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推荐:从张悟本现象我们悟出了什么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42:11
倾情推荐:从张悟本现象我们悟出了什么 转载自 生命中的智慧    转载于2010年06月23日 17:09 阅读(4)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

 

          2010年6月18日,北京青年报副刊编辑部和中国营养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了“宏扬正确养生 传播科学营养——‘张悟本现象’”专家研讨会。来自营养、中医和传媒界的专家一起研讨张悟本伪科学的现象。

大家看好了,上面邀请的都是专家,没有养生要解决的对象——老百姓!这样的研讨就是有局限的,他们永远不想知道老百姓心里想的是什么,他们只是自己拍脑门自想自说,自娱自乐。)

    卫生部已连续六年与中国记协合作,开展了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行动。每年以一个威胁大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为健康传播主题,旨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今年的主题是“吃动平衡走向健康”,此次研讨会也正是为积极配合卫生部的行动而召开。

连续六年?谁看见了?谁知道了?不会是卫生部自己内心想了一下就当成是他们做出了伟大功绩和惠泽百姓的什么工程吧?六年了——别提他!这离威虎山的台词还剩两年,干出什么效果了?)

    ■到会专家

    葛可佑——

    ■努力20年,营养知识进不了小学教科书

    ■老百姓相信真理,但没人“荐”我们

    科学知识的宣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时候真理也不是总能占上风的。但真理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它会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牛奶有毒”、“张悟本”等因为不真实,使人们从付出的代价里得到了教训、提高了认识。

评:一万年太久,只挣朝夕!张悟本掀翻了大江南北也就用了不到一年!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饱汉不知饿汉饥啊!)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每一个观点都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凡是和这些观点不一致的,你都应该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我们在编写的时候,对专家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科学性。以科学性为第一要求,然后才是通俗性。决不能因为追求通俗易懂就牺牲科学性,而是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力争通俗易懂。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是由西藏出版社出版的,当时的印数好象只有区区5000册,谁现在能在书店找到这本书?张悟本是配合电视讲座来出书的,《指南》就孤单地出了一下书,又印那么少,又没有在大众化的媒体上演讲宣传,如何能普及民众?)

    膳食营养科学知识的普及,我们一直呼吁要从儿童时期开始。儿童时期有了一些科学的认知,长大以后就不容易接受乱七八糟的说法。我们一直呼吁在中小学生的教科书里添进一些膳食营养知识,不过这方面就像营养立法一样困难,营养界已经做了20年的努力,到现在还没有结果。有人说中小学生的课程已经很满了,已经很累了,再往里加内容,他们会更累。其实要真能加进去一点营养知识的话,他们会终生受益。

    我曾经在国外参加过一位专家进行的电视台讲座活动,这位专家是英国BBC营养教育特约专家,每个月都要上电视讲营养科学知识。我问过他,为什么请他讲?他说让什么人来讲,是由一个委员会推荐的,而不是电视台想找谁就找谁。我觉得我们的电视台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讲膳食营养,能不能找营养学会推荐专家;讲养生,能不能找中医学会推荐专家。

  (这个也不能由专家来确定,应该让全民参与,由政府主导、政府组织、政府主持、政府宣传、政府实施、由民众代表和政府共同监督和问责。如果只由所谓的专家来确定,这些专家、医生都受各自身份限制,被各自的利益所困,如何能作出符合民众要求的宣传呢?)

    出现张悟本现象,有专业人员讲得不生动的原因,但也有没有人推荐我们的原因。我觉得应该是政府给撑腰,老百姓还是喜欢真理的,并不是说谁讲得热闹就听谁的。

    程义勇——

    ■3000高级知识分子啊,平均分数才20多分

    ■最权威的“膳食指南”,知名度不如张悟本

    中医里经常有一句话叫“扶正祛邪”。要让“张悟本现象”以后不再出现或者少出现,我觉得“扶正”很关键。要把更多的正面的知识,不管是中医养生的知识,还是营养科学的知识,让老百姓去了解。我们营养学会有一个项目,是关于知识分子健康状况调查的,一共100个题目。我们调查了在科学院、研究所、大学工作的3000多人,满分是100分,结果平均分数才20多分。

    从营养学角度来讲,知识匮乏是改善营养状况非常关键的一个瓶颈。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科普宣传面临双重挑战,一个是老百姓营养知识比较少、大家对正面知识了解比较少;另一方面,一些不太科学的、不太正统的养生宣传又太多了。

  (漏掉了最关键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尽快把正确的拿出来并大力宣传!正是因为政府不作为,满足不了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健康养生要求,才出现了“鸭子上架”的现象。)

    作为“扶正”,我们专业工作者有责任。现实地说专业工作者都比较忙,特别是在职的,工作压力很大,的确很少能抽出时间。2008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出版,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宣传,让大家了解这个膳食指南。从我们的角度来说,花了很多心思、动员了很多专家参与,但现在的知名度远远赶不上张悟本。有些媒体也给我们指出来了,如果让专家上台,人家收视率怎么保证?在通俗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方面,我们的确需要努力

专家最大的弊端就是:1,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常说出很幼稚又让人啼笑皆非的话来,没有群众语言;2,自命清高,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自命不凡。不愿做为老百姓科普的“小事”;3,背后常有利益把持,说话有利益倾向和个人情感喜好渗透,扩大片面,难以求真务实,全面客观。)

 常翠青——

    ■养生哪来的捷径?

    ■懂点最起码的知识,免得再受骗

    我是做一线临床营养工作的,经常有带着孩子的家长找我,和我说你能不能给我孩子吃一种什么东西,然后让他马上减肥,我们没有时间管孩子,最好就是简简单单的。或者来了问我怎么把血糖降下去,别让我改变饮食习惯、改变运动习惯。我告诉他们,我做不到。

  (盲目追求简单和速度,却不做基础预防工作,这都是被西医惯坏了,导致我国医疗费用年年攀升,国家和家庭负担日益沉重,纳税人的钱就这样挥霍和浪费掉了。)

    这反映了大家都在追求健康,可又不愿意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式来进行改善,这是对健康知识的无知。现在老百姓有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觉得一蹴而就最好。但是我要说,要想身体健康,没有懒办法,没有捷径可走。它是一个慢活,是慢慢融到你日常生活当中、需要你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才能达到的,是从胎儿期间一直到步入老年一辈子都要不断平衡或调整的一个过程。如果接受了这个观念,就不会出现有人要求在一个月之内减肥,因为过量运动,最后晕倒在跑步机上,甚至导致死亡;当然更不会出现一大批因为减肥而厌食的青少年。

    要健康,尽量要动静平衡。这也是中医里非常被认可的一个观念。借助西医你会发现,任何一种单一的食物多了以后,都会对我们的人体造成不良的影响。比如绿豆水如果能把体内所有的毒都解掉的话,那可想而知,绿豆对体内的酶,尤其是解毒的酶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如果老百姓有最起码的知识,我觉得就不会相信张悟本一天要喝两公斤到三公斤的绿豆水的建议。

    我出门诊的时候也做科普宣传,30分钟的时间你只能把原则告诉他。可是再来时,他的问题其实和上次差不多,只不过他从媒体上听到一些说法,稍微变了一下,就反应不过来了。我们不可能把我们的老百姓全部培养成营养专家或者中医养生专家,但是我们如何能让他们了解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我觉得媒体可能在这个方面应该发挥更多的作用。

    谷晓红——

    ■为什么叫卫生、厚生?

    ■某种食物“包打天下”,违背中医根本

    养生是指养护生命,也叫摄生、厚生。古代从《礼仪》就开始有记载,人要厚爱生命,要保卫生命,所以咱们国家叫卫生部,日本叫厚生省。

    养生内容很多,包括神养、气养、药养等等,食疗就是养生术里的其中一术,古代也叫食养。食养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谷、肉、果、菜代表全面的食物,你把它们都吃完,就能够达到不生病,这非常符合今天的营养学。而且中医认为在平衡饮食的基础上,因人、因地、因事、因病、因季节的不同,饮食的模式也应该有所不同,不能你吃茄子,他也吃茄子,什么季节不管都吃茄子。

    为什么说只有“上工”才能“治未病”?因为养生与治疗不可能分家,找张悟本的人多数是奔着治病去的。只有具备医学的基本知识、受过专门训练、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的人,才能判断你这个肩背疼痛到底是单纯感受风寒,还是心绞痛、胆囊炎或者颈椎病,否则都去自己捏脚、甩手、吃生茄子,就可能贻误病情,要人性命啊。

    其实传统中医养生观非常中庸、和谐、不剑走偏锋。从来没有靠某个或某类食物“包打天下”的说法,讲究五味调和,历来提倡多样、平衡和适度的原则,而且在“太过”与“不及”这对矛盾中,更强调“太过”对人体的影响。

    我们国家做过两项公众调查,一是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一是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健康素养达标者,100个人里面只有不到7个人;从1992年到2007年,国家做过7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2007年的数据,我国公众达到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2.25%,13.3%的中国公众真正迷信, 26.6%的人相信“相面”。科普工作任重道远哪!

    百姓需要健康知识但有误区。我自己出门诊的时候,一个24岁的女研究生,搞服装设计的,1.74米的个儿,92斤,到我这儿来要我给减肥。我一看,你很瘦啊,还减肥?她说我脸大,您得给我减,最好是瘦这里、瘦那里,有部位地来减。我跟她说我做不到。

    教育确实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现在一些大学和机关请我去谈中医知识,他们这方面的需求非常迫切,跟我说他们真不知道到底听谁的了,张专家说吃绿豆,李专家说吃红豆,王专家又如何如何,希望我们能来给纠纠偏。

    (这都是国家没有发挥主导作用的结果。医生和专家更不会主动去为百姓做养生科普,因为病人如果减少,和医生、专家的个人利益乃至单位利益是相违背的,这是一对天生的矛盾,正如外国人常说的“这不符合我们的利益”一样。这也是由现行制度形成的必然结果。制度一换,结果大变:1,从医生、专家层面看,国外有这样的制度,当一个生命从计划孕育前开始,政府就有指定的营养医生和全科医生负责这个新的生命从生到死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健康服务,这些医生和专家们只有使你在他负责的阶段不得病或不得大病,他们才能从你的健康保险中拿出相应的份额成为自己的收入,这样,医生和专家恨不得让你终生不得病,颐享天年无疾而终才好呢,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收入,而他们也狠不得倾其所学,把心都掏出来为你服务呢,如此符合人性、自动自发、助人自助、利人利己、两相情愿、和谐双赢、各取所需、各得所获的事何乐而不为呢?2,从民众层面,国家鼓励健康科学养生,奖罚分明:对自觉戒烟戒酒戒毒者有奖,对注重自身健康养生的给予健康奖、长寿奖等,对拒不行动和损害他人者有罚,对因屡教不改和公款吃喝等腐败行为形成疾病的一律个人负担费用单位不予报销,并施以行政和法律处分,对暴力和自虐行为造成自伤和他伤的,国家不予报销由责任人承担。从现在开始大力宣传,五年以后30岁以内的这批人以后再得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大病不是解决看病贵、看病难,而是越病就越处罚你。如此这般,各方各得其所,负担锐减,社会风尚日渐好转,正所谓用设计好的制度来管人,理顺的制度比人强。好的制度可以使魔鬼变成人,差的制度可以使人变成魔鬼啊。)

  翁维健——

    ■在西周,“食医”是第一等的医生

    ■怎么吃?人现在反不如羊聪明

    我国唐代有一本《食疗本草》的书,收录食物和食药两用的食物共291种,介绍的都是食物对人体的补养作用,比如益气、养血、滋阴、助阳。食疗这两个字,看来不是拿来治病的,而是用食物来充实身体、无病强身的意思,同时对病患者又起到辅助治疗的意义。没想到今天 “食疗”二字被曲解和利用,变成了包治百病,意思全走样了。

    由什么人来从事食疗工作?在西周时期,医生就分成四等,第一等叫食医,向王公大臣进行营养发布;第二等叫疾医,就是现在的内科医生;第三等是疡医,相当于外科医师;第四等是兽医,给牲畜治病的。《黄帝内经》有句名言,“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就属于病前养生活动。上工指谁?上等的医工,按照现在的资质来折算,最低也是主任医师一级,不是说像张悟本或者刘太医那样的,都不是干医生的,也没受过多高的文化教育。古代的营养师都是高级的医师。

   (其实,如果没有张悟本们的折腾,能激出来你们今天坐到一起来讨论养生吗?也许张悟本伤害到你们的利益了,刺痛了你们,惊醒了你们,你们才会为老百姓想一想。因为,好事你们再舍不得做,以后兴许就没有你们的饭碗了。养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客观需求,你们不想做,逼得人们只有找张悟本了。因为他愿意贴近民众的需求,他光脚不怕穿鞋的,市场空间“逼”得他只有鸭子上架瞎折腾了。)

    食疗为什么能走红?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分析。近年来流行的养生保健内容基本上有三大类,第一类是跟中医有关的一些传统文化,什么阴阳八卦、五运六气、风水命相等内容。不过这些内容一般老百姓不是看不懂、听不明白,就是觉得内容空虚。第二类是中医的经络调理学术和技术。虽然经络走向也看不见摸不着,但有挂图和模型人,再加上传授者示教,不少老百姓还能接受。听完讲座或看书以后,自己跟家里人每天掐掐这,捏捏那,大病虽然治不好,倒也能落个舒服。第三类就是饮食调理。这类养生法最容易接近老百姓,吃什么喝什么的事每天都接触,一听就懂,一学就会,最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要我说现在人都不如羊了,不知道自己应该吃什么。你看那羊,除了吃一般的青草,还认识很多可食的植物,根据自己的生理需求自选,吃得又肥又壮。我们现在的人呢?乱吃的现象一直阴魂不散,从打鸡血、喝红茶菌到喝点豆腐的卤水和自己的尿液,最近又跟风吃生茄子。

    林殷——

    ■养生娱乐化?那可是人命关天的事

    ■我们应如何“占领”大妈?

    古人曾经说过: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做子孙的、做下属的,你要不懂点医学知识,你的父母病了,你的上司病了,你就不能为他护理或提建议,底下的老百姓有了困苦,你也不能去解救。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都懂点医学知识,比如苏东坡和沈括,他们都有一些自己的保健体会和经验,还给后人留下一本《苏沈良方》。

    非医人士可以谈个人的体会,但如果你站在公众主流媒体上来宣讲医学知识、养生知识,那就不能谈,因为你掌握不好这个度,代表的也不是你个人,容易让老百姓产生误解。中国的老百姓很淳朴、很善良,他们相信政府、相信专家,认为他们的话就是至理名言。

    (相信政府,但政府不作为,有何用?)

    除了强调五味调和外,中医食养还提倡“本味”,就是吃食材本来的味道。炖肉就得做出肉香,做鱼就得做出鱼鲜,不靠佐料、调料来提味儿、盖味儿,只有先把主料的原味调出来,才能用五味调和。如果一股脑儿用麻辣烫调料,就是犯了大忌。传统食养主张食物要兼顾“可口”和“益人”两种性能,只讲色香味形,不讲营养,不算好食品。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这就是中国人的要命之处,为了这个“味”,油大、盐重、添加剂多,只为舌头吃饭,小孩很小就挑食、偏食、吃垃圾食品,埋下了营养不均衡、免疫力低下和疾病的祸根。)

    有媒体说养生宣传“得大妈者得天下”吗?去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给我们下达一个任务,让我们培训社区的中医大夫,包括中医全科理论、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等5门课,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养生观,应该怎样饮食、怎样运动,再由他们给那些大爷、大妈们上课。这个工作很有意义,受过培训的大爷大妈们就不会去信绿豆、茄子、萝卜这“吉祥三宝”了。

   (其实,在日本,这样的科普工作在社区已经做了几十年了,这也是曾经的“小日本”如今不但长高啦,而且也成了世界上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的原因之一。与中国手忙脚乱的解决所谓的“看病贵、看病难”不同,日本把重点放在抓“预防”上。从疾病的源头、形成原因和环节链条的上游抓起,抓环抱,治污染,抓食品安全——象中国的“饺子”案就说明了这一点;另外,抓健康教育和养生普及,日本生育率低,就更在乎人的生命、生活质量了。他们每周都有在社区的健康讲座,告诉大家如何拥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如何预防疾病,曾经的每天一杯牛奶运动等等,天长日久,化作日本人的基本素养和自觉行动,也使日本人尝到了甜头。打蛇打七寸,事半功倍,不象中国费力不讨好,医患矛盾越来越严重,疾病永远治不完,越治反而越多。中国人的黄帝内经“治未病”反而被日本人用到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了。)

    中医食养还有一整套饮食制度,比如餐制。《论语·乡党》有“不时不食”之说,那些所谓养生“教父”、“教母”们都把这句话解释成“不吃反季节食品”,不对。孔夫子生活的那个年代有“反季节食品”吗?按照汉代学者的解释,所谓“不时不食”,是指不是进餐的正常时间不可以进食。按时进餐不仅是“礼数”,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原则。有规律的按时进食,可以保持脾胃有节奏的活动,利于消化和吸收。另外,一天吃几顿饭好?唐代的大医学家孙思邈说:“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就是少吃多餐的意思。可现在有些养生“教父”说,老年人脾胃功能弱,一天就吃两顿饭得了,我个人认为这不太合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说三餐分配要合理,而且可以在总食量不变的情况下吃点健康的零食,如酸奶、水果,这样血糖波动比较小,也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相吻合。

    有养生“教母”、“教父”说,养生娱乐化有好处,因为老百姓喜欢,说相声还治病呢。这话太缺德!我们讲养生学,会讲“休娱养生”,钓鱼、爬山、下棋、放风筝,都有养生效果。我们讲康复,会讲“作业治疗”,做木工、做车工、陶艺、园艺甚至游戏,都能改善身心功能。但是,养生不是说相声,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不能儿戏。

 明安香——

    ■我们这一代人养生知识都很匮乏

    ■能否建立“健康传播基金”

    “张悟本现象”的出现,不能说媒体一点责任都没有,但我觉得板子也不能全打在媒体身上。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首先,是老百姓有迫切去病防病的需求。我在美国考察时看到,当地的大医院里没有什么病人,可你看我们的医院,看病就像赶集一样,为什么?说明中国人的身体素质还是不行。而且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也是原因之一。若患上一个重病,可能就会家破人亡。所以人们希望找到成本低廉、简单可行、立竿见影的养生防病方法。

    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健康长寿的需求也是理所当然的。中国人有食疗养生的传统,这是我们祖先的智慧,西方媒体上有介绍一些饮食烹调的内容,偶尔讲保健知识,很少像中国这样谈养生。现在,人们的闲暇时间也多了,有更多的精力来养生,这也为一些歪门邪道的养生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科学普及仍然不够,拿我本人来说,对这方面的了解就很少,这并不是我个人的原因。我们那代人受的教育都是“小车不倒只管推”,虽然也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是为了小车不倒,本钱就不顾了。可以说过去几十年内我们没有考虑过个人的健康问题,甚至有病都不去治。过去媒体上也不介绍健康养生的事,我们这一代人健康养生科学知识确实很匮乏。

    (问题就在这儿,老百姓有需求,政府不知道,也不作为,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老百姓只有自己瞎折腾了。国家、政府真的能做好“三个代表”而不是拖后腿就好了。

    作为媒体应该怎么做好健康养生知识的传播?首先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这里面的科学性,不能只有单一的标准,有西方的科学标准,同时也应该有中医的科学标准,毕竟中医是经过上千年实践检验的。

    其次是权威性。关于养生、保健的一些重头文章,一定要请专家写,而且必须得署上专家的工作单位、职称,这样才可信,出了问题才能追究。

   (也不能只请专家写,要有大量的民众参与,现在的专家也靠不住,也要人民来监督。)

    第三对养生、保健知识的介绍应该是全面、科学的,像张悟本那样单打一,治什么病都是绿豆、茄子、萝卜,肯定是不可靠的。

    最后是实用性和可靠性。我们介绍的这些养生、保健知识,要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不能光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视、阅读率。现在有些媒体尤其是电视台评价节目就看收视率,收视率高的就上,收视率低的就淘汰。

    另外我建议成立一个健康传播基金,我们的好专家,除了没有时间或者不愿意上媒体外,也确实没有专项资金鼓励他们去讲。我们民间有很多有实力的企业,能不能向他们募集一些资金,然后通过专业委员会推荐专家,让他们给老百姓讲正宗的营养、养生知识,那样张悟本、李悟本就没有市场了。

    武家奉——

    ■不是一句“专家观点不代表媒体立场”就能免责的

    ■“学习”张悟本,宣传要讲感染力

    “张悟本现象”把媒体拉到被告席了,作为媒体人,我们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不是用一句“专家观点不代表媒体立场”就能够免责的。眼下媒体过分的商业化、娱乐化都在帮助那些偏见者、出位者,为他们推波助澜。真的专家有良知的专家反而不屑于出镜,弄得老百姓无所适从。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社会对媒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新闻媒体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都不是很成熟,处于成长发展过程当中,会有缺点和错误。公众的责任是热情帮助它、扶持它、纠正它的偏差,让它逐渐成熟。

    这次媒体从“张悟本现象”里应该学会坚守阵地,坚守是一种境界。科学不能娱乐化,真理不能商业化,真善美的东西更不准拿来恶搞。

    毛主席曾对吴冷西说过,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不要把任何事情绝对化,好事情不要全信,坏事情也不要只看到消极一面。记者不但要是“小小政治家”,也应该是个“小小学问家”,要懂一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不能对科学的东西一窍不通。不懂养生,有什么资格去报道养生?

    我们的记者都要有自己的一些不同领域的老师,可以随时沟通,随时请教。如果在请张悟本上媒体讲课的时候,我们那些主持人做到这一点了,可能就不会出现现在这样的问题。

    (马后炮谁都会放,难道你们才知道吗?墙倒众人推,就会干这些随风倒的事情。)

    另外,张悟本讲起话来有感染力,会“摆活”,吸引人眼球,这对我们也是一个提醒。它告诉我们,宣传科学的东西,还要有一定的艺术手段。我们请专家上镜讲课时,也可以提出这种要求,请你的讲话能不能有点感染力。

  武志莲——

    ■“张悟本现象”,媒体应该认这个账

    ■成也媒体,败也媒体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搞运动?包括饮食、健康、营养也可以一哄而起。中国人是不是就喜欢这种一窝蜂式的,你搞什么我搞什么。过去有个玩笑,说中国人只要有一个人看蚂蚁,后面的就可以排几百人的队伍都在那儿看。

    每次遇到这种事情,总有媒体在里面起不好的作用。这次“张悟本现象”,我觉得媒体应该认这个账,特别是有关媒体,更应该总结经验教训,自己到底错在什么问题上。不管是什么样的媒体,政治性很强的媒体也好,专业性很强的媒体也好,他们的任务都是推动社会进步。进步就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

    其实新闻报道里有一些可以杜绝假新闻的做法,比如一个信息源,起码有三个人从不同的角度能证明这个信息源是可靠的。记者不懂的事绝对不能写到稿子上,编辑审稿的时候要分析记者写的内容,我真不知道张悟本的书是怎么出来的。

    此外,现在整个社会是不完整的、不严密的,否则为什么张悟本能够畅行无阻呢?他选择了影响大的电视媒体,选择了大家信任的出版社,真是成也媒体,败也媒体。 

   (关键是他的预防理念说到了大家的心坎上,媒体只是外因。)

到会专家

葛可佑: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曾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担任食物营养高级官员

程义勇: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

常翠青:运动营养学博士后,北医三院运动营养学研究室主任

谷晓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党委副书记

翁维健:教授,主任医师,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康复专业主任

林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养生康复系主任

明安香: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新闻研究所研究员、传播学研究室主任

武家奉:原《经济日报》新闻研究部主任

武志莲:中国《青年报刊研究》副主编

主办单位:中国营养学会、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青年报社

承办单位:北京更香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万健华康公关顾问公司

本文中绿字为本日志主人纽崔莱认为专家讲的重点,括号里的蓝字是 本日志主人添加的评论。

健康养生知识不应只是专家和医生的专利,而是全体人民的权利。

纽崔莱倾情推荐本日志,也祝愿各位朋友珍惜健康,远离疾病,造福家庭,奉献社会

纽崔莱也欢迎和谢谢懂得感恩的尊重别人劳动果实的朋友转载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