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的寺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54:43


常乐寺

崇梵寺水阁

景星寺

清修寺

木本绣球
□ 秋 荼 文/摄
清修寺
下午,冒着蒙蒙细雨,独自爬上白枫山清修寺。这样的天气里,即便是周末,山径上也是游人寥寥,颇具清幽之趣。上次发现的功德池边的那株木本绣球,已经凋谢零落。不过,清修寺有许多木本绣球,斋堂一侧的石墙下,四五株高大的绣球树,花开正盛。大雄宝殿前的庭院花坛里,也有几株小一点的绣球树。此花大概与佛寺有缘,天台山国清寺、方广寺,多有种植。
归家翻检项士元所纂《海门镇志》,清修寺旧名塔庵,宋宝元元年宝兴禅师建。建炎中宋高宗泊舟金鳌山,渡江登览,御书“清修风景千年在,沧海烟岚一笑开”之联,题于寺柱。
项士元《慈园随笔》记:民国八年八月三十日下午三时,至枫山清修寺游览。寺幽邃,松竹掩映。门外一古井,味甘冽,相传寺之石柱,皆自井出。寺后数石柱,大数抱,藤萝交缠,横卧荒草间。一老枫长数寻,翠干撑天,干有一小穴,泉汩汩然,以竹搅之有声,俗传病眼者蘸之,效如神。寺东有阜可观海,韬光、华顶不及也。
项氏有《秋暮游清修寺次竹隐题壁韵》:辇路荒凉景已非,禅门寂寂锁斜晖。连天松竹青疑滴,极目波涛白欲飞。古井泉干鱼戏石,晚风叶落鼠穿衣。登临最好惟今日,不羡渊明赋去归。
项士元(一八八七年-一九五九年),临海城关人,原名元勋,号慈园,别号石槎。一九二四年起,在杭州从事新闻事业十余年,任《之江日报》社社长兼主笔。一九四四年任浙江省史志馆浙东办事处主任。一九五一年三月台州文物管理筹备委员会成立,被推为委员兼征集组组长,赴临海、黄岩、温岭、天台各地访问调查,征集各类古籍文物,举办了台州专区第一次文物展览会。将一生所集三万多卷书籍、四箱名人字画和十五箱文物,无偿捐献给临海县图书馆、博物馆。一生求学不倦,博览群书,涉猎诸多学科,如史学、文学、经学、金石、方志学、目录学、民俗学、语言学、佛学、医学、新闻学、教育学等。著作丰富,目录学类有《台州经籍志》等二十种,方志类有《临海要览》等二十八种,文史类有《浙江通商史迹》等六十七种,政治社会类有《浙江新闻史》、《慈园评论集》等二十种,词章类有《寒石草堂诗集》等十二种,还编有其他文集十种。
下山时,适逢骤雨,衣为之湿。林杪之外,云雾迷蒙,远眺椒江,潮平岸阔,天际横流,不觉驻足怆然。
集前人成句,默诵之,“清修风景依旧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常乐寺
常乐寺位于椒江区章安街道合旗村合旗山南麓,始建于北宋仁宗嘉佑元年,初名崇福寺。治平三年,改为常乐寺。门额“常乐讲寺”,门联“经说法华,指义群生圆觉。声闻常乐,结缘福地合旗”,自然为天台宗法系的寺院。门侧石碑为王及手迹,曰“椒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常乐寺,椒江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七年六月”。
清顺治十八年,清廷颁发迁海令,常乐寺被废弃,僧房遭拆毁,僧人被驱散。康熙九年,僧性达返寺复建。宣统三年,再次重修。文革时期,僧人散完,仅存寺房。一九八三年,僧道源入主常乐寺,重修寺宇。
以予所见,寺中大悲殿为晚清建筑,几名僧人新近从湖北过来,驻寺仅半年,许多情况亦不甚了了。东侧有新建的五百罗汉堂,罗汉像已雕成,殿堂内弥漫着樟木的香味,不过金身还未装饰。湖北僧导予入西厢房察看,木柱遭到白蚁严重蛀蚀,显露出破败的气息。
崇梵寺
崇梵寺位于椒江区前所街道法华山南麓。法华山累代禁坟,树木葱茏,却无坟墓。从法华山之名可见崇梵寺亦为天台宗法系。
寺后大悲楼,东侧有菩提苑,大门紧闭。我们站在大悲楼上,只能看到亭台曲廊,却无法一探究竟。
在大悲楼上拍照闲逛的时候,碰到一位僧人,跟我们打了招呼。我们下楼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位老妇人说当家僧请我们进菩提苑参观拍照。进门后果然别有天地,整个庭院依山而建,第一级是一个院子,精心铺设了山石植物和黑白图案;第二级是一个莲池,种植了许多睡莲,有山石植物陪衬,是非常精巧的日本庭园风格;第三级是一个水阁,阁外山泉瀑水汇成清澈的水潭,阁里有茶台茶具,可供三五人吃茶赏景。
我们找到当家僧释智才,果然就是在大悲楼中碰到过的僧人。智才法师在菩提苑第二级莲池边的客堂中接待我们,客堂中陈设了整套雕龙红木大椅,富丽堂皇。智才法师为温岭人,据他介绍,菩提苑是一位八十多岁的日本建筑师设计的,为典型的日式园林。
景星寺
站在藤屋竹院,可以遥望新建的白云阁。景星寺,就坐落于白云阁下的山岚葱翠中。
景星寺原名景星堂,又名景星禅院,《海门镇志》作景星庵,始建於中唐元和年间,晚清重修,为近代高僧谛闲法师出家处。
谛闲(一八五八年-一九三二年),俗姓朱,名卓三,号古虚,椒江洪家界牌人。二十岁在景星寺出家,后从敏曦法师习天台教观。宣统二年(一九一零年),被公推为江苏佛教师范学校校长,为中国近代僧学教育创始人。天台宗四十三代传人,为近代天台宗中兴作出巨大贡献。谛闲一生,佛学著述宏富,达一百二十余万言。弟子众多,高僧仁山、常惺、宝静、静权、圆瑛、悟开、显慈、妙真、澹云、倓虚等,及名流叶恭绰、蒋维乔、屈映光等,均出自门下。
进入景星寺,问询偶然碰到的一位中年僧人,当家师傅在不在?答曰,“不在,到甘肃去了。”有没有熟悉本寺情况的僧人呢?曰,“无有。当下寺内所有僧众,都是江苏等外地来的,平日只是做做佛事,对本寺情况一无所知。”后来他们说,楼上住着一位本地老和尚,应该知道些情况。
爬到寺院最高处的谛闲法师纪念堂,匾额为赵朴初所书。纪念堂北端底楼一房内,住着外地僧人所说的老和尚,精神甚佳,正与人闲聊。原来此老僧正是景星寺住持若德法师,今年已经七十六岁了,路桥金清人。若德法师说,他已经不理寺务了,寺内一切,均由在家居士负责。谛闲法师所撰寺碑,则在大雄宝殿内。
转到大雄宝殿,在东北角罗汉像侧,找到谛闲法师所撰的《道源不远》碑,便问僧人要来纸笔,细细抄录碑文。不长时间,过来几位外地僧人,在佛祖前高声诵起经来。白云山巅之景星佛殿,在黄昏的暗淡光线中,随着悠扬的诵经,抄录旧碑,却是生平未有的体验。
《道源不远》碑文如下:夫惟我佛世尊,初但领众持盋行乞食法,本无蓄积,何有常住。次因老病比邱,不能行乞,命同住人就所乞食,以其半持归供给,名曰分卫,谓分其所食,卫护道业,律部载之详矣。佛涅槃后,西竺流行,与佛无异。自教法东来,由汉而唐,累朝帝王名臣,宰官长者,各舍资财,建寺赡僧,以为福田。迨至六祖大师之孙百丈禅师,并建清规,立常住,而我此土之立常住者始也。窃详我白云山景星禅院者,係观音神通化迹之所,马郎晦影精修之处,肇建之源,由来远矣,中间兴废不常,诚难具述。至国朝咸丰间,我高祖敏公老人,自佛陇云游雁荡,屡闻白云胜境,是大圣显化之地,直造巅心,但茅屋数椽,惟灰尘满座,於是输诚铭誓,笃志重兴,自后有护法杨思,有老爷念叨佛力慈光屏翰保障,数十年来,不易初心,见殿宇风霜剥落,助木修崇,闻僧人苦淡真修,置田供养,凡我僧俗,宜当固守,量来处之不易,念信施之难消,朝夕焚修,履恩戴德,□□□□□□,彼我同霑,福有攸归,功无虚弃,并将本院祖上遗田,一并铭之贞石,□□□来,庶得递代相承,灯灯无尽,以为山门千古之券云尔。……皇清光绪三十四年岁在戊申腊月,本山主人释谛闲仝弟扬立。
谛闲法师的本意很好,可是不过百年,寺产已经荡然,寺僧虽未散尽,景况也相去不远了。“千古之券”,谈何容易!
近人椒江邱韵舫有《白云山景星庵》诗,“是处即仙乡,幽花护道场。明心归净土,入定坐禅房。星景自他耀,僧名与有光。大云庵在望,可弗问沧桑。”诗意恬淡,倒是切近实际情况。
大雄宝殿前的庭院里,有不少树龄百年的古木,有香樟、木樨、板栗等,还有据说为谛闲法师手植的罗汉松。可惜的是,谛闲法师重建的西方殿,已经被拆毁了,现在正在原址上搭建钢架。翻检旧日记,去年仲秋时节,我跟着家人到景星寺随喜,当时正在拆除西方殿,从墙上剥落下来的大片大片的薜荔,胡乱扔在地上。我捡了几块,带回藤荫书屋,后来都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