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中的大国——中国经济的十大警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43:50
崛起中的大国——中国经济的十大警惕


  中国的经济规模在急剧扩张,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在日益增强,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经济自身的问题也集腋成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生态环境改善乏力,经济增长成果还没有惠及大多数国内民众,权力对资本的影响以及资本对权力的绑架、先富阶层与弱势群体的马太效应、社会资源分配不公以及普通大众生存负担沉重、对外开放与自主发展等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需要引起中国上层社会尤其是高层人士的高度警惕!

警惕一:信心爆棚的“赶超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一度曾狂热地掀起赶超英美的浪潮,实践证明这些不冷静、不理智、不科学的行为,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难。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势不可挡,世界经济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令每个地球人刮目相看,加之《大国崛起》的热播、《大明时代》的盛行,又一股超越日本、欧盟和美国的议论开始喧嚣尘上。而新“赶超论”与旧“赶超论”有一大不同,就是旧“赶超论”是自说自划,新“赶超论”还有着一些国际权威的高调唱和。

  “白宫的中国专家”、美国财长保尔森3月8日在访问上海时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导者之一。

  投资公司高盛最近发布了第五年度的乐观报告——“我们的BRICs概念市场”(BRICs是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第一个字母的组合),认为BRICs这四大经济体的总体规模在2035年将超过G8。高盛银行的经济学家还预测,中国将在2040年左右超过美国。

  美国《时代周刊》指出,中国的经济和外交实力持续上升,海外投资和对全球天然资源的需求左右了世界经济,外交上也积极进取,而美国的相对力量则在下滑,因此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2006年11月,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代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强调,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整个世界赞叹不已。这表明,中国已经再一次成为了世界发展的领导者。

  中国社科院发表的国情报告称:2020到204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达到世界第一。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则表示:“到2040年,中国将是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

  赶超美欧日,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这股新思潮已上升至一个很高的层面,这是相当危险的!试想,中国出口规模的不断剧增,如到2020年达到世界一半,这难道不会引起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贸易反弹吗?

  英国卫报前财经记者Will Hutton就宣称,中国经济是一种独裁式、高储蓄、出口导向、低效率和不负责任的增长模式,已经接近爆发点。他的结论是,中国需要在没有震荡的过程中实现经济转轨。中国的增长必须保持在一个高位,这样才能支撑脆弱的银行系统,每年创造出2400万个就业岗位,以便吸纳向城市转移的农村人口。

  Hutton在另一篇文章中说,适应中国挑战的最好方式,是“不要关闭市场,为美国制造具有强大挑战力的敌人。如果中国与西方更为相似,他就不可能成为我们真正的竞争对手。”

  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处于不平衡的状态,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还没有实现真正的崛起,我们需要对“赶超论”猛击一掌,时时保持强烈的危机意识、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思维,永远置自己于“不进则退”的境地。

  切记,骄兵必败!

警惕二:资本对权力的绑架

  从视金钱为粪土,到视金钱为上帝,似乎就是在转眼之间。

  这一转变的第一反弹,就是商官勾结,权力寻租,造成了社会的腐败现象的加剧。权力拥有的资源优势往往会在瞬间形成巨大的资本,这已属老生常谈。

  随着社会资本的增加,一些新暴富阶层手中已经握有相当部分的社会资源,甚至成为一方的经济诸侯,加之政绩观、形象工程等,权力对资本开始另眼看待,一个典型的现象是:权力绑架资本正在向资本绑架权力转移。一些所谓的地区经济诸侯利用手中的资本力量,对贪恋业绩与享受的平庸官员实施新的绑架,并逐渐将资本力量向国家机器部门渗透,掌握、操纵或指挥国家机器为其不正当竞争提供便利与保护,甚至充当流氓与打手,或欺凌弱小利益团体,或强势进行并购,或垄断社会资源等,以便为自己集聚更多的社会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与荣耀,从而引起了社会弱势群体和弱势利益的不满,导致新形态下的腐败与腐朽,引爆更为强烈的民众“仇富”情绪。

  这样的创富,只能给社会带来不安与灾难!

警惕三:垄断造成严重的分配不公

  中央党校第40期省部级进修班课题报告《对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考》提出,当前国企一般员工收入畸高畸低,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并建议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根治收入过高问题。

  由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何家成任课题组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富等成员完成的这份报告,从中央企业近三年来收入分配的结果入手分析,认为央企员工平均工资递增速度最快,行业工资差距没有缩小反而扩大,经营者平均年薪与员工平均工资的倍数维持未变。报告引用了一组数据,“十五”期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年递增14.4%,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的递增15.1%。而2003—2005年,央企员工的年平均工资递增16.8%,是最快的。2005年,央企资产比较集中的27个主要行业,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差距倍数,从2002年的3.5倍扩大到2004年的6.4倍,最高的是服务业,平均工资7.2万元,最低的是纺织业,平均工资1.1万元。

  课题组认为,当前国企收入分配比较突出的矛盾之一是一般员工收入畸高畸低,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总体来看,近三年来国企员工平均工资增长是较快的,但“平均数”掩盖了矛盾,目前主要矛盾集中在“高”、“低”这两头。

  其中,高收入群体核心问题在于垄断行业。从行业收入统计分布看,人均收入排前10位的多是垄断行业,而排名在后的行业都是竞争较充分的行业。报告写道:“我国垄断行业的高收入,主要不是来自这个行业人力资本平均水平,也不是来自他们的努力,而是来自于垄断。”

  而从低收入群体来讲,突出问题是“两低”。一个“低”是指国企非正式职工的收入低。非正式职工包括劳务工、农民工,但主要是指农民工。另一个“低”是指退休职工、下岗职工的收入低。报告指出,在国企,对农民工不是实行按劳分配、而是按身份分配的情况比较普遍,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十分严重。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同样是一个电梯工,正式职工每月高的可拿3000元,农民工低的只有600元。

警惕四:新时态下的新垄断

  除国有资本下的行业垄断外,正在出现一些新的垄断形态,如国内零售业市场正在形成国际资本的垄断;一些地区民营资本相互集聚,在某此原本属竞争性的行业形成新的垄断经营,如区域交通、教育等,出现新的服务差、票价高;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垄断。这些资本力量的急剧上升,压抑了整个社会的创富热情,扭曲了社会环境,带来新的民怨。

  当我们把全部的精力集中于旧式垄断时,我们似乎完全忽视了对新式垄断的关注。

警惕五:“社会良心”沦为新利益群的代言者或攫取者

  近年来,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不断遭到网民的炮轰,郎咸平一度受到大多人士的热捧,说明了民众对一些专家学者缺乏正义与良知的谴责。在“知识就是财富”的时代,学者愈发显示出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更有人称呼学者为“社会的良心”。社会上之所以出现对少数专家学者道德的质疑,缘于他们中有不少人担任了各种公司的独立董事、咨询顾问,并且拿到了很高的报酬,还有人确也因为拿了钱而在大是大非面前“失语”或“乱语”,成为某一利益集团的代表。

  3月6日,曾被评为2006年度两会十大言者的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再次将把矛头对准了数位知名经济学家和证监会发审委,指称他们“出于个人利益,昧着良心为破烂公司上市,公平、正义何在?” “以全国政协常委(原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首届委员厉以宁为首的厉以宁家族已拥有上亿资产,直接和间接投资控股参股的企业达二十多家,《瞭望东方周刊》刊登了《“厉以宁家族暴富”风波》一文……厉以宁先生在其家族“暴富”过程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厉以宁先生却始终拒绝做出解释和澄清。

  还有一位重量级的经济学家×××先生,身为全国政协委员和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委员,×××教授的家属炒股票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他的女婿就曾供职于某证券公司北京分公司,×××不管股市风起云落,其公开的预测总是利好,要全民炒股……请注意,×××教授曾担任过清华紫光、中集集团(行情 资讯)、大唐电信(行情 资讯)三个上市公司顾问和独立董事……

  还有一位与厉以宁先生齐名的著名经济学家也曾任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首届委员……厉以宁先生号称“厉股份”,此先生号称“×投资”。其与厉以宁、×××以及另一位法律界泰斗级的曾任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首届委员的“某某”法学权威,相互“抬庄”,互请对方作为自己学生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学术委员会的主席和委员……四位先生为了避嫌分别到对方学生任职的企业和机构担任高级顾问,如果是上市公司则担任独立董事……他们可说是中国最先富起来的精英代表,但其魔术般致富与敛财速度超过了任何垄断企业,因为他们是靠权力和不对称信息致富。”

  民众在网络里批评他们当中确有人不讲“穷人经济学”,只帮富人代言的;确有不要理论,只讲“圈钱发财”的;确有只讲效益,不顾社会公平的。因此,主流经济学家带头“圈钱发财”,既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还败坏了经济学者这个群体的名声,不仅违背了社会公平,还伤及社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警惕六:合法伪装下的洗钱行为

  2006年1月31日,美国司法部发表声明,美国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的一个联邦大陪审团向许超凡夫妇、许国俊夫妇和许超凡的妻兄邝宝华(在逃)提起诉讼,指控他们犯有签证欺诈、洗钱、非法入境等15项罪名。

  许超凡、许国俊和余振东被指鲸吞4.85亿美元。此前,余振东在内华达州法院以欺诈及非法获得入境签证等罪名,被判12年监禁。2004年4月16日,余振东被美国FBI移交给中国司法部门。

  洗钱是指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各种手段隐瞒或掩饰起来,并使之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和过程。据了解,我国警方近两年共协助外国警方调查涉及洗钱犯罪线索70余起,涉及17个国家和地区,每年通过地下钱庄“洗”出去的黑钱在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而其中由腐败而生的非法所得向海外的“转移赃款”行为,不在少数。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项俊波表示,我国反洗钱工作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目前反洗钱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复杂的。

警惕七:豪华办学、教育腐败与学术腐败

  教育腐败是遗害子孙后代的大事,而这种腐败现象已经成为幼儿园孩子们都皆知的现象。这是非常可怕的。与此并行的,还有学术腐败。

  洪可柱代表在他草拟的《关于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为代表的名校应大力开展反教育(学术)腐败促进高校改革与教育公平的建议》中,列举了四大名校现状的诸多弊端,并称“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为代表的一批名校程度不同地在催生成为教育(学术)腐败的摇篮。”

  名校弊端一:投资巨大、浪费惊人、亏损严重、创新乏力。与只有巨大投入,没有相应有价值的产出,在科学前沿领域原创性、基础性的重大创新方面,以及为全人类贡献普适的价值和思想方面,众多名校作为如何?贡献多少?

  名校弊端二:学术腐败盛行,欺世盗名成风。中国每年成千亿元以上的科学研究开发和高等教育经费,有成百亿元以上被学术腐败给吞噬掉了,四所名校所占比例数额惊人。具体表现就是,上至院士、博导,下至研究生、大学生,抄袭剽窃成风,巧取豪夺成性,弄虚作假为常,欺世盗名为荣。学术腐败已有从学者的个体行为发展成为集体、集团行为的趋势,并且有制度化、合理化的趋势。一批名校名学者公开地、明目张胆地欺骗政府、舆论和社会,典型的有某校“十大名师”之一的剽窃事件,汉芯知识产权造假、骗取国家巨额投资事件等。

  名校弊端三:名牌大学已沦为江湖,著名学者公开为强势集团辨护。比如某著名学者鼓吹,“只有拉大贫富差距,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名校对涉及社会公平基石的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文过饰非,矢口否认不公平现象,极力为强势地区和强势群体辩护,“他们正沦为强势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名校弊端四:上市圈钱、与民争利、为外国培养高精尖人才。四所名校还有一大创造,就是利用优势资源派生出多个上市公司在股市圈钱,从民渔利。这些公司的主要利润一般多来自于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开发,高科技产业不少是亏损、或者成为融资的“幌子”。为高企房价推波助澜,其大学精神、人文理念在追名逐利中不断丧失。这些名校培养的学生很多缺乏社会责任感,“只不过是国外名校的生源输送基地”。

  洪可柱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已成为群众头上的“新三座大山”之一。每一个家庭为培养一个大学生投入了巨资,挤压了家庭的其他需求,导致国内内需长期低迷,国内GDP的增长只能靠加大投资、进出口贸易强力支撑,而维持长期发展最为重要的扩大内需却因教育、住房、医疗三大改革难点的困扰,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最大难题。

警惕八:传统产业业基松动

  中国是一个传统产业大国,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更是安排就业,增加民众收入的最佳途径。只有把传统产业搞好,社会才会安定,民众才会富裕。但近年来,中国社会存在一种普遍忽视传统产业发展的趋向,忽视了对传统产业的扶持与创新,传统品牌的保护与强化,以致众多传统产业、传统企业、传统品牌被国际资本并购。在全球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没有品牌优势,没有创新优势的中国传统产业,存在着中长期发展的危机。

  国富民穷,国强民弱,不是和谐社会的目标所在。纵深发掘传统产业新价值,大力扶持中国传统产业强势品牌,应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国强民富,构建和谐社会

警惕九:货币与贸易方面的关系紧张

  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曾撰文指出:由于再平衡之故,中国可能会更倾向于人民币升值,作为推动从过度出口增长转向进口和消费的手法。升值多少无疑将取决于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及其稳定性。鼓励消费的措施应同时有助于拉动进口需求——结果是降低中国的净出口盈余,从而为其主要亚洲贸易伙伴提供支持。人民币升值加上外贸顺差减少,应能有助于缓和目前国际社会逐渐形成的一股反华贸易情绪。

警惕十:经营者对消费者的傲慢

  在中国市场,国际品牌对中国消费者的傲慢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企业经营者也开始对消费者傲慢起来,这种傲慢几乎在每个行业都有所见,在每种资本形式里面都能看到。诚信经营的商业环境没有有效建立起来,缺少对消费者深深的敬畏与感激!难怪有人讲,中国成为强国,不缺资源,不缺市场,不缺资金,也不缺人才,不缺机遇,缺的就是诚信。近几年来,不断出现的假药事件、矿难事件、化工爆炸、毒酒案件以及血汗工厂等,就是缺乏诚信经营的表现。缺乏诚信,重要的一点,就是经营者对人生的漠视,缺乏对自然的敬畏,缺乏对生命的敬畏,缺乏对消费者的敬畏,这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大敌!

  没有敬畏之心的民族,是没有理性和文化底蕴的民族;没有敬畏之心的企业,是没有持续成长保障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小则死人,如假药;大则辱国,如甲午战争中的假炮弹。现实的中国,市场竞争的软环境正在偏离以人为本、诚信经营、取财有道的基本商业逻辑,影响了国家的国际形象。因此,对国家而言,需要实施长远的文明战略——诚信战略,培养一代诚实守信的国民;对企业而言,需要来一场新企业文化运动,树立全员对消费者、对自然、对社会的敬畏之心,以重塑商业精神,建立新商业文化,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动力和国际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