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爱因斯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0:50:20

你所不知道的爱因斯坦

                                  黄广明

        “婚姻是给天长地久这类东西一个偶然机会的没有结果的尝试,”爱因斯坦有一次曾经这样说,“是披着文明外衣的奴隶制度。”到了比较成熟的年纪他仍然说:“婚姻肯定是一头缺乏想像力的猪猡发明出来的。”

人们只要一提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个名字,就会想到“天才”、“高尚”这些字眼—他提出了相对论,荣获了诺贝尔奖,并且终生为世界和平而奋斗。但是,1993年在英国出版了一部名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私人生活》的书,按照其描述,这位儒雅的物理学家,竟然是一位通奸者,极端利己主义者和厌女症患者,他甚至还殴打过他的第一任妻子,同时也是一位极不负责任的父亲……

近年来对爱因斯坦私人生活的负面报道大大损害了他的光辉形象,他从圣人变成了恶魔。1993103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甚至将爱因斯坦戴上了万圣节面具。

严肃学者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私人生活》这本书的评价并不高,总体上,这本书以一种猎奇的心态,孤立地撷取爱因斯坦私生活中不那么美好的一面,却没有从精神与心灵结构深处来理解爱因斯坦,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偏偏是他发现了相对论,也无法理解他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

所幸,近年来在德国出版的另一本书《爱因斯坦传 你所不知道的爱因斯坦》做到了。这可以说是笔者所见到的爱因斯坦传记中最详实与深刻的一本。作者于尔根·奈佛借助大量新披露的文件和令人惊讶的档案材料,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爱因斯坦的科学,同时也描述了作为普通人的爱因斯坦,以及这位为人权与和平而斗争的战士在同女人和他自己的孩子打交道时内心的矛盾。

作为德国知名的新闻人,于尔根·奈佛在书中并没有为尊者讳。在爱因斯坦的两次婚姻中,都伴随着大量的不忠。事实上,他与米列娃第一次婚姻的破裂就是因为第三者—后来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爱尔莎的介入。而当他娶得爱尔莎之后,研究爱因斯坦的专家罗伯特·舒尔曼说,“自1920年起,爱因斯坦是否还和她睡觉甚至都是一个问题”。相反,自从1919年他的生活发生重大转折之后,他在一些婚外桃色事件中毫无节制地放纵情欲却是毫无疑问的。

现在已知的他在与爱尔莎婚姻期间的第一桩风流韵事,是与威廉皇家研究所的一名年轻秘书,大约发生在1924年。别的女人接踵而来。一些女人由专门的司机开着豪华高级轿车来接他出去过一个晚上。有的时候他几天后才回来。爱因斯坦的情人照例给爱尔莎带去一盒糖果,然后爱尔莎就被打发走了。所有这一切使爱尔莎和她的女儿们感到极度失望,但却给这台机器添加了燃料。更匪夷所思的是,他曾要求同他的继女发生性关系。

作者指出,在涉及同女人们的关系时,人们有时候会采用某种特殊的道德尺度来衡量爱因斯坦的品格,而这种尺度从来不曾用在文学、音乐、艺术或者政治领域中可以与之相比的人物身上。无论是肯尼迪还是毕加索,无论是莫扎特还是布莱希特,同样的不道德与其说对他们的名誉造成了损害,还不如说有助于他们声望的提高。然而,一个不带性征的、天真无邪的世界智者形象似乎比一个淫荡猥亵的色鬼更加适合于爱因斯坦。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甘地或者现代精神的摩西,他理应把先知的圣洁与和平主义者的纯真结合在一起。他自己却用一种充满幽默感的实用主义来应付诸如此类的道德律令:“对于纯洁者一切皆为纯洁,对于污秽者一切皆为污秽。”

有研究者在比较爱因斯坦和毕加索这两个分别在科学领域与艺术领域的天才时说,两人都是具有巨大自我和不可抵挡的魄力和魅力的人,但又都宁愿选择情感上的孤立。他们的创造欲是他们生活中的引导力,“一切别的事情都无关紧要;创造就是一切。”

两人又都从不费力去隐瞒其利用别人达到自己目的的习惯,也不隐瞒其最终喜好情感上的孤立。爱因斯坦和毕加索也都不是好父亲。在爱因斯坦的第一次婚姻于1914年破裂之后,他最要好的朋友米歇尔·贝索一次又一次地要求他关心他生病的儿子爱德华,但却没有结果。不过,二人都毫不犹豫地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角色,倡导世界和平、昌盛和理解。他们的人道主义更好地表现在理论上。

“婚姻是给天长地久这类东西一个偶然机会的没有结果的尝试,”爱因斯坦有一次曾经这样说,“是披着文明外衣的奴隶制度。”到了比较成熟的年纪他仍然说:“婚姻肯定是一头缺乏想像力的猪猡发明出来的。”在辞世前不久,他坦率地说,婚姻是“一种冒险,在这种冒险中我曾经两次相当可耻地失败”。

爱因斯坦的家庭结合力不强的原因是很明显的。创造性地建立持久深厚的人际关系需要费力气,而爱因斯坦简直就不愿费那种力气。他全部创造性的努力完全并且永远集中在科学上,这或许会以他自己为代价,而且也肯定会以和他亲密的那些人们为代价。

他后来的助手莱奥波特·因菲尔德曾说:“如果涉及到逻辑和思考,爱因斯坦对每一个人都能理解得非常透彻。但一牵涉到感情,要想让他理解可就困难多了。对他来说,那些不属于他自身生活的动机和感情是十分难以想象的。”

爱因斯坦对人类品质及其弱点的敏锐感觉也扩展到了对他自己心魔的理解。正如他有一次说过的那样,“在艰难的生活道路上,大自然赋予了人沉重的感情包袱。一个不容易从感情重负下摆脱出来的人,等于解开了自己的衣服”,“我必须到星星中去寻找地球所不能给予我的东西……”

在他的晚年,爱因斯坦在感情方面不再拥有激情,个人情感日趋淡化。他宣称,这种与感情的分离正是对他的最爱—科学无私奉献的先决条件,他还曾说他最理想的职业是做一个灯塔的看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