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的几个新企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01:31

科技传媒--头条网 

  今天,让我们来到广州开发区——这片云集了3700家科技型企业、培育出20家上市公司、正在孵化1000多家企业、每平方公里产出达60多亿元的热土,走进一个个“代表广东未来”的海归企业,听他们讲述回国创业的故事,一起见证人才改变广东。

  新概念,领风气之先

  在许嘉森的名片上,比广州益善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和博士头衔更引人注目的,是被重点标明的“个体化医疗系统方案”。而对这个从耶鲁大学回来的海归而言,在派出名片的同时,往往也要附赠对这个“专有名词”的解释。

  “个体化医疗(personalized medicine),指医师可以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遗传背景,因人而异地开展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 许嘉森对记者说。

  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5000多万名住院治疗的病人中,至少有250万人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欧美发达国家也存在类似现象。美国每年因错误用药致死的案例达数万宗,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达120亿美元。

  “很多时候,我们的医生只是简单根据表面病情作出判断,采用同病同治方式,存在很大的风险。要想改变传统的‘通用式治疗’,就需要根据病人特质进行个体化医疗。”许嘉森说。

  但要想采用个体化医疗,首先需要解答的问题就是“个体存在怎样的差异”。“个体化医疗系统方案”作为一个新概念,想要获得大众的接受并不容易。

  “在我们推广业务的时候,往往要先推广这个概念。”虽然国内个体化医疗尚处在襁褓之中,但许嘉森却并不心急。“美国一家经营此业务的公司去年四季度业绩增幅超过了130%,已经证明了个体化医疗的潜力。”

  而在国内,许嘉森和他的益善生物更愿意扮演开拓者和培育者的角色。“在一个新型产业形成龙头企业之前,大家都很小,一旦过多的资金涌入,大家就会为赢得市场而拼命降价,虽然短期内对消费者利好,长期来说是不利的。因为企业长期没有良好的盈利,后续研发乏力,就会扼杀这个产业。风电、太阳能就有些被过分关注了。”

  但在许嘉森的计划中,个体化医疗产业的未来将“由益善生物的发展来决定”。“要等两年左右的时间,当我们的业务占领全国一半以上‘三甲医院’的时候,哪怕是国外同行打入国内市场,也不怕了。”到那时,益善生物的角色就将成为行业引领者。

  新技术,站在国际高端

  在和广州市锐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必良博士的交流中,他反复提到RNAi、siRNA、核苷酸、沉默基因等定义复杂的专业术语,让非生物科班出身的记者理解起来费了不小的力气。

  但他的一个比喻,让人们对他正在研发推广的技术,有了深刻的印象——“蓝月亮”。“能获得国际尖端的科学技术十分难得,能够创造数十亿美元产值的成就更是少见。所以结合了两者的科学成就最为珍贵,在学界被称为‘蓝月亮’。”张必良说。

  而RNAi正是继基因重组技术和单克隆抗体药物以外的第三个生物医药“蓝月亮”。美国《科学》杂志连续3年将其评为年度10大突破技术之一。基于RNAi技术的药物可用于治疗癌症、丙肝和艾滋病,有望带来数十亿美元的销售额,“钱景”大好。

  但对原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现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张必良来说,创办锐博生物是为了实现一个创业的理想。在美国留学、工作了16年,做了多年学术研究的他,最大的动力是,“做点实际的事,让中国科学家也尽早享用到这种技术带来的益处”。

  于是,2004年,经过广东省侨联牵线搭桥,他扎根风景美丽、环境幽雅的广州科学城国际企业孵化器内,成立了RNAI的专业公司。生物医药企业成立后的3~5年是决定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据统计,80%的生物医药企业都熬不过这个孵化期,在摇篮中死去。

  而锐博生物不仅“活”下来了,而且“活”得不错。在张必良看来,人才和创新是锐博生物的核心力量。20多名员工里,研发人员占了一半。张必良回忆,锐博生物刚成立时仅有5名研发人员,他要手把手地培训新人。幸好这些年轻人很争气,也很勤奋,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

  2008年,锐博生物聘请2006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克雷格·梅洛(Craig Mello)为公司的科学顾问,每年都来与张必良的研发团队共同指导实验和研究课题。如此高规格的人才配置,在创业型高科技企业中,可谓凤毛麟角。

  在张必良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传统制药我们已经落后发达国家一二十年,在生物制药领域,我们不能让差距再现。”

  新产业,造福千万公众

  “这是我们独立的空调和供水系统。”“这是我们高标准的消毒系统。”“这是我们特制的传输系统。”……在广州科学城创新大厦四楼,广州迪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竣工的GMP生产试验车间里,董事长石磊教授兴奋地向记者介绍道。

  “我们这个车间已经得到国家药监局专家的肯定,一旦拿到生产许可证和国家药监局的注册号,我们的产业化就迈出关键一步。”石磊对记者说。对他而言,这意味着自己三年来的努力,终于看到了收获的曙光。

  2008年6月,在日本留学工作8年的石磊在广州科学城创立了广州迪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研制、生产和销售各类临床诊断试剂和食品安全检测试剂的高科技企业。和大多数海归一样,石磊创业的技术资本,也来自自己在日本的研究,即环介导等温基因扩增技术(LAMP)。

  虽然这项技术是日本公司发明的,但在市场化产业化方面,却让石磊走在了前面。“和传统的生化检测、免疫检测不同,作为基因检测最新成果的LAMP技术,不但解决了检验操作复杂的问题,并且在准确性、特异性以及检测速度方面大大提高,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石磊说。

  以结核分枝杆菌为例,传统的细菌培养方式不但成本高(300元/人),而且检测时间常常超过一个月。而LAMP技术既不需要特殊设备,成本也只有45元/人,检测时间却只需2个小时。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全国两会期间曾称,中国共有450万活动性结核病人,带菌者高达5.5亿人。“这就意味着仅结核检测一项,每年的整体市场份额在20亿到30亿元之间。我国基层社区和农村地区有巨大的需求。”石磊说。

  而除结核检测外,LAMP技术还可广泛应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遗传病诊断、传染病监测、转基因食品鉴定等。正是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石磊和迪澳生物在产业化的道路上才越走越坚定。“目前我们已经拥有LAMP技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已申请了9项国家发明专利。”石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