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新基金还是老基金[注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11:28
很多投资者会有这样的问题,究竟是投资正在发行的新基金好,还是投资运作了一段时间的老基金好?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不同的基金会有不同的特点。让我们来对新基金和老基金进行一番对比,或许会让大家更清楚地认识这个问题。 “本文来自:http://licaidaxue.msn.qihoo.com”
第一回合:投资品种选择——新基金胜 “本文来自:http://licaidaxue.msn.qihoo.com”
新基金因为刚刚成立,正所谓一张白纸可以写最新最美的图画。基金经理可以根据市场的最新走势和最新涌现的投资热点,选择投资品种,构建投资组合。而老基金因为仓位较重,基金经理即使看到了新的投资机会,也要先卖掉手里的部分股票,才有可能买新的股票。那么,在时机的把握上就稍逊一筹。 “本文来自:http://licaidaxue.msn.qihoo.com”
第二回合:建仓成本——老基金胜 “本文来自:http://licaidaxue.msn.qihoo.com”
直接的建仓成本通常包括两部分:手续费支出和价格冲击成本。买入股票就要支付佣金和印花税等费用,即手续费。大资金买入股票通常会推高股票的价格。比如现在是4元一股的股票,等一个基金买完了,价格可能已经涨了很多,而这只基金的实际成本也许在4.4元。那么,这高出来的10%,就是价格冲击成本。老的基金通常持有较高的股票仓位,其建仓成本已经体现在以往的净值中。而新基金因为仍要买股票,则必然产生手续费和价格冲击成本,这部分成本将会冲抵未来可能的收益。所以,在建仓成本上,老基金占有优势。 “本文来自:http://licaidaxue.msn.qihoo.com”
第三回合:系统性风险的控制——平局 “本文来自:http://licaidaxue.msn.qihoo.com”
新基金刚成立时,股票仓位通常为零。所以,当市场正处于下跌时,新基金可以减缓建仓节奏,以规避短期市场下跌的风险。在2005年四季度,当时新成立的基金跌幅普遍较老基金小,就是这个道理。反之,如果市场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那么,新基金就比较被动了。 “本文来自:http://licaidaxue.msn.qihoo.com”
第四回合:基金经理的选择——老基金小胜 “本文来自:http://licaidaxue.msn.qihoo.com”
基金未来的业绩如何,和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密切相关。老基金通常已经运作了一段时间,投资者对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和能力有一定感性认识,对其未来的投资业绩的预测把握相对要大一些。而新基金的基金经理如果是新人,那么投资者通常应该考查一段时间,来熟悉其投资风格并评判其投资能力。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崇尚团队投资的模式,新基金的未来业绩可能和整个投资团队的投资能力关联度更大。另外,为了新基金的成功发行,也考虑到基金公司资源的局限,许多公司推出“老”基金经理来管理新基金。所以,通过研判该基金公司其他基金的过往业绩,或者该基金经理所管理过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也可以较清晰的判断出新基金未来的可能表现。 “本文来自:http://licaidaxue.msn.qihoo.com”
第五回合:认购费用——新基金小胜 “本文来自:http://licaidaxue.msn.qihoo.com”
各基金公司为顺利推销新基金,通常对于认购新基金的投资者给予一定的认购费用的优惠。老基金通常无此待遇。当然,这些费用的节省都是小恩小惠,基金未来的成功投资应该才是投资者真正的盛宴。 “本文来自:http://licaidaxue.msn.qihoo.com”
第六回合:基金价格——平局 “本文来自:http://licaidaxue.msn.qihoo.com”
新基金只有一元钱。 老基金如果管理的好,净值肯定大于一元钱。买新基金比买老基金便宜——这是一些投资者买新基金的逻辑。最近市场上富国天益基金拆分受到部分投资者的追捧,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同样的1800元,得到1000份1.8元的基金,和得到1800份1元的基金,虽然价值完全一样,但投资者心理上就觉得后者“更划算”。 “本文来自:http://licaidaxue.msn.qihoo.com”
但其实基金的净值高低仅反映了其过去所取得的利润,和其未来的业绩表现没有关系。如果说有关系,那也是过去的良好业绩可以昭示未来的基金表现,那么就应该去买老基金。所以,这种新基金便宜的逻辑是站不住脚的。 “本文来自:http://licaidaxue.msn.qihoo.com”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新基金和老基金各有特点,谈不上谁比谁更好,因此我们只能地重复这样一句话: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本文来自:http://licaidaxue.msn.qi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