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勤:若欧元解体 世界经济将二次探底-评论频道-和讯网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48:42

郑学勤:若欧元解体 世界经济将二次探底

2010年06月22日09:31 来源: 手机免费访问:hexun.com 好文我顶(0)

 

  主权债务危机不是金融危机惹的祸

  很多人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严重到这个地步是因为金融危机,因为欧洲政府在救市中花的钱太多,所以才欠债太多。事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儿。目前各国政府的债务,主要并不是来自在金融危机中救市的钱。从2007年到2009年,世界各国的债务从GDP的62%增加到85%。与此同时,各国政府的平均赤字预算从GDP的1%增加到7.9%,特别是发达国家。在G20的9个发达国家中,有7个国家的债务增加到GDP的10%。与此相比,在G20的10个新兴国家中,有8个国家的债务相对GDP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赤字预算上扬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政府拿出许多钱出来救市。就美国来说,美国2008年救市的钱实际只占GDP的0.5%,2009年占2%。截至2009年8月,G20中发达国家注入银行的资金平均只占GDP的3.4%。

推荐阅读何志成:三大利益6月下旬将怎样纠结莫轻言经济风险已过
  • 明金维:警惕“独秀论”捧杀中国
  • 时寒冰:两房退市 一个醒目的标志
  • 谢鹏:世界经济复苏仍需“呵护”
  • 叶檀:汇改对A股市场影响几何
  • 厉以宁:民营经济有两个大机遇
  • 崔中波:拿什么挤掉药价突涨水分
  • 郑学勤:世界经济将二次探底

  欧洲国家债务高企不下有两个根本原因:第一,因为经济萧条,税务收入大量减少;第二,各国政府在泡沫期间承诺的福利和工资,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仍然必须支付。经济出现泡沫,政府大量许愿,这些承诺许多通过经济合约、社会契约和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样的支出不但不会因为经济萧条而减少,反而会因为事先的承诺而不断增长。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就导致政府的债务不断增长。拿美国来说,2009年美国的税收收入同GDP相比,相对历史平均数减少了4%,与此同时,政府的开销同GDP相比,相对历史平均数增加了4%。由于这两个原因的综合作用,债务就不断地扩大。

  那么,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在美国没有演变为主权债务危机呢?因为美国是一个单一主权国家,欧元区则不是。在西方,政府必须到市场上放债募钱,否则就无法维持日常运作。在债券市场上,投资者比政府有更大的话语权。比起政府对自己的评价来,投资者对政府财政情况的评价对债券市场价格的影响要大得多。欧洲不少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只要打击投机者,就可以控制形势,事实上做不到。就拿对希腊的救援来说,尽管市场在看到1万亿美元的承诺之后,当时是稳定下来了,但是到了第二天,不确定因素又出现了,因为投资者没有看到具体措施,认为这样的救援实际上是用新债来抵旧债。

  欧元背后不存在一个单一的主权国家。如果投资者怀疑欧元区各国政府是否会通力合作,那么市场就会出现恐慌。如果欧元背后是一个单一主权国家,投资者对欧元背后的财政状况就会比较有信心。只要有信心,就不至于造成恐慌。一个国家即使有很高的债务,只要投资者相信它的政府有能力将债务控制在不至于破产的范围,能够通过经济发展慢慢改善债务,那么他们就不会对这个国家丧失信心。日本的情况就是这样。日本的债务非常高,不少人预言日本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日本的政府债务到2014年将达到GDP的245%。但是,市场并没有对日本的政府债务产生危机感。

  对一个国家的债务可以有不同的统计法,我们现在讲的百分之一点几、七点几,像美国11%、英国12%,这些债务其实是相对GDP的预算赤字。另一种债务是政府所负债务。日本的政府债务就非常高。再有一种是对外债务,也就是一个国家对外所欠的钱,包括政府欠的,也包括私人企业欠的。在全球对外债务最高的前20名里,美国是第20名。在这前20名里,除了美国和香港(第11名)以外,全是欧洲国家。日本不在这份名单里,因为日本政府主要是欠本国企业的钱。

  如果投资者认为一个主权国家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财政政策,有能力改善债务情况,那么即使这个国家的债务相对比较高,市场上也不至于出现恐慌情绪。许多人说美国欠债数目巨大,欧洲之后的下一个债务危机国家该轮到美国。美国的财政赤字前两年只占GDP的6%,现在已经是11%。但是,很少有人真的认为美国会破产。因为美国政府是单一的政府,有自己的财政政策。欧元区现在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这些国家的总的债务加起来同GDP相比已经到了高到不可解决的程度,而是因为欧元区背后不是一个单一政府,它背后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没有统一的军事力量、没有统一的政治政策,没有统一的政府和统一的市场。在统一的货币背后投资者看到的是各自为政的政府,这是造成当前不确定性的最大因素。

【作者:郑学勤 来源:中国证券报】 (责任编辑:许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