗成周周。

   当然俺不完全认同,虽然状元们最后的成就与社会的期许有距离——假如人生的所有PK都靠背书答题考试完成,那他们个个都有希望奋斗成为国争光的东方不败,但不幸的是后来居然PK能力、创新、独立人格。但高考这样相对的选拨机制总比官场中的近期繁殖更易选拨人才,尽管成本也很高。

   尽管医院主管部门很纠结,但炒作高考状元依旧演变成了病人的狂欢。

   比如媒体就不听话,平时狂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鼓与呼,但等应试教育的伟大成果状元诞生了,便忘了最初的鲜明立场,不顾有关部门三令五申,拿出深挖潜伏在人民群众敌特分子的热情,展开状元报道大比武,按大长今模式总结他们苦学科学文化知识的宝贵经验,励志色彩直逼《读者》。

    应试教育最大的收益者状元们亮相时,往往对读书考试那些事很忌讳,反而更愿意展示自己素质那一面,比如爱弹钢琴、爱世界杯、爱旅游,应试都如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俺很感动,真为祖国选拨了一些除了应试还能干点别的事情的人才高兴。但麻烦的是,这些孩子平日被人瞩目不是素质,而是考试能力——且看不到其余出路。

    没有状元母校校长不顾自己主管部门的警告予以积极配合,媒体是发现不了状元的。他们可能经常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但状元是具体的有效的成绩,不仅有助于向上级争取更多资源,而且在未来争夺优质生源无疑确立了巨大优势。当然,他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面临沉重接待任务——各常年不出状元的中学校长正从祖国四面八方赶来取经。

   各高校校长平时经常发出鄙视应试教育等振聋发聩的声音,但招生时便忘了自己说的话,纷纷向状元们露出灿烂笑颜,甚至有学校还开出巨额奖学金——广外今年竟达12万,但俺感到其希望渺茫,最后这场争夺战最后的赢家一定是北大清华等一类院校,当然现在它们遇到港台等海外院校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要知道,高校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二三类院校想拿钱打状元的主意,简直是欺负北大清华没钱——在现在的管理体制下,可能吗?

    虽然状元算不算时代楷模尚存争议,但的确是稀缺资源,被商家看中包装炒作符合经济规律。但让其代言内裤显然有将状元包装成凤姐的意思,体现出严重急功近利色彩,但那属于另一个行业的病灶,就不在这里展开论述了。

   在体制剧烈转型期,出现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很正常——没病还改革什么?

   可怕的不是有病,而是不知道病根,并因此讳疾忌医。

   幸运的是,中国教育之病根其实地球人都明白——就是管理体制,学界称为行政化,决策层也拿出了很多对症下药的良方。

   令人忧虑的是,中国教育医院的各级管理者会有勇气放弃权力和利益吗?

   如果没有,不如去组织并享受这场围绕高考状元的病人的狂欢,别假惺惺地遮掩了——自己累别人也累,还显得不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