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阁---反腐“创新”背后的理性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29:16
反腐“创新”背后的理性思考 02/09   

李克杰

尽管周久耕的“人肉搜索反腐第一案”取得了初步的胜利,触动了各级官员,显示了网络监督的力量,但笔者却并不看好这一反腐方式。一方面,人肉搜索本身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既难保证其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又容易被假象所蒙蔽,必然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关法律规范,网友的法律素养参差不齐,主观用意各不相同,“人肉搜索”极容易被人利用,造成不应有的伤害。

“人肉搜索”反腐的特点决定了它只能“以貌取人”,无法也不便了解和掌握外表掩盖下的实际情况。如果个别网友捕风捉影,别有用心,则后果比较严重,不仅可能损害被搜索者的合法权利,而且还可能伤及其他无辜者。

其实,仅就“史上最牛房管局局长”周久耕事件而言,人们往往只看到了“人肉搜索”反腐的成功之处,许多人为此而欢呼雀跃,却很少有人注意其中的偏差,更没人关注被错误的“人肉搜索”无辜曝光的个人信息。笔者注意到,在网友对周久耕进行人肉搜索的过程中,还搜到周久耕的“弟弟”周久×经营房地产,周久耕的儿子做建材生意。但事实上,周久×的确是南京市江宁区某房地产公司的副总经理,但却不是周久耕的亲弟弟。如此一来,仅凭名字相近就被认定为与腐败官员有密切关系,个人相关信息并因此而被公之于众,岂不是天大的冤枉?更为可笑的是,事实证明周久耕并没有儿子,却被“人肉搜索”出一个做建材生意的儿子,这样的搜索信息还有多少可信度?

从性质上看,“人肉搜索”反腐,不过是网友们在行使宪法法律赋予公民的检举揭发权,它只能向执法执纪部门提供可疑信息,这些信息是否具有可信度,是否有反腐价值,有待于相关部门的鉴别和认定。这一方面取决于相关部门是否启动调查程序,另一方面取决于调查的深度和广度,这两个方面都直接影响“人肉搜索”反腐能否真正起到反腐作用。我们已经看到,在周久耕事件之后,网友们还“人肉搜索”出十多位县官戴高级名表的信息,除了个别人郑重辟谣以自证清白之外,多数均石沉大海,没有了后话。这无疑显露了“人肉搜索”反腐信息的不可靠性和引起结果的不确定性。

另外,以貌取人式的“人肉搜索”反腐也很容易被规避。只要贪官们思想警惕高一些,日常行为收敛一些,日常生活低调一些,就会轻而易举地蒙混过关,让网友们无计可施。事实也正是如此,周久耕事件后,南京的个别官员立即学会了不戴手表、不抽好烟和不开好车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能寄希望于第二、第三个“周久耕事件”出现吗?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目前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规范尚不健全,在法律上对公民个人隐私的界定还很不明确,加之网友们法律意识水平的不同,对法律政策界限掌握不够明确,理解不够到位,很容易把不该公开的事项予以公开,给他人造成不应有的伤害。近期,虽然网友们自发制定了“人肉搜索公约”,但它毕竟是一个民间的协议,主要靠网友自觉遵守,其效力状况不容乐观。同时公约本身的内容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公约规定对于涉及“贪污、腐败”、“惩恶扬善”的可以不受公约相关条款的约束,事实上这个界限是极难把握的。

总之,笔者认为,以“人肉搜索”的方式反腐是网友作为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但由于“人肉搜索”的信息涉及公民权利和法律是非,因此还必须慎重行事,切不可伤害无辜。当然,我们既寄希望于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也寄希望于公民社会的不断成熟。

(作者为山东政法学院法学教授)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