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是纸做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58:51
林少华
父母刚来青岛那阵子,每次一起去大超市,二老的目光往往在收款台那里滞留良久。记得一次父亲对我说:钱在这里就像不是钱似的,你看,男女老少全都排队争着抢着递给人家,是怕人家过期不收呢还是怕钞票烫了自个儿的手?这话说得其实颇有文学感觉。我这才刻意看那收款台。但见收款员像翻看不愿意 看的英语课本一样哗啦啦没好气地数着钞票,收款机(或识伪钞机)如同印刷机印报纸一般迫不及待地刷刷吐着钞票。于是寻常场景顿时变得令人深思起来。显然,这里反复诉说着同一主题:钱是什么?钱是钞票,钞票又是什么?钞票就是纸片……
是的,钱是纸做的,不是纸片还能是什么。而这一客观事实又确实成了城里一部分人的主观感觉。看那不大的手推车,装满了,少则一两百元多则五六百元,如此一车车排起来连连交款,钞票看上去是不像钱而像纸片。难怪父亲有那样的目光、那样的言说、那样的感慨。
我知道,对于父母,钞票绝对是钱而非纸片。就拿一起逛超市来说吧,每当我捡起稍微贵一点点的食品放进篮子的时候,父亲就连声说“算了算了算了”,甚至愠怒地扭头走开。原因当然不是他不喜欢吃———世上哪有不喜欢吃好吃的呢———而是怕我们花钱。用两老的话说,“你又不是印钞机,要半夜‘吐’多少个字才能换出一张钞票啊!”我解释说反正会换成钞票,钞票就是要花,花了才是自己的,何况我的钞票又不都是吐字换来的。但任凭我怎么解释都没用,这方面两老、尤其父亲固执得简直匪夷所思,简直叫人气恼。也不光对我的钱,对他自己的钱也是如此。不是我背后说家父的坏话,对于钞票,父亲可以说是到了爱不释手的程度,大体仅次于我刚刚接到样书或刊发自己某篇论文的“权威刊物”样刊的情形。
偶尔我会思考父亲何以对钞票有那般坚不可摧的认识和那般深不可及的“感情”。父亲固然是乡下人,可并非地道的农民。他长期在公社(如今的乡或镇)当基层干部,还当过几年中学校长,因此是有退休金的。多是不多,但百元钞每月还是有那么几张的。况且他也没有多少花钱之处。在青岛住,一切由我这边包了,回老家住,又由我在城里工作的弟弟全包。然而他偏偏疼爱钞票,不但自己舍不得花,还舍不得我们花,包括舍不得我们为他花。何以如此呢?思来想去,惟一的答案是过去几十年熬过的苦日子让他养成的节俭习惯。习惯会演变成天性,而天性是不可能改变更不可能被说服的。
如果普天之下仅我家二老如此这般也就罢了,问题是我越来越发觉类似情况在老一代人(我姑且不算老一代)身上相当常见。例如我的两位生活在大城市里的父辈亲戚,退休金加起来两人每月差不多两千元,但同样节俭得匪夷所思:蚊帐不知用了多少年,补了又补;水龙头滴水都舍不得花钱请人修,就用水桶在下面接着;吃的也能省便省,一天菜钱常常不超过十元。还有两位城里已退休的亲戚也是如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竟到了苛待自己的地步,仿佛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值得爱惜的人。相反,在子女以至孙女身上却又显得大手大脚,或为儿子交首期购房款,或为孙女买名牌钢琴……换言之,同样的钞票,用于自己本身是钱,用于自己的子孙又好像成了纸片。
情况无疑很严重,因为对自己的过度节俭已开始损害父辈们的健康,也就是说节俭已突破了底线。情况无论如何应该得到纠正。同时我也知道,这怕是纠正不过来的,他们执意要苦着自己———这是多么令人不忍而又无奈的事态啊!他们为什么不懂“钱花了才是自己的”这个并不深奥的道理呢?或者,他们是因为懂这个道理才那么节俭的也未可知。这怪谁呢?怪钞票?同样的钞票,对一部分人是钱,对另一部分人可能是纸。即使对同一部分人、同一个人,也可能在某种情况下是钱,而在另一种情况下是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