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海: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意义与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05:11

李翔海: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意义与问题

2010-11-10 11:10 李翔海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写给编辑
    摘要: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从一个侧面表征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开展从注重/破0到注重/立0之转变的整体自觉,其兴起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其积极意义主要有:第一,它有助于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更好地以我为主地吸收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第二,它有利于营造一个更为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文化,更好地批判继承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社会性文化氛围;第三,它体现了必须集中全人类多民族的智慧资源以解决/地球村0所面对的共同问题的时代要求;第四,过强的意识形态企图。其不足之处表现在:第一,偏狭的文化心态;第二,独断论和一元主义文化观;第三,理论建构尚需进一步加强。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当代中国的兴起,是一件颇为引人注目的事情。对此,不少论者已对其内涵与基本理论特质等做出了论述。本文拟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上对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意义与问题予以概要讨论。?

  一

  首先可以指出的是,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这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理由。

  其一,这符合中国文化现代开展的内在逻辑。

 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悠长发展历程的人类文化主流传统之一,中国文化既不可能彻底地走向/全盘西化0,也不会仅仅停留在/外在冲击0的阶段,而是终究要体现出自身的民族特色,以成立一个既体现时代精神而又寓涵了自身独异特质的现代中国文化系统。因此,中国文化的现代开展在经过了/外在冲击0阶段后不仅要迈入/内在转化0阶段,而且会走向/综合创造0阶段?。

    而在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中,恰恰是文化保守主义在体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色这一理论关节点上着力最多。由此,中国文化的现代开展就必定要给文化保守主义思潮预留地盘。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正是在当代人类文化多元开展的中心主题发生了由/非西方文化如何彻底照搬西方现代文化0向/如何集中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智慧精神以解决地球村所面临的困境乃至危机0之转换的历史时刻,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经过了前两阶段而开始走向/综合创造0阶段的过程中出现的。因此,其兴起可以说不仅具有内在的必然性,而且恰逢其时,从一个侧面表征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开展从注重/破0到注重/立0之转变的全民性的整体自觉。

  其二,进而言之,从文化发展演进的自身逻辑来看,突显文化民族性的文化保守主义理应得到某种程度的现实表现。

民族性与时代性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属性。在中国现代三大思潮中,正是文化保守主义充分突显了文化民族性的根本意义。因此,尽管由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开展中,西化思潮曾产生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但不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总是要顽强地体现自身的存在,而且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开展实现从注重/破0到注重/立0之转变的过程中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注定要更为行时。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的现代开展出现了/话语转换0,达成了当代中国文化讨论中从西化声浪高涨到保守主义兴盛的转变。归根结底,正是作为文化之基本属性的民族性内在地决定了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必然要加入中国文化现代复兴的时代大合唱。

  立足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赞成把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归结为复古思潮。由于文化保守主义基本的立足点就是民族性,而特定的民族性总是与特定历史传统相联系、经过长期积淀才形成的,因而文化保守主义的确包含了浓厚的历史意识于其中。但并不能就此将之归结为/复古0。人具有继承文化遗产的能力甚或天性,这是人之所以为/高级动物0的一个重要特质。正如哲学解释学所揭明的,人类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事实上不可能彻底离开传统,而必须以传统为基础。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曾长期陷入二分对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在传统与现代非此即彼的二分选择中自觉不自觉地轻忽了传统的价值与意义。而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充分突显了与民族性相联系的传统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也正是以一种偏至的方式表征了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更为注重传统、更为辩证地看待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理性自觉。因此,尽管其中的确存在着某些复古主义情调,但将整个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完全归结为复古则是不符合实际的、简单化的。

  二

  概括而言,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积极意义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它有助于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更好地以我为主地吸收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对中国文化这样一个既具有独异民族特质又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文化系统,不能挺立民族主体性而是希图以彻底抛弃民族传统为前提来走向/现代化0,其结果只能事与愿违。只有中有所主,才能学有所成。如果只知亦步亦趋地模仿他人,最终只能陷入/邯郸学步,失其故步0的尴尬境地。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正是在中国文化当代建设由重/破0到重/立0的转折时期,力图以一种极端的形式强化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这对促成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全民性自觉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只有挺立了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吸收以西方现代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以服务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
  
    第二,它有利于营造更为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文化,更好地批判继承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社会文化氛围。长期以来,人们看待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偏失,就是以西方现代文化为标准来论衡中国文化,从而往往把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民族特质均看成缺失。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立足点则恰恰是文化的民族性,因而专注于对中国文化的独异民族特质做出肯定与阐扬。尽管这种肯定和阐扬不乏偏颇之处,但在中国现当代文化的整体背景中,它却适足以以偏颇的方式为西化派纠偏。文化保守主义的兴盛及其对西化派的批判,对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中既注意以现代性去批判民族性以剔除其糟粕,又注意以民族性去批判现代性以最终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文化,应当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具体而言,其相关主张有两点尤为值得注意。其一,从特定的视角提出了足以进一步引人深

  思的问题。蒋庆、康晓光等对民主的批评就是一个例证。?作为人类现代文化的旗帜之一,民主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即使是现代新儒家等前辈文化保守主义者,虽对民主的流弊提出过批评,但对民主本身则一直是心悦诚服并真心期待在中国文化中予以接纳。蒋庆、康晓光则对民主提出了尖锐批评,不仅将民主看作儒家仁政王道的对立面,认为继续追求民主只能把中国引入动荡乃至覆亡的迷途,而且还对新儒家将民主视为中国政治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尖锐批评,认为这事实上是走向了政治层面的西化,其结果只能是加剧文化虚无主义。撇开他们批评民主本身在理论上的是非曲直,在一个民主被视为圣物的时代,这种批评所体现出来的敢于特立独行、坚持独立思考的勇气与胸襟是值得肯定的,可以说是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相与激荡的时代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所不可或缺的。

  其次,对如何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制度形态的问题做出了某些具有新意的尝试。作为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主流,现代新儒家一直没有停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的探索。这一点虽在梁漱溟那里就已有了清楚的自觉,但却一直到第三代现代新儒家那里还不得不承认:/当代新儒家的哲学,最有成就的无疑是在形上境界的重新解释与体证,在政治、经济、社会哲学的范围内,却只有一些极粗疏的纲领,根本不足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体系之外另树一帜0?。正是在这方面,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做出了新的尝试。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显明的当推康晓光。立足于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道路的观察与思考,康晓光尝试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外的第三条道路)))合作主义国家?。应当说,构成康晓光相关主张的几个主要范畴如权威主义、合作主义与行政吸纳政治等,人们并不陌生。颇有意味的是,康晓光正是运用权力、资本、知识、劳动/四元分析法0,通过从总体的高度将这些元素勾连为一个整体而建构出了一个名之为/合作主义国家0的制度形态。尽管康晓光的有关主张还仅仅只是一种理论假说,但最起码的,这种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开拓的理论勇气无疑是值得称赏的。

 探索自身的现代化道路构成了现代中国的时代使命,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性设计堪称其中的重点与难点。虽然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提出的一些制度性设想依然是不成熟的,但其中毕竟包含了超越前辈的意向与内涵。不仅如此,上述努力一定意义上堪称触摸到了当代中国的时代脉搏。随着中华民族现代复兴事业的不断推进,中国文化在完成了从/破0到/立0的转变后,如何加强从理念、制度以至器物等全幅层面的建设就愈益成为必须积极面对的时代任务。要完成这一前无古人的伟业,不可能只是一味地因袭他人,只有以壁立千仞的开拓创新精神,在积极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创造0,才能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0开显出中国文化的新天地。

    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所进行的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制度形态的尝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即使是其理论思维教训,也足以为今后的相关探索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三,顺此而进,就中国文化可能的世界性意义而言,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理论努力,可以看作是在人类面临着重大转折的历史关头,体现了必须集中多民族的智慧资源以解决地球村所面对的共同问题的时代要求。在今天,西方文化已难以独立承担为人类未来指引光明前途的历史任务。由此,当代人类文化建设应当完成由关注/非西方文化如何彻底照搬西方文化0向/如何集中多民族文化的智慧以解决地球村所面临的共同困限0的转变。而欲达此目标,就必须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正是在这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保守主义立场的重要意义就突显出来了:如果说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构成了西化派的必然结果,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显发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独异特质与智慧精神则堪称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立足点。

  我们正可以从这一视角进一步关照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可能的积极意义。由于西化派破有余而立不足,它不可能完成中国文化现代重建的整个历史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保守主义的兴盛,代表了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自由主义西化派的反动。两者在当代中国的此消彼长,堪称是以曲折的形式表现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由重/破0到重/立0的整体性的历史转进。这一历史性转进的理想目标就中国文化自身而言,是要成就既体现了时代精神而又寓涵了自身独异特质的中国现代文化形态;而对世界范围内民族文化的多元开展而言,则可以说是为成就一个超越了西方式现代性的,既体现时代精神又具有充分的中国民族风格与做派的更为合理的现代性做出中国文化自身的贡献。

  由此,我们也能够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发现美国思想家艾恺考察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保守主义时的一个理论疏失。通过把不同民族文化对西方主导下的现代化浪潮的保守性回应加以对比,艾恺虽然颇为精彩地突显了全球性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所具有的自我中心主义、相对闭锁的文化心态等缺失,但却忽略了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立场可能的积极意义:如果仅仅遵循西化派的文化逻辑,人类文化的未来归根结底就只能是千人一面的;而面对民族文化多元并存、融合会通的发展走势,非西方文化要想通过与西方文化的互动,在完成自身现代转化的同时,亦将自身的智慧资源贡献给当代人类,挺立民族文化精神之主体性、充分突显自身的独异特质与智慧精神就是不可或缺的理论前提。这一点正是为西化派所轻忽而为文化保守主义所突显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约翰#凯克斯教授不尽相同的视角来对/为保守主义辩护0这一话题予以新的言说。在凯克斯看来,保守主义/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它持有四种基本信念:怀疑主义、多元主义、传统主义、悲观主义0?。这些信念均介于两个极端的信念之间:在/理性主义还是信仰主义0两极间,保守主义采取怀疑主义立场;在/绝对主义还是相对主义0两极间,保守主义采取多元主义立场;在/个人还是社会0两极间,保守主义采取传统主义立场;在/完美的还是堕落的0两极间,保守主义采取悲观主义立场?。这些基本信念最重要的意义是使得保守主义可以避免走向极端,从而使保守主义比其他立场更优越:/保守主义政治道德的三个层次的结构优点之一是能够容纳敌对的道德和政治观的合理信念而又不用使自己信奉阻碍它们的不合理信念。,,保守主义者之所以能够以这种方式处理问题,是因为保守主义的基本信念)))怀疑主义、多元主义、传统主义和悲观主义居于仍然包含某些合理成分的两个不合理极端之间的中间立场。
 ,,由于认识到特殊的信念在一个层次上的重要性,保守主义者公正地对待了极端立场中的合理成分,而通过把那些信念限制在一个特定的层次上,保守主义者避免了有害于极端立场的不合理夸大。,,这确实是一个优点,而保守主义具有这个优点。0“的确,一个社会只有在普遍、社会与个人三个层次都系统地具备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既中有所主而又兼容多元、既植根于传统而又保持与现实充分互动、既保持立足于经验基础之上促使事物走向

  尽可能合理的努力而又拒斥乌托邦或非理性主义、既保持使人类的状况变得更好的承诺而又拒斥简单的乐观主义或宿命论的/中间立场0,才有可能真正拥有长久的、完整的/良善生活0。而如果保守主义不仅具备这些条件而且还可以限制有可能破坏这些条件的因素,那人类社会至少是离不开保守主义的。应当说,凯克斯在这里是对保守主义/原生态0做出了颇为有力的辩护。我们认为,对非西方文化而言,/为保守主义辩护0还可以加上一个方面。这就是:对全球化浪潮中的现代化进程而言,为了集中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多元智慧以共同解决地球村目前面临的问题,文化保守主义所着力阐扬的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充分突显自身特质与智慧精神的理论立场是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堪称构成了一个/文化生态系统0。就像生物的生态系统只有维持一个多种多样的存在链条才能持续生存并不断繁衍发展一样,人类的文化生态系统也只有在具有多元的资源链条的前提下才能不断丰富与发展。而一旦文化形态出现了高度的趋同,其资源链条就会逐渐趋于单调,人类的文化生态系统也就只能像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随着物种的减少而愈来愈感受到趋于凋零乃至毁灭的危险。而西方文化中心论却正是内在地预设了非西方文化向西方文化的趋同,因而/现代化即西方化0的道路事实上所导致的只能是各民族文化间的同质化。而如果世界范围内真的只有西方文化一种文化形态,那就像生物世界只剩下一个生物链条一样,就是一种高度频危的存在形态了。因此,

  /现代化即西方化0的道路归根结底是不可取的。只有在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充分突显自身民族文化特质与智慧精神的基础上,走民族文化多元并存的道路,人类文化才有可能走上/可久可大0之道。这就体现出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价值意义。

  三

 但是,作为一个存在时间还并不长的思想流派,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还很难说是真正成熟的。举其大端而言,其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偏狭的文化心态。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无疑是必要的,但它又必须与开放的文化心态相辅相成才真正具有建设性。偏狭的文化心态在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待西方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有着清楚的表现。对西方文化,某些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可以说体现出了颇为闭锁的心态。对源起于西方的民主的拒斥就体现了这一点。不仅如此,就其深层的价值取向而言,蒋庆在一定意义上实际上是设定了/中西殊绝0的基本立场,而力图回归到中国文化传统遭遇西方现代文化以前来探讨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势问题?。这样的文化心态虽然对中国文化民族精神之主体性的认肯堪称比前辈文化保守主义者更为坚卓,但同时也更为偏狭。与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间,他们严辨/夷夏0,既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也不承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已融入中国文化中。在某些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者那里,批评、否弃马克思主义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似乎马克思主义退出历史舞台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这样的看法肯定是肤浅的皮相之见。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早亦最为深刻地对资本主义施以批判的思想系统。正因为此,即使是主张抛弃西方现代性、对当代资本主义施以了否定批判的后现代主义者,也依然将马克思主义奉为思想先驱。也正因为此,在进入21世纪之际,当欧洲国家的主流媒体评选/千年伟人0时,马克思依然得以名列前茅。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先进的社会思潮所具有的深刻的合理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中体现出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前提。由此,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已融入中国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其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一样,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排拒,也是其偏狭文化心态的表现。
  
    第二,与此相关联,一些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陷入了独断论和一元主义文化观。上文已经指明,由于成熟的保守主义者持守多元主义的基本信念,因而能够站在诸多极端间的/中间立场0挺立自我并包容差异。但在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那里却很难看到这种气象。他们大多以冷峻、孤傲的面目示人,不仅在一些场合表现得自说自话、目空一切,而且即使在形诸笔端的文字中也经常流露出一种乾纲独断、毋庸置疑的霸气甚至戾气,似乎自己所宣示的一切都是字字珠玑的不刊之论,而其他的反对意见则只配彻底地抛入历史的垃圾堆,仿佛自己才是掌握了历史机运的/教主0,芸芸众生则只配俯首帖耳地遵从训示,任何质疑都仅仅只是无知或缺乏虔敬的表现。这背后含藏着的,是一种真理在握的独断论与唯我独尊的一元文化观。无论如何,这不是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健康的存在形态。

  首先,这不是恰当的言说方式与行事风格。现代新儒家等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之所以会以一种冷峻、孤傲的特立独行来面世,既是为了在极端困难的历史条件下抗拒/全盘西化0的狂潮怒涛,也是在中国文化传统面临断灭之虞的历史时刻坚心要为中国文化/仍然活着0做见证。这种言说方式与行事风格堪称是/以偏颇反对偏颇0。而在今天,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存在境遇已相当不同。不仅/全盘西化0浪潮的压迫已烟消云散,而且中国文化面向未来的生命与活力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挺立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主体性、充分突显中国文化的自身特质与智慧精神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共识。在这样的思想文化背景下,自视为中国文化之代表的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如果继续以冷峻、孤傲的/特立独行0示人,恐怕不仅会被视为怪诞、矫情,而且还势必会有失于中国文化本有的宽和、平实与大气,对进一步营造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思想氛围难免产生不利的社会影响。
  其次,其背后所体现出来的独断论与一元文化心态更是有害的。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作为直接的理论对立面,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西化派间之所以缺乏足够的思想互动,一个重要的原因

  正在于独断论与一元文化观的阻隔。面向21世纪,继续抱持独断论与一元文化心态更是有害的。一方面,建设既体现时代要求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时代的中国文化不仅是文化保守主义的目标,而且是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甚至某些自由主义者在内的共同愿望。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独断论与一元文化心态是与当代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的存在境遇不相应的。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挺立民族文化精神之主体性、实现中国文化传统之内在转化的基础上,通过既总结提升中华民族现代复兴的实践成就,又合理吸纳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人类文化的优秀资源来确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中国新文化,堪称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历史伟业。这一伟业只有汇聚多种思想流派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为此,就需要各种思想流派彻底摒弃自我中心的独断论与一元文化观,持续而深入地展开彼此间的对话与交流。由于历史的因缘际会,现代以来的中国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西方现代文化与中国文化传统的/三星会聚0之地。这无疑为中国文化的当代重建储备了前所未有的丰厚资源。这是今天中国文化建设得天独厚的所在。但这些资源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对话与互动中才能被激活,从而得以真正融入中国文化当代重建的历史进程。如果彼此阻隔,老死不相往来,甚至互相敌视,欲置对方于死地,那就只能是自缚手脚甚至陷当代中国于文化的/乱战之地0。其结果就只能是破坏性的。这无疑应当是包括文化保守主义在内的各种思想流派都应该努力避免的。因此,能否摒弃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的独断论与一元文化观,是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能否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进程中更好地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第三,理论建构尚需进一步加强。尽管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理论建构的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无论是就其理论建构本身,还是就其社会影响而言,其表现均并不尽如人意。在理论建构方面,真正能够有系统、有深度,足以在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西化派鼎足而立的意义上代表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理论水平的理论体系尚属罕见。就社会影响而言,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学说不仅因为被视为迂阔而被轻忽,而且由于与实际的脱节而并未对社会现实层面的文化保守主义现象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要想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切实发挥其作为三大思潮之一的积极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理论建构。这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

  其一,中国文化的底蕴应更加厚重。成熟形态的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理当体现出厚重的中国文化底蕴:在价值取向上,应当内在地涵蕴肯定中国文化传统之现代意义的整体指向;在理论内容上,应当较为充分地体现中国文化的智慧特质与精神韵味。以此衡诸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显然有进一步努力之余地。李泽厚对中国文化在总体上是立足于/西体中用0的立场。陈明怀着/内心深处0的/激进0,以反对本质主义与基础主义为前提在中国文化的当代建设中倡导/即用见体0,可以说在保守的外表下包含着走向西化与虚无的可能。康晓光与盛洪的相关思想与中国文化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文化意识与生命情调上。正如其所自认的,迄今为止,恐怕很难说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把握是系统而深入的。蒋庆不仅在中国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学养,而且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有着一种深沉的挚爱,因而他的确有资格在某些方面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但他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或许与其对儒教的坚执信奉相关联,他有时以直接宣说自我信仰的方式取代了理性的分析,从而难免武断而缺乏充分的理论说服力。与此同时,蒋庆希图通过/做减法0而将中国社会与文化/退0回到中西文化近代接触前的场景下来讨论中国文化的未来,其中不仅包含了一种非历史主义的倾向,而且也有失中国文化/与时偕行0的风范与精蕴。这些同样也会对其理论建构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在系统而深入地把握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使自身的中国文化底蕴更加厚重,以更为充分地体现中国文化的智慧特质与精神韵味,是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应当认真加以考量的一个问题。

  其二,理论建构尚需进一步系统。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而言,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要真正在理论上达到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西化派鼎足而三的高度,理当向世人完整地展示一套具有自身特质的,涵括了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方面面内容的基本理论主张。就个人而言,立足于文化保守主义基本立场的思想者要想在中国思想史上获得足以代表/21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0的历史性定位,也必须用更为系统的、更具体系化的理论创获来说话。在这两方面,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显然均还有较大的努力余地。

  其三,理论建构必须更加合理、深刻与彻底。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社会影响之所以并不如人意,与其理论建构本身存在的不足有着直接关系。有的主张内部自身就存在着矛盾,体现为多种思绪的混杂;有的学说形态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与某些理论的结合也主要体现为立足于实用需要的仓促拼合;有的主张只是一种飘荡的/文化情调0,缺乏透辟的学理支撑;有的学说和主张虽然彻底,但却又难免偏执和武断。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当在加强理论建构的合理性、深刻性与彻底性上下功夫,努力做到既合理而又深刻、彻底。这样才能建构起更有思想力度的理论体系,亦才有可能在当代中国产生更实际的社会影响。
  第四,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意识形态企图。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基本特点在于:它明确地以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立面自居,不仅在理论上对主流意识形态予以否定,而且力图在实践上弱化主流意识形态,并期望以自身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取而代之。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所表现出的过于强烈的意识形态企图不能不给其带来双重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就文化保守主义的本性而言,与其突显自身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企图不如更为专注于文化理念层面的开拓。文化保守主义独擅专场之所在是文化而非政治。如果避其所长而扬其所短,必将限制其对文化建设所可能有的理论贡献。现代新儒家的际遇就是例证。现代新儒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显然有其意识形态性。特别是港台新儒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曾表现出了十分直接而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但在中国现代思潮中,比较而言,远离现实政治而专注于文化理念层面的学理探究才是新儒家的主要特色。正因为此,现代新儒家的那些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相联系的意识形态色彩在今天已成为过眼烟云,而他们在文化理论层面的建构却依然具有更为久远的价值与意义。可以设想,如果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的仅仅是一种哪怕再强烈的意识形态企图,在今天也已早被历史的潮流所淹没。因此,为了扬长避短,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理当更为专注于文化理念层面的开拓。

    另一方面,过强的意识形态化企图也将冲淡文化保守主义的学理意义并限制它在中国文化当代建设中所可能有的积极作用。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复苏与兴盛,饱经沧桑的中国文化必然亦将在经历了/大开0之后走向/大合0,通过/综合创造0以实现其现代复兴。在这一过程中,事实上已内在地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之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文化均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只有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胸怀和眼界,在三大思想资源间建立起一种互相对话、和谐共生的良性互动关系,才能更好地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国文化进一步生长繁荣的良好氛围。而如果三者之间陷入一种简单地相互排斥的对立、斗争状态,那就只能是给中国文化的现代开展平添阻隔与障碍。儒学的确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但在今天,它却不具备成为当代中国之主流的现实可能性,这是任何具备起码现实感的人都不难看出的。如果儒学摆出一副拒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文化于千里之外的架势,那除了人为制造儒学与其他两种文化资源间的对立外,其实际的结果恐怕只能是使儒学自外于当代中国文化。这就势必不仅给中国文化的当代建设而且给儒学的未来发展亦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文化保守主义要更好地发挥在中国文化当代建设中所可能有的积极作用,应当弱化意识形态色彩。

  因此,我们认为,当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是一种尚待成熟的思想形态。正如艾凯已指出的,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文化思潮,将以其对现代化的批评而伴随现代化的整个过程。在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不仅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西化派一起构成了现代思想史上鼎足而立的三大思潮,而且这种在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下三足鼎立的思想格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将继续存在下去?。

  中国当代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应当有责任在回顾反省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发展大势特别是文化保守主义之得失忧缺的基础上,以更为成熟的理论形态,为建设既能充分体现中国作派与中华民族风格而又充分具有现代性的新型中国文化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5中庸6有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0面向未来建设中国新文化,是需要国人共同完成的历史性伟业,更为成熟的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必然有与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