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对我国大众文化的影响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41:34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对我国大众文化的影响

曾汉君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种文化加速撞击、交融,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西方文化思潮的渗透入手,审视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对我国大众文化的影响,使大众在横向的文化开拓与纵向的文明传承中,分辨是非,把握方向,已成为建设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课题。

    世界各种文化加速撞击、交融,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离不开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更不能在封闭的状态中自求发展。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渗透,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每一天都在改变并影响着我们。从西方文化思潮的渗透入手,审视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对我国大众文化的影响,借鉴和吸取西方文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使大众在横向的文化开拓与纵向的文明传承中分辨是非,把握方向,对于我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大有神益。
    一、当代西方文化思潮
    受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变化的影响,其文化也具有多变的特点,各种新思潮、新流派层出不穷,呈现出一种活跃的文化景观。当代西方文化思潮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
    1、彰显宽容的文化氛围。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方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和空前的灾难,西方传统的思想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反思、探索的氛围中,战后西方文化思潮出现了一次较大的发展和演变,力图在痛苦的反思中寻求使西方社会摆脱精神苦闷的新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客观上看,新的文化思潮是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的真实反映,也成为大众精神新的寄托,不但促成了经济结构、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更带来了价值观念的更新。从此权威可以被挑战,正统可以被颠覆,大量的非理性思潮对传统的理性文化模式提出了抗议,否定传统成了文化思潮中司空见惯的事。
    2、学科交流的互融共生。学科之间的新成果、新观点可以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借他者而反观自身,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对话的语境里,在不同的参照系里汲取新的营养。这种跨学科的集成、互文性的对比,给单一领域带来了质的重组,如结构主义的哲学思想源自语言学的分析、考古学的发幽;存在主义哲学带来了文学写作的实践与探索;后现代主义美学引发了戏剧、绘画、文学等艺术的革新。跨学科视野下的互文性,于陌生中带来另一维度的诠释,使得各种思潮在各类文化中互融共生,同息相契。
    二、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以工业方式生产、消费的文化商品。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与消费、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大众文化的出现,使文化不再仅仅是知识精英所独占的领域,而且也改变了传统文化那种突出的意识形态性质的宣传教育的职能,从而使文化不再成为远离市场、远离经济、曲高和寡的高雅领域。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文化形态,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各类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
    1、从文化主体来讲,大众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受众的普遍性。大众文化是通俗的、即时的、轻松的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的广泛传播,大众文化不仅可以像其他商品一样被简单复制和批量生产,而且大众的文化趣味及需求也被文化工业制约和支配,逐渐向非自然的、纯消费的方向发展。大众文化大规模地占领文化空间的份额,使知识分子及精英文化那种坐而论道的人生方式被民众和社会所忽略,民众在商品化的社会中逐步找到了自己的主体身份和主体意识。
    2、从文化的市场看,大众文化具有社会性,是社会化的生产和消费。市场像一个巨大的驱动器,改变了人们以往恒定不变的生存方式和精神要求,以市场运作为主要机制的大众文化的生产方式,既以满足大众文化需要为目标,同时又以新的内容诱导大众和社会的文化趣味及追求。于是,以市场为依托、以民众为对象、以消费为特征的文化生产方式在民间得到了加速的膨胀和弥漫,表明以娱乐功能和消遣欲望为特征的大众化时代已经来临。
    3、从文化传播手段来讲,大众文化的突出特点是以现代传播媒介特别是电子传媒为载体传播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文化传播成为一种文化特权,只能被社会上层统治者及其知识分子所掌握。但是,现代大众传媒的出现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大众文化的瞬息万变、超越时空、批量生产等特性都是现代传播媒介所赋予的。广播、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因特网,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卫星传送技术、光纤通信技术、光储存技术的出现,使大众文化更广泛地占有时空和受众。
    4、从文化功能来说,大众文化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休闲和娱乐。现实生活中,人们渴望轻松、快乐,而大众文化以想象和幻觉向人们提供轻松和快乐、温情和刺激,使心灵疲惫的人们在这种文化中实现个人的趣味和向往。
    三、西方文化思潮对我国大众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思潮对我国的渗透于改革开放的宽松背景下,既促进了大众文化与异质文化的交融,又模糊了地域,解构了现实,对我国大众的思想、信念、价值观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1、文化传承的弱化。西方文化思潮的强势涌入,已经从多方面触及到中国的大众。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西方文化理论、文化学说、文化观点、文化人物在中国轮番粉墨登场,并经中国文化界推波助澜,不时掀起一点浪潮,虽说不可能让中国文化完全西化,但却影响着大众对文化的理解、释义,改变着大众的文化观念。然而,外因毕竟靠内因起作用。30年来,中国大众的文化观念究竟发生了多大变化?2003年,有机构组织了中国现代十大文化名人评选,其结果改变了我们意识中多年来已稳定构成的序列:鲁迅、金庸、钱锺书、巴金、老舍、钱学森、张国荣、雷锋、梅兰芳、王菲。应该说,每位文化名人都是一个坐标,标示着他们在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的基本定位。鲁迅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思想界、文化界的旗帜,钱锺书等现代中国最著名的文学艺术家、科学家的思想、作品及其他们的个人品质、民族性格都是毋庸质疑的;雷锋是我们时代公而忘私的楷模。大众的这种选择说明他们的价值坐标的主体方向尚没有出现严重倾斜。但张国荣、王菲是当代港台娱乐界人物,选择他们作为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说明大众的价值评判标准、文化追求出现了重要的重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西方文化思潮涌动下大众观念分化的基本面貌,这种面貌正好能诠释当代中国文化多元性的内在动因。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在于地域界限牢固,而且彼此有别。信息流通的快捷、交通运输业的日益进步,促成了文化的游离,文化系统本身在不断地抽象化,越来越脱离原来特定的地域限制和特征。同时,文化的开放使一个文化融合的时代如期而至。大众文化虽然不与掌握话语权力的主流文化联系在一起。但作为一种观念的存在,它一旦流行,便会成为普通受众内在的文化指令,对受众起着支配和暗示的作用,甚至冲击着主流话语的引导和精英文化的说教,继而影响着大众的观念、意识和习惯。
    2、文化自信的削弱。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东西方文化已由“线性接触”变为全方位的碰撞。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思潮以其政治、经济的绝对优势,在开放的互联网中传播西方思想,扩大西方影响。目前,网络载体所承载的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多方面的文化思潮,势必给我国大众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以及价值观的生成造成种种干扰。因特网技术将西方文化思潮中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通过虚拟的空间潜移默化地渗入大众的心灵。大众在学习吸纳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往往易被其所感染,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现实生活和物质利益。这些务实而功利的价值理想,常常会使他们用挑剔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民族,放大社会的问题和不足,这种现象如得不到正面的教育与引导,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大众价值观的构建,使自己的青年不认同自己的文化,缺乏文化自信,甚至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丧失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是非不辨,美丑不分,一味崇拜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的价值观、民主观、自由观不加取舍地内存,并从行动中释放出来。
    3、国家、民族认同的弱化。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既有促使大众从全球的视野思考人的存在与价值的积极一面,也有影响到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生成的消极一面。民族精神表现的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情感、信念与责任,而情感、信念与责任等都建立在对民族认同的基础上。西方文化思潮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存方式,淡化了他们对国家、社会的情感,使他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弱化。
    当代的社会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宽松,人们享有更充分的自主和更多元的选择。他们既希望得到国家和他人的帮助,又不希望受到国家和他人的干扰。在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时,由于对个性和个人价值的过分推崇,容易淡化对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畅通无阻,渗透于宽松的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如果没有足够牢固的“精神屏障”,它将迅速地同化中国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因此,在这多种观念相互激荡、多种思潮相互影响、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网络时代,大众的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四、大众文化的强化和创建
    一个民族内在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都不能不与传统文化、先进文化联系起来。洞察西方文化思潮对中国大众的影响,构建大众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我们才能更自觉、更有效地把握大众文化应有的价值取向。
    1、重建文化自信。在当前全球化语境的多元文化冲突中,思想文化上的差异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十分明显。对于西方文化思潮,我们要合理地批判与吸收,而不是简单地拒斥或崇拜。这就需要有分析、有选择地博采异质思想文化之长,在思想文化整合中进行“综合创新”,在兼容中打造富有凝聚力的民族文化,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流思想文化。并且,在多元的文化冲突中,要善于利用文化资源,整合传统文化,为我国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建立大众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是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对各种思想文化的扬弃与批判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和思想观念层面上的心理自信。而这正是当前对大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维度。
    2、强化主流意识。网络信息的全球化增强了多国间文化层面的相互影响、相互冲击和相互融合。目前,互联网已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谋求思想文化渗透的重要工具。他们利用掌握的网络技术优势,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对大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此,帮助大众增强对各种思潮的鉴别能力,学会正确地观察和分析,以批判的精神对待网络上大量流通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大众文化作为构建我国先进文化的基础,尤其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来表达我们的文化立场,在引导大众认识、吸纳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和观念的同时,又要高扬主旋律,强化大众的爱国意识与爱国情感。
    3、正视信仰危机。信仰危机的出现是多元文化冲突的结果。我们必须正视思想领域中的信仰危机,才能通过对信仰问题的理性判断找到解决信仰危机的良方。为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强化主流思想文化的宣传,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只有从理论阐述和实践论证两方面人手,才能解决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思想信念上的困惑与彷惶、盲目与浮躁,注重社会理想教育与个性理想教育的有机统一。
    (《环球视野》摘自2008年第5期《马克思主义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