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干预无法驯服物价这匹野马-搜狐评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00:24:04
行政干预无法驯服物价这匹野马
来源:长城网 作者:柴桑
2010年05月28日14:58
我来说两句(0)
复制链接
大中小
大中小
大中小
物价是老百姓生活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对于幸福的中国百姓来说,在经历了短暂的金融危机时期之后,物价上涨又卷土重来。尽管统计局和其他政府部门都告诉我们,按照实事求是的统计数据,通货膨胀并不存在。
这事儿不能说他们没有道理,既有的统计体系与统计方法没办法和百姓感受一致已经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治理它的难度不亚于治理公款吃喝玩乐。虽然各部门时刻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但到目前为止,似乎也没什么明显进展。
就拿最近江湖间怨声载道的农产品价格问题来说,统计局发表的言论和数据又与百姓感受有一些差距了。不过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没有必要跟统计局讨论统计数据,这是常识。我们要讨论的是,在公众普遍感受物价压力大增的时候,谁能够驯服物价这匹野马?
按经济学观点,在信用货币制度体系下,物价持续上涨治理主要应从货币发行量方面着手,总需求与总供给方面为次,不过也有持相反论者。
这种学术观点争论对普通人而言毫无意义,但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一是赞同行政干预经济的人增加,很多没有经历过计划经济的人开始鼓吹部分甚至全部的走向经济管制。当然这种极端思路总体上缺乏市场,除了朝鲜这个令全世界羡慕的国家,估计也不会有谁真认为这可以给老百姓带来福祉。
既然货币超发是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学理上来说收紧货币自然是治理物价上涨的主要途径。为了防止政府处于短期私利超发货币,于是人类发明了中央银行来限制政府的发钞能力。
只是在中国,以《人民银行法》为履职依据的央行并不具备传说中的独立性,它的独立性仅仅相对其他部委而言,货币政策的最终决定权还是在国务院。这说明中国治理物价上涨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政府意志问题。中国的通胀治理,本质上还是一种行政行为。尽管现在很多的行政手段都披上了市场的皮,但这并不能掩盖其计划手段的实质。
没有一个政府会傻到长期容忍物价上涨,历史上的国民政府和前几年的津巴布韦足以给所有政府以警示。虽然有些呆瓜觉得这也没什么大不了,觉得拥有暴力机器的政府应该不怕这个,但只要想想物价把中国百姓从好不容易得到的小康拖回温饱,群众会满意么?高兴么?答应么?
所以,一旦出现较大幅度的物价上涨,进行治理无可非议。不过在具体执行的时候,一哄而上的各部门和地方政府难免不打自己的小九九。那种一声令下、应者云集、天下太平从来都只是一种幻想,并不曾在经验当中出现,真正的软着陆没有谁见过。
各有各的小算盘是一种正常现象。拿当前来说,名义上紧握货币政策大权的央行最关心的问题可能是防止财政部在《预算法》修改当中将央行经理国库这一条改掉,而财政部则希望借此摆脱那一点仅在理论上存在的被监督。至于宏观调控,自然是中央怎么决定就怎么执行,当然是其他部门利益越损失越好,本部门利益越膨胀越好。
分税制下的地方政府更是奉行与邻为堑的原则,希望宏观调控调到自己的越少越好,自己的财政收入越多越好。顺便提一句,地方政府的收入未必如想象当中那么依赖房地产,在中国的税费结构当中,工业企业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很多地方房地产项目不仅不列入招商引资奖励范围,反而在一定方面有所限制。地方政府“征地(集体土地)—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城市建设—房地产”这条财政链相当复杂,不过这属于另外一个问题,不再展开。
多部门齐抓共管的事情往往是管不好,物价问题也一样。在计划体制下,中央最终只能通过砍项目、压信贷的方法来管住投资过热。现在管理物价的核心方法也差不多,能够管住的项目不核准、不批复,管不住的项目就管信贷。但在经济增长压力下,真把这些都强制管住了,估计不仅物价会下来,而且经济增速也会下来,这种压力大家都不好受。
在我们的行政宏观调控之中,两种压力总是交替出现,政府只好不断的相机决策。智者千虑,尚有一失,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总不是一个长久之计。更何况宏观调控不比揉面,来回折腾只会使情况越来越严重。拜长期行政调控所赐,中国的通胀和通缩周期大幅缩短。如2008年货币政策从“从紧”到“宽松”,完成了180度的华丽转身,这或许可以解释为金融危机影响,但2010年伊始,物价问题急剧升温,这又怎么解释?
行政调控短期内立竿见影,看起来很美。不过物价问题如弹簧一样,每一轮回都需要加大的力量才能控制,或许2010年我们还可以用老方法控制住。但是假如,仅仅只是假如,我们某一次控制不住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