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21:59
中国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16  

北京决策层在悄悄转向,关注起民众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中评社香港6月16日电/美国《世界日报》6月15日载文《中国的“米袋子”和“菜篮子”》,文章说,在国际上,中国经济的问题,焦点是金融问题,就是谈贸易问题,也与货币汇率挂钩。在中国国内,一提到宏观调控,也马上会提出金融和财税,官方的宏观调控政策,也被聚焦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今天的中国经济,还有另外一些颇具分量的东西,一个是“米袋子”,一个是“菜篮子”。

  在货币和财政政策是否退出等话题争了快半年,在为房地产的起落吵个不休后,北京决策层在悄悄转向,关注起“米袋子”和“菜篮子”,各地方当局在中央责令下,也开始在这个领域发力整治。

  所谓“米袋子”,就是指粮食问题,从粮食的种植,一直到收购、运销和市场价格的调控;而“菜篮子”,则不仅指蔬菜,还包括城镇供应的菜肉蛋禽鱼等农副产品。

  “米袋子”和“菜篮子”,反映着中国恒久的民生问题、经济问题乃至政治问题。但今天中共领导层悄悄开始重抓“米袋子”,重提“菜篮子”,有其特殊意义,那就是经济层面的防通胀,社会层面的求稳定。

  回溯起来,中共领导层正式提出“米袋子”和“菜篮子”问题,正式的文件,是199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直提到1998年。当年提出的,叫“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目的当然是治理通货膨胀,稳定农副产品供应。其后过了10年,到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米袋子”和“菜篮子”,是因再度物价急涨,当局担心失控和演成恶性通胀。但很快出现国际金融危机,通胀威胁陡降。

  最近当局再度着手抓“米袋子”和“菜篮子”,是因部分农副产品价格急升,出现供求失衡,物价指数不断创出新高。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份物价指数(CPI)为2.8%,创出18个月以来的新高。虽然当局对外定调“基本可控”,但内里则是全力以赴,防范失控。
  在统计意义上,今年与2002年和2006年两轮通胀兆头有些相似,今年的物价上涨,又从食品开始,一季度CPI上涨2.2个百分点中,74.5%的因素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所拉动。到4月食品价格上涨了5.9%,拉动CPI上涨了1.9%,在4月份2.8%的CPI同比涨幅中,占到了67%。

  对外说不担心、不着急,内心里着大急。当局已着手责令地方,分头重提“米袋子”和“菜篮子”。以“米袋子”来说,虽然连年粮食丰收,供求基本平衡,但目前继续增产之路已走不通,而从收购到销售等各环节,新老问题重重,再遇通胀威胁,“米袋子”已事关重大。

  于此,当局提出要长期不懈地做好平衡粮食供需和稳定粮食价格工作,确保实现粮食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对从种到收各环节,都提出具体要求,重点是三保,即保障人民群众粮油基本消费需求,保持粮油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保障低收入困难群体的粮油消费需求。

  至于“菜篮子”,今年市场出现供求问题、价格问题,确实有天灾的因素。商务部数据显示,4月全国蔬菜价格小幅上扬,纳入监测的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上涨0.3%,但较去年同比上涨32.9%。其间天气因素,影响不小。

  但天灾之外,人为炒买炒卖,也影响不小。农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从大蒜到绿豆,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串通涨价行为十分普遍。当局指派物价、工商管理等部门,加大执法力度,明查暗访,全面整治,理顺蔬菜、粮油、肉类、鸡蛋、奶类、糖料等民众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秩序。

  在中国特色的经济和特殊统计中,农业对经济的起落影响不大,但对经济成败有决定性作用,而农副产品则在价格体系中,具有绝对影响力。在这个意义上,当局重新重视“米袋子”和“菜篮子”的问题,是有正面功效的。

  换句话说,中国通胀,未必来源于农业,来源于粮油和农副产品的价格变化,但中国通胀主要由粮油和农副产品价格反映出来。而管好了“米袋子”和“菜篮子”,未必就能控制出物价急涨,就能防范住通胀,但可为物价降温,为通胀压力泄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