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对日背后的不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07:54
    四代重歼:“理性”对日背后的不智
 
    三大门户站中,先是新浪,然后是网易,都出现了让广大爱国人士心疼的事件。以这次网易的“感谢日元贷款”专题为导火索,掀起了一轮反网易风潮,也掀起了新一轮的“理性”对日思考风潮。即便我们今天看见“理性”对日思考风潮在反日浪潮的波涛之下显得渺小而虚无,可是这种风潮的存在却是我们的主观意志所难以改变的客观事实。正如日本存在所谓亲华派,中国存在亲日派也是必然。
 
    然而,中国的亲日派与日本所谓的亲华派并不是一个相对应的群体。日本的亲华派持一种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思维,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国家利益有着比较清晰的思路和认识,从而得出了“亲华”能获得更为良好的国家发展环境与契机。中国是日本的一个重要邻国。在亚洲地区,对于日本未来走向起决定性因素的国家就是中国。即使从世界范围内看,能与中国的对日影响相提并论的也仅仅只有美国一家。不论以前如何,至少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中国是处于上升阶段的世界大国。无论是在政治层面还是经济层面甚至军事层面,中国都处于快速上升的阶段。快速的发展意味着极大的可塑性。因此,重视和研究中国应该成为日本社会的一种方向。得出“亲华”有利于日本的结论并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一部分日本人为国家利益而追求良好的对华关系自然就显得无可厚非。这也是日本社会对华关系的一个积极因素。
 
    至于说中国的亲日派,那有多少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呢?中国的亲日派大多基于道义和理念而非真正从中国的利益层面出发。道义这个东西不实在。道义究竟以一个怎么样的时间段来衡量呢?道义又是以谁的标准为原则呢?从中日之间的历史来看,我们是受害者,人民被屠杀,土地被践踏,家园被烧毁,我们仅仅口头上反反日从道义上来说是没有错的。如果从孤立的历史事件来分析贯穿于历史长河中的中日纠纷,就会有一叶障目的结果。中国的广大亲日派往往喜欢割裂历史与现实的纽带,否定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这一基本事物发展规律,自然也就会陷入一种错误历史观的陷阱之中,从而对于现实产生不同于主流的意识形态。当然,以实力准则来看,日本侵略中国就是一种实力文化。落后就要挨打,我们熟知这样的道理。那么日本侵略中国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客观的历史事件。日本的确需要扩张才能满足在那个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夹杂的欲望。历史上,类似的事件并不稀少,特别是在威斯特戈利亚体系尚未出现,国家主权概念并不清晰的年代,侵略战争不过是王公贵族的游戏罢了,更不存在什么国际法与国际公约的约束。可是问题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来考虑。受害是一段历史,是一种耻辱。我们不能以阿Q精神来蔑视甚至忘却这段耻辱,而应该吸取耻辱的教训,并从耻辱的历史中寻找利益所在。我们的亲日派就是不认真研究一下对日关系利益何在,反而不断说教。这种态度引起广大爱国人士的不满就显得很自然了。
 
    良好的双边关系不是单方面的。两国交恶只需要其中一方的恶劣态度。冰点状态下的中日关系自然有双方的责任,但是究竟谁有更大的责任还是能有个说法的。中国政府一向秉承与邻为善的外交思维,在对日关系中一再忍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大局出发,放弃了政府性质的对日赔款要求。因为真要赔款,也没有那么简单拿到多少。既然如此,一定程度的妥协尽量拿到其它方面的利益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日元贷款并不是什么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那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日之间为国家利益而进行的妥协。如果把日元贷款单独拿出来,说一句感谢,这似乎能说通。可是问题就在于这是有特定的历史条件的。脱离了历史环境的历史事件分析是片面的。我们没有什么必要去感谢,特别在今天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 

    中日关系的快速恶化始于上个世纪末。这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是密切联系的。苏联的解体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形成了鲜明对比,国际上的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中国和日本也在苏联解体之后失去了继续保持良好政治关系的双边地缘政治态势。中国在各方面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在经济上的高速发展让二战之后以经济立国的日本感觉到如芒在背。二十一世纪通常被人们称为太平洋世纪,而亚洲第一的宝座只有两个可能的竞争对手,那就是中国和日本。日本想要冲击更高的世界权力颠峰就需要首先在亚洲实力体系内的较量中取得胜利。中国到今天为止仍然企望获得和平的发展环境,而日本则不一样。日本的经济发展已经处于相对饱和状态,从相对速度来看,中国与日本之间的经济差距在缩小。时间对于中国有利而不利于日本。因此,希望在中日之间制造紧张局势的国家不是中国,而是日本。正是日本领导人在历史问题上不负责任的表态和行为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也正是日本在中国的固有领土问题上纠缠不清让两国之间冲突不断。今天的中国社会存在的反日情绪不是中国政府和领导人主观上制造的,而是日本领导人及右翼势力凭借主观意志对日本外交政策施加影响导致的对华敌视政策造成的。问题的根源不在于中国本身,而在于日本。历史上对中国进行过侵略的国家何其之多,为什么只有中日之间的关系如此冷淡?日本与韩国和朝鲜等等历史上被日本侵略过的国家的关系也给中日关系冷淡做了一个深刻的注解。在可能的情况下,日本遏制中国是理所应当。正如美国当年遏制前苏联一样,国家之间的较量没有对错,只有胜负。
 
    遏制中国,是日本保持在亚洲的强势影响力的唯一途径。当然,中国力量的上升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日本试图强行阻止的难度和风险之大都是日本难以承受的。日本领导人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一方面大力加强自身的军事准备,另外一方面期望借力打力。这个力来自美国。在亚洲范围内,中日是竞争对手,在世界范围内,中美也是竞争对手。如果能够在中国仅仅成为一个亚洲级国家的时候就将中国的上升势头遏止或者减弱,对于美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美国对于阻止中国力量上升的难度和风险也不是没有认识。美国遏制前苏联的过程中就没有对前苏联直接使用军事力量进行较量,而是从经济上扼杀前苏联。这种扼杀政策的成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实际上,美国并没有从军事上将前苏联扼杀,而仅仅是从经济上扼杀了前苏联,当前苏联的经济无法支撑军事力量继续进行冷战的时候,前苏联赖以生存的军事堡垒也就轰然中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也选择了改革,可是赫鲁晓夫选择的是内部的改革,属于闭门造车。中国领导人不仅仅进行改革,同时也进行开放。正是改革开放的政策让中国更为充分地融入了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圈中。今天,再要反过头来对中国进行经济上的遏制,就显得极为不明智,且成本也是美国所难以接受的。美国只是尽量延缓中国力量的上升却没有想过要彻底阻止这个历史进程的继续前进。这也就是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所谓不支持两岸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的政策的由来。这种政策是一个慢性的毒药,吃了之后中国不会死,只是相对健康人来说成长起来缓慢些。即使美国开始构筑对中国的包围圈,其本质上也仅仅是希望能够有效地遏制而非遏止中国力量的上升。美国政府历来是一个比较温和的政府,即使是前苏联时期,美国也曾经试图和前苏联进行接触,大多数情况下是前苏联自己关闭了接触的大门。其实,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战争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条件下的选择。
 
    美国和日本一样希望遏制中国,可是在程度上却有所不同。从中日力量对比的角度看,中国的崛起将把日本边缘化,而从美国的角度上来看,中国的崛起仅仅是多出一个与美国共同分享利益的世界大国。日美的不同利益决定了日本的态度。美国在这个问题上处于被绑架的地位。如果日本被迅速在亚洲范围内击垮,那美国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部署对中国的全面包围圈。恶化对华关系就是迫使美国增加在西太平洋的力量准备以防范中国对于日本的战略突击。哪怕中国没有这种想法,美国也不可能坐视。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力量部署又直接加深了中国对于美国的不信任感。从中国的角度来说,台湾问题尚未解决,美国加强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力量存在无异给台独分子增加资本。中国也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军事力量准备。这个过程又将刺激美国。如果中美双方没有很好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建立更为切实可行的对话机制,双方发生战略误判甚至擦枪走火的概率是很大的。
 
    树立正确的对日政策观是当前中国社会的要务。作为社会性的政策,真正意义上的正确当然也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 

    当周边地区存在着敌视我们的力量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成果造成重大安全隐患的时候,我们再继续选择埋头发展经济就显得愚笨了。吸取国民党主政时期“黄金十年”的教训显得尤其值得重视。经济建设是为造福人民而非吸引侵略者的眼球。遗憾的是,经济的发展就必然引起同一封闭实力体系中的竞争对手的敌视。这也就注定了国家的发展和崛起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和崛起,也是政治、军事、文化上的发展和崛起。只有一个各方面均衡的大国才能在竞争中将力量的效能最大化。至于这个平衡点的选择当然就是专家考虑的问题了。我们可以探讨的则是社会政策本身。
    中日之间存在巨大的共同利益,这一点无论持何种态度的人群都无法否认。双方巨大的经济联系客观上佐证了共同利益的存在。在那么大的共同利益之下冷淡的双边关系特别是政治关系只能说明双方中的一方或者两方觉得双方的分歧要大于共同利益。日本领导人和日本右翼势力就是这么想的,也是以此为准则运作中日关系的。我们无法否认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比巨大的社会财富。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与忧患意识一样发挥着巨大的主观能动作用,在生产中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在战斗中可以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可是,当一个国家和民族将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建立在凌驾于他国之上的时候,这种心态也就显得畸形了。真正正确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建立在对于自身民族特性的充分了解和民族未来充满希望的基础上。日本把保卫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设定了标准,那就是不能让中国的实力凌驾于日本之上。基于日本这种民族心态,我们不得不做好以一切手段应对来自日本方面的挑衅的准备。

    在准备应对来自日本的挑衅的过程中,我们面对着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外交上的压倒优势。正是凭借历史问题这个资本,中国才能够在一系列对日问题上持强硬的立场。历史问题终究是过去的事情,历史问题要怎么才能成为现实可利用的资本呢?那就是人们的内心。日本当然希望忘却历史,可是中国却不能忘记历史。那是3500万伤亡造就的历史耻辱,也是3500万伤亡造就的现实资本。不用质疑这种做法,那3500伤亡确实有,也是在被侵略的过程中被日本侵略者所伤害的。他们所受的伤害都是这个民族为着自由和独立而流的血。血不能白白流逝!这些死伤的先辈泉下有知也不会反对中国这样做。因为现在的这种做法的目的正是中华民族的利益——是那些先辈们流血和牺牲所捍卫的东西。然而,当历史远去的时候,当见证那段历史的遗迹慢慢被岁月吞噬的时候,当亲历那个悲壮的岁月的人按照历史规律老去的时候,唯一能够永恒地记录历史的东西就是人心。反日游(此处禁词,不得以隔开)行的过程中,那种群情激愤,没有做作,有的只是对于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的憎恶。正是声声呐喊汇集成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洪流,正是声声呐喊让世界认识到了那场难以忘却的灾难是多么深重,正是声声呐喊让中国外交官在对日外交舞台上的声音发自肺腑地掷地有声!——一字一句,压得日本喘不过气来。

    现在,却有人让我们去感谢日本。记住一些东西,需要每个世代的努力,忘却一些东西,只需要一代的荒废。这就是所谓的理性。我们现在并不知道这种理性是出于何种目的,但是我们知道结果。舆论对于人们的引导作用是相当明显的。特别是对那些还在学习阶段没有形成独立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民族观的人群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个世代的人将在未来一个时期成为社会的支柱力量。当那一代忘却了,我们也就不要奢望让历史“延续”!

    日本僵硬的对华政策的背后是大国对抗的各种步骤。日本不谋求改善对华关系而中国单方面忍让是没有前途的。一味忍让从来只能激发侵略者更大的侵略野心。因此,战略对抗在现有大背景条件下显得难以避免。在战略对抗中,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孤立日本。区别对待美国和日本是我国外交的一个重点,这也就是反日不反美的原因。日本对中国采取的是对立态度,而中美至多达到对抗层面。作为美国,他也是不愿意与中国进入对立状态的。中国社会内部强烈反日而不反美的信号实际以非官方渠道在向美国传递友善的信号,增进中美双方的互信。中国外交的主轴不是对日关系,而是对美关系。对日关系应当服从并服务于对美关系。在现有条件下,中国一意改善对日关系并在外交上对日退让是没有前途,也是于中美关系有害的。在美国看来,中国盲目单方面寻求对日和解可以理解为中国把自己的主要对手锁定为美国。这样既无法取得改善对日关系的效果,更可能恶化与美国之间战略态势的基本稳定。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刻意追求所谓的理性。现有的中国社会反日现象实际上是中国与日本之间在日本领导人与右翼势力导演下的极度对立状态的一个客观反映。

    所谓追求对日关系中的“理性”不过是对于这种社会的客观现象的不理解或者恶意破坏。如果说这种对于“理性”的执著追求源于不理解,那么很好办,可以解释,仅仅需要对于所谓的理性与真正的理性从小与大的层面来剖析。所谓的理性不过就是对于事物认识的不全面,将一些涉及中日关系的事件进行了孤立、局限和理念化的认识。真正的理性则应该从整个大环境的角度分析和认识事物,对于涉及中日关系的事件进行宏观到微观的联系,从而认清实力政治条件下的国家利益所在。如果这种对于“理性”的执著来自于恶意破坏,那么也很好办。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把他们纠出来,痛打落水狗!

    总体看来,“理性”对日思维的背后代表这一类不良的引导趋势,这种趋势的背后要么是对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认识的不清晰,要么是心怀鬼胎。真正的理性是基于对中日关系正确评估的基础上以国家宏观目标为前提下的方向思考。“理性”对日如果仅仅是少数人的思维,那可以成为一种思考的学术流派存在丰富中国外交的思维方向。可是,当“理性”对日成为一种社会强音甚至主流学术的观点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警惕了。第五纵队未必需要别人来布置,也许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已经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历史将证明,今天反日的人,无论思维的深浅,从国家层面上来说,他们的反日行为就是真正意义上理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