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境界和品位 黄吉鸿 博客 - 百年名校 椒江区人民小学 - Pow...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07:14

教师的境界和品位

黄吉鸿091122

20091121下午,偶然看了中央三套“星光大道”节目。此次节目尤为特殊,王晶,不到二十岁的小姑娘,是一个坐了三年牢的少年犯,却在“星光大道”栏目中一展歌喉。

一曲《隐形的翅膀》唱得全场人为之动容。那是因为,王晶是用心灵唱这首歌的。我相信,她在唱歌时,将曾经的人生失落,而今的生命等待,满怀的命运感恩,自我的心灵救赎等全都融入了这美妙的歌声之中。是王晶的生命经历,让她演绎这首歌时能够倾情投入,唱得风生水起,声情并茂,听众在获知王晶的特殊身世之后,对她的歌声有了更深意义的心领神会。《隐形的翅膀》,好像是专门为像王晶这样的女孩儿所作的一首生命之歌。

然而,真正打动我的,并不是王晶的歌声,当然更不是她的错误人生。而是人们对于王晶的一种态度。河南省女子监狱全体警察对于像王晶那样失足女孩的关爱,“星光大道”栏目主持人老毕对于王晶的呵护,以及全体现场观众对于王晶的鼓励、肯定。毫无疑问,人们对于王晶,是充满着爱和关心、期待和信赖的。这世界,依然充满着爱和期待。

那位英姿勃发的监狱女政委作了现场讲话,她满怀期待地希望全社会更多地给予那些曾经犯了错误的女孩子以宽容和爱心,让她们能够过上一种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自食其力,贡献社会。言毕,全场的掌声像潮水一样地涌动。而王晶,早已泪水滂沱,不能自已。

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的我,此时突然陷入了另一种思考。我想到了什么呢?想到了自己的本行——教师。我突然之间有了这么一个很“雷人”的想法:小学校,大社会。我们的学校里,我们的班里,不就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小王晶”吗?虽然,本质上不能相提并论。但是,某种对于人的看法或者是态度,恰恰决定了这个人的成长高度。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相信,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知道“皮格马利翁效应”。既然都懂,可为什么我们的教师不在教育中充分利用这一效应,而往往采用一些极为简单、粗暴的手段呢?既然全社会都应该来关心、呵护这些不幸的“失足少年”,而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为什么就不能更加关心和爱护、支持、鼓励我们身边的“后进生”“学困生”呢?

个中缘由,一言难尽。其间不乏教师生存的状态,不乏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乏应试教育机制下教师工作方式、工作重心的转移等。对于教育,我们往往是说得轻巧,做得艰难。说句实在话,我们做教师的也的确太苦太累,个中滋味,五味俱全,非当过教师者难以言说。我们不能责怪我们的同行,我们只能期待同行们在工作上做得好点,再好点,尽善尽美者,又有几何?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这样一句话:“据我看来,教育工作中的缺点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教师虽然不否认自己有着教育学生的任务,但是常常把它们看成次要的任务。”这话也确切地道出了目前中国的教育状态。的确,教师首要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之“道”,是道德、道统,是为人之道,处世之道。

在此,我要下一个大胆的结论:看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去听听他的课,可以去读读他的文章;而看一个教师的境界和品位,就要看看这个老师对待班里“学困生”“后进生”的态度了。那些对于“学困生”“后进生”动则批评、怒斥、惩罚、责难的教师,我们不必去看他(她)的教学水平有多高,教学名气有多大,单看他(她)的这一行为,我们就可以断定,他(她)匠气十足,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师。

而我自己,又何曾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呢?在乡下教学时,我曾经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教师威望”有多高。我一次又一次地向人提及这样的一个现象:只要我一出现在校门口,本来在操场上活动的我班学生一个个如“惊弓之鸟”,惶惶然逃回教室。据教室里班干部反应,这些人一逃进教室,赶紧呼叫:“老师来了!老师来了!”其他同学一听,一个个连忙正襟危坐,拿起书本,或装出一副认真阅读的样子,或者发出朗朗的读书声,以免被我批评。那情景,分明是“鬼子进村”的现代版。

对于那些“后进生”“学困生”,和大多数一线教师一样,我又何曾不是抱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呢?看到他们作业又没有按时完成,上课又走神开小差做小动作,考试成绩又屡屡拖班级后腿……每次把他们拉到办公室批评,放学后留下来补做作业等等,我对于他们的态度又何曾不是“怒形于色”“咬牙切齿”,甚至“深恶痛绝”呢?

“良好的教育必定有一个价值预设:人性向善。基于这一价值预设,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与责罚。”肖川博士如是说。

我尊重和信件学生了吗?做到了。但是仅做到了部分。对于课堂上表现出色的学生,我是满心欢喜,疼爱有加。亲切地称他们为“博士、智慧男孩、智多星”等,甚至,称呼他们时,把他们的姓都给拿掉,“文俊、安澜、钧耀……”这固然是值得肯定的一面。然而,我对于那些“特殊生”们的态度总是那样的沉不住气,那样的浮浅、急躁,动不动就批评,就留下来处罚,并且内心里是一个劲地叹息:“怎么会有这么糟糕的学生呢?怎么搞的,摊上这几个难缠的小家伙?”

我曾经看过爱迪生小时候受老师批评的故事,深为爱迪生的遭遇鸣不平,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我也看到了“米哈伊尔的故事”,深为尼娜老师的做法感到羞愧……我也熟知苏霍姆林斯基和小女孩之间的“玫瑰花的故事”,也详细了解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我也曾经有过得意的教育叙事——《哭泣的男孩》,我深深地记得泰翁的名言:“不是锤的敲打,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日臻完美。”但是,我还是沉不住气,还是静不下心,还是不能做到心平气和的教育境界。我心知,自身尚处于“术”的层次,远没有达到“道”的觉悟。

如何摒弃匠气,让大师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和我的灵魂附体,让我也用自己的行动去谱写一个个教育的童话故事,这正是我和广大一线教师们未来所要修炼的重要功课之一。

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杨影做特邀主持人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运动员,修炼来修炼去,到最后,修炼的是一颗心。”教师,又何曾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