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的两面三刀_不矜不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23:12
法家的两面三刀2009年01月03日 星期六 11:32 P.M. 法家思想最早要追索到春秋时期的管仲,也就是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那位,他使用霸道是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具体就是“查户口、定编制、实行军事化管理”。他把人按等级分成“工人、农民、士人”,并分区建房居住,实行世袭制。全国分成15个乡三个军。当时五家为一轨,设轨长;十轨为一里,设里长;十里为一连,设连长;十连为一乡,设乡长;十乡为一军,设军长。依靠规章制度和技术手段来管理,目的就是为齐桓公实行横行道,成就霸业。实际反应的是君主集权思想。横行霸道的结果、核心就是“两面三刀”。

第一把刀:势,就是权势,君主要有权势。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别重视“势”、“术”、“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础上提出的不同观点。

慎到认为,君主如果要实行法治,就必须重视权势,这样才能令行禁止。他提倡重“势”和“无为而治”。重“势”是为了重视法律,君主只有掌握了权势,才能保证法律的执行。他认为,如果国君什么事都自己亲自去做,不但会筋疲力尽,还会使大臣霸道。

慎到把君主和权势分别比喻为飞龙和云雾,飞龙有了云雾才能飞得高,如果云雾散去,飞龙就是地上的蚯蚓了。如果有了权势,即使像夏桀那样的昏庸残暴,命令也能执行,即“令则行,禁则止”。如果没有权势,即使像尧那样贤德,百姓也不听从命令。所以,慎到反对儒家主张的“德治”,认为那样不可能使法律贯彻执行,会产生很多弊端。在无为而治方面,慎到和申不害主张是相似的,只是论述的角度不同旁观,不积极做事,等一旦有了过失,大臣会把责任推到君主身上,君臣矛盾的激化甚至会导致谋反篡位的事出现。

第二把刀:术,权术很多都是害人的,《韩非子》一书里面有很多权术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晋文公与厨师的故事:

晋文公很喜欢吃烤肉,专为他烤肉的厨师自然也很得他喜爱,待遇优厚。一天,晋文公吃烤肉时,竟然发现肉上有一根头发。晋文公大怒,召来厨师,欲治其罪。

厨师连连磕头,说自己犯了三条大罪。晋文公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有三条罪呢?

厨师说:“一是他把刀磨的飞快,却没能切断这根头发;二是他小心仔细把肉穿到签子上,大睁着眼睛却没有看到头发;三是炉火那么旺,肉烤熟了,却没烧掉头发。”

晋文公于是问他,厨房中谁可能替代他的位置呢?厨师说出了一个人,晋文公命人把他带来审问,果然是这个人所为,意在激怒主人,治罪厨师,自己取而代之。
  (韩非子写这个故事不外乎是想讲述一个道理:就是案件发生后,看对谁有利,对谁无利,事有蹊跷,就要查明谁有可能从事件中得利,不要匆忙的按人家的计划行事,这也是一种“术”。)

第三把刀:法。法家的法当然不是现在的依法治国的意思了?法家的法有三大特点:一是明文规定;二是官方制定;三是公开宣布。这样就达到法家做主张的“势立威,术驭臣,法制民”的理想。最终实现“赏”和“罚”的目的,也是法家的两面。

那么,法家这个思想的人性依据是什么?这就引起法家与儒家的争论。

在法家看来,儒家的仁义道德在治理国家中是毫无用处的。

韩非子以人之“自为心”、“自利之心”、“计算之心”为其理论体系的假设前提,试图用经济利益来诠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韩非开诚布公地宣称:“人之急利,甚也。”(《难四》)

“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奸劫弑君》)

他认为,天下之人皆自私自利,称“心调于用者,皆挟自为心也。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互“用计算之心以相待”;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地主与雇工,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关系无不是一种“与人市”的交易关系,莫不受这颗“利之所在”之“看不见的心”来支配的;而所谓的“仁义”道德观念无非说教,空谈而已,更是一种误国害民的“愚诬之学”。

韩非子在《难一》中申述君臣关系:“且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

“人臣之情,非必能爱,其君也,为重利之故也。”(《二柄》)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备内》)

他还说,在看看那大大小小国家的君主,他们的原妻正配所生嫡子做了太子的,还有盼着自己的父君早死的。怎么知道会是这样的呢?妻子,没有骨肉的恩情,宠爱就亲近,不宠爱就疏远。

俗话说:“母亲美的,她的孩子受宠爱。”那么与此相反的话,就是母亲丑的,她的孩子被疏远。

男子五十岁而好色之心不减弱,妇女三十岁美貌就衰减了。用色衰的妇女侍奉好色的男子,自己就会被疏远卑视,而怀疑儿子不能成为继承人,这正是后妃夫人盼望君主早死的原因。

只有有当母亲做了太后而儿子做了君主以后,那时就会令无不行,禁无不止,男女乐事不减于先君在时,而独掌国家大权无疑,这正是用毒酒杀人,用勒索杀人事件产生的原因。

并说“夫以妻之近与子之亲而犹不可信,则其余无可信者矣。”用古代帝王夫妻、子女之间的那种互相猜忌、互相残杀来进一步说明儒家的仁义是靠不住的、是要不得的。

所以《桃左春秋》上说:“君主因病而死的不到半数。”君主不懂得这个道理,奸臣作乱就有了更多的凭借。

所以说,认为君主死亡对自己有利的人多,君主就危险。

所以王良爱马,越王勾践爱民,就是为了打仗和奔驰。

所以车匠造好车子,就希望别人富贵;棺材匠做好棺材,就希望别人早死。

并不是车匠仁慈而棺材匠狠毒;别人不富贵,车子就卖不掉;别人不死,棺材就没人买。本意并非憎恨别人,而是利益就在别人的死亡上。

韩非是直面惨淡的人生,把儒家贴在人面上的慈悲、温柔撕的粉碎,露出人性丑陋、血淋淋的一面,什么墨子的执着,庄子的内敛全失去了作用。

那么,这种认识对不对呢?一半对,一半也不对。从汶川大地震可以看出人间是有爱心的,但在有些时候,在有些事情上还是对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