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平衡观与中西医结合未来2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12:21

医学平衡观与中西医结合未来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医学平衡理论

不同医学始终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如何互相取长补短、结合创新便成了又一重要途径。若对未来从一个新高度加以审视,就会看到运用哲学的医学的平衡观来沟通中西医,将最终会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哲学与医学平衡观

平衡观认为世界一切事物的形成与存在都是各种与之相联系的因索所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矛盾的统一体。其保持的特征特性是各种因素作用下具有的一种相对动态平衡。如果这种平衡被破坏,原有事物的特征特性就将改变——大至字宙,小至细胞分子均是如此。这是一切事物变化的基本规律.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生命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医学平衡观认为,机体在生理活动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可以完整地体现生命特征的全过程,乃是机体生理活动保持整体动态平衡的结果。当各类因素引起局部或整体的生理不平衡、不完整、无规律的时候,便表现出异常状态。生理平衡彻底破坏,机体便会死亡。中医与西医两种体系都服从了这种医学平衡观[1]。

中医平衡思想

中医平衡理论伴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而形成,《黄帝内经》就已经将当时的哲学理论成果——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老子道德学说等平衡思想.引入到中医学的各个领域。

2.1  人与自然界的平衡:“天食人以血气,地食人以五味”、“人与天地相应”等观点,意在说明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与天地相互地统一,应认识其规律并求得与自然保持平衡。

2.2    人与社会的平衡:社会的环境条件与因素对健康显而易见。社会因素也常通过心理因素起作用,实际上涉及心理平衡失调与疾病产生的关系。五脏六腑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生理结构层次的核心,情志变化与之相联系,就有心“在志为喜,喜伤心”、肝“在志为怒.怒伤肝”等表现。“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此处之“摇”即指失平衡。

2.3    机体阴阳的平衡:从唯物辩证的观点出发,机体可视作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相对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按古代哲学的分类称作“阴”与“阳”。凡是物质性的、阴暗寒凉的、在内向下的、相对静止的概念划入阴的范畴;凡是功能性的、向阳炎热的、外表向上的、相对运动的概念划入阳的范畴。虚为阴则实为阳,寒为阴则热为阳。事物性质复杂,阴阳之中则又分为阴阳,阴阳概念贯穿于中医整个理论之中。统一体中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统一体中的对方存在作为了自己存在的条件,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最根本的原理,这是一种动态平衡。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冶疗原则,自然也都被平衡观所指导。

西医的平衡观

西医学体系的完整与严谨借助了现代的科学手段,无论深入到何种程度,客观上始终为医学平衡观所指导。

3.1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西医同样认识到人的生存与自然界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的重要性。人体不断从外界吸取氧气、摄取营养物质,同时也将二氧化碳、体内的代谢产物不断地排除体外。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需要人类与自然界保持一种平衡关系。

3.2    人类致病的心理因素:社会的不利因素如战争、饥荒、人际关系紧张、精神负担过重、某些不良行为等都可直接影响人类的心理健康。除产生一些神经官能症等非器质性的疾病外,也会引起组织器官的实质性病变,如心血管系统疾病、部分癌症等的发生都可与精神情绪因素有关。

3.3    机体生理的平衡及发病认识:西医认为机体是一个多系统、多器官及各类组织细胞所构成具有多功能作用的、多层次的复合体。机体是通过多层次进行自控调节从而达到了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所形成的这种整体大内稳系统实则是众多小稳态系统存在与作用的结果组成了大平衡,如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需要一定的供血供氧系统来维持,而血供灌溉是否充足必须依赖一定的血压基础,血压调节可通过主动脉弓、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将信号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而达到目的。同样,水、电解质和酸碱代谢都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有相对平衡才能保证内环境的稳定;如酸碱代谢平衡有赖于各组缓冲对的调节,水则可以通过渗透压感受器、压力感受器、容量感受器对血浆水分进行反射性调节。各系统都具备了这种平衡调节功能,如各内分泌腺的内分泌水平可通过负反馈自动调节相对恒定,内外环境急剧变化时机体会随之发生适应性的变化。

3.4    治疗手段及目的:最终目的为恢复各系统、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恢复机体的生理平衡,消除疾病症状,而采取的治疗手段是多方面的。如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代谢的失衡,调节血压、体温至正常范围,调整内分泌功能等。

医学平衡观沟通两大医学体系

如上所述,医学平衡观实际上贯通于中医与西医两大医学体系。这是因为:①医学研究的对象共同为生命机体,共同以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作为医学基础内容。②共同认为机体的生命活动必须存在于各系统及整体动态平衡中,存在于达到社会自然环境相平衡之中。③共同认为各种平衡因素被破坏是机体产生疾病的基本原理。④共同为完善生命、纠正机体生理的不平衡而努力。⑤治疗最后的实际结果共同体现在生命机体上。

中医所认识阴阳虚实的病变往往与西医认识到的系统功能方面的过亢过低相联系。譬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出现的身热、烦躁易激动、面红多汗、心悸、脉滑数等症状,中医属阳亢或阴虚阳亢范围;甲状腺功能减退者出现体温低畏寒、萎靡寡欲、嗜睡、面色不华、脉沉细微等症状,中医属阴盛或阳衰阴盛范围。治疗的最后目的在西医是使机体恢复功能的不过亢或不过低,在中医则希望达到阴与阳的不过亢或不过衰的生理平衡。这便是中医与西医医学平衡观认识的一致性。

从医学平衡观出发就能使中西医达成共识,使两大医学体系最终沟通并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中西医结合的未来途径离不开也必须要运用医学平衡观作为思想基础及理论指导,以使其具体实践遵循着正确的轨道进行。尽管由于人们所期望的中西医结合上存在着巨大的困难,目前甚至有学者认为用西医学方法对中医理论研究是徒劳的[2],但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正确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中医理论终将会被证实、接受、容纳、取代,中西医结合是世界医学发展的历史必然[3]。未来应在医学平衡观的指导下运用更先进的科技手段向着宏观与微观更加深人地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某些方面可趋向同化而不过分强调区别,整体相容而能互为引用。如检测手段已被普遍作为中医诊病与观察疗效的内容,而辨证内容也成为西医临床的一个方面,世界医学难题将被这种结合所攻克。因此,相信本世纪将是人类医学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希望医学平衡观能指导中西医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林竹三,林绿冬.中医平衡奥秘.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7一ll

[2]路玉滨.中医理论、科学方法、科学事实.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23(5):4~6

[3]陈晓非.中西医结合是世界医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7(3):129一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