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中国电视剧市场繁荣背后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2:12:29
作者:王方
在眼下中国影视市场上几乎没有人敢投资拍电影,只有几个著名导演在驰骋电影疆场。
是不是只有这几个名导拍出的电影才不会赔本?只有张艺谋,只有陈凯歌,只有冯小刚才能赚钱?
恐怕未必。
张艺谋的《黄金甲》自称是票房超过了一亿。这个一亿里到底搀了多少水份,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完全有可能为了粉饰自己的功绩,投资人打肿脸充胖子而炮制出“一亿”票房的故事。
至于那个陈凯歌的《无极》则更是一部名誉扫地的作品。电影一上市就被万炮齐轰,不仅票房惨败,还落得个“破坏生态环境”的罪名当上被告。更有甚者,《无极》被一名网路搞笑高手胡戈在他的再剪辑和补充下反而人气飙升,其影响力和收视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远远超过电影《无极》本身的知名度。
有此可见,这个正而八经名导演的作品还不如一个网路技术员构思能力。
与此相反,中国的电视剧市场似乎是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大有全国电视剧拍摄和播放的形势是一片大好,不是小好。
06年底,中国中央电视台发出一条消息说,在央视的仓库里已经积压电视剧多达二千多集,按正常节目播放,要花费二至三年才可以全部播完,因此央视不再收购电视剧。云云。
为什么大家都愿意投资电视剧?各中原因很简单,电视剧制作公司卖给电视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存在电影票房收入中的黑箱作业。
电视台在播放时拉足广告人,找够赞助商,这样的操作既简单又省力还赚钱。就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电视剧市场开始走向繁荣和兴旺。
但是且慢,上述的文字仅仅是介绍电视剧市场的一个表面现象。
真正电视剧的创作是否也是繁荣和兴旺呢?
恐怕又是未必。
谁都知道,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其剧情和内容无疑是整剧的生命主体,灵魂中枢。但就目前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发展趋势恐怕还没有如此乐观的前景,更应该拉响警惕灾难的警报。
所谓警惕灾难绝非是危言耸听,睁眼细看正在播出的和已经播出的剧片,其情节是越来越离奇,其片集是越来越冗长,其人物是越来越怪异,其对白越是越来越枯燥,故事内容更是越来越远离实际生活……
先说片长,目前播出的电视剧,至少是20集,少于20集的几乎没有电视台收购,原因是广告商不愿意出短集片子的广告。
基于这个原因,制片商能拍出越长的片子就越容易出售,电视台也越乐意收购。
因此,一个明明只要二集或者三集就能讲完的故事,必须要用20集或者30集的篇幅来讲述。
于是编剧们就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硬拉、硬拼、硬凑来组成30集的容量。
比如一句最简单的台词:“今天晚上我请你吃饭。”
编剧们为了拖时间,撑字数,可以把上面九个字变成几十个字甚至几百个字来无限扩充,于是乎,一长串文字就应运而生:“您知道吗,宝贝,人生的三大欲望是什么?恐怕我不说您也知道,就是食欲、性欲和睡欲。其中食欲是占有绝对的主导和优先的地位。”民,以食为天“,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吃饭对每个人而言是不能推脱更不能含糊的事情。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也是应征了这个道理。有了充足的营养,才会有充沛的体力,有了充沛的体力才会有充沛的精力,这一切都是缘于一个”饭“字,为此,亲爱的,我决定今天晚上请你吃饭。”
看看,如今电视剧的台词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从上面九个字衍生到了下面几百个字!恕不知,这几百字全是废话,全是垃圾!
要不然20集怎么拼,30集怎么凑?
最近在香港凤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我非英雄》就是犯这个大忌。
一两句话就可以讲清楚的事情,却要写几十句话来饶圈子。
这样,编剧、导演、演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是赚了钱,但苦的是观众,被耍的也是观众,观众为了看这个剧的结局,楞是浪费了许多时间去听演员们冗长的对白,从哲理说到真理,再从真理说到道理,再从道理说到歪理,再从歪理回到哲理,最后一个意思就是:“我们回家吧!”五个字而已。
这样的创作态度其实就是把电视剧推想深渊的动力。
再说题材。
尽管漫天是电视剧在热播,在“震撼观众的心灵”,在“横扫收视率至高点”。但真正有像宣传用语效果的电视剧恐怕又是另码事了。
首先电视剧题材的创作源泉已经几乎枯萎,现在的许多剧作家根本不去寻求生活中的感人故事,不去探觅大自然中的可贵情节,而是一味炒冷饭,把30、40、50、60年代的电影从仓库里搬出来,然后就是胡思乱想加七拼八凑,把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情节像兰州拉面一样一直拉到九个小时十个小时。
原先电影里的人物显然不够,于是由现今的编剧随意增加,加得你是眼花缭乱不知所云,加得你是目瞪口呆拍案骂娘。
其中有一部曾经被舆论颇为关注的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就犯下过许多不可饶恕的错处。
如果要将该剧一处一处揪其谬误恐怕在此文中展现过长,因此就简而言之抓几个要点暴其于光天化日之下。
在《一》剧中出现了一个新人物叫紫伦,此人物原先在电影里压根没有,是剧作家为了拖延时间而衍生出的人物。
紫伦原先是良家妇女,因家庭贫困不得不出嫁当老爷的姨太,到也无妨,后来剧情发展到紫伦沦落到上海成了妓女,也无妨。生活所迫,卖淫度日乃女性的职业一种。
在《一》剧中这个紫伦后来发展成一个有机会过正常人的生活,可是她不要,一定以卖淫为生,甚至为了钱财和一个身体极其肮脏丑陋的叫花子做人肉生意,这些情节已经表明紫伦是一个彻底堕落,只要钱,不要任何尊严,不要任何情感的女人。
可是剧情发展到后面,紫伦被日本人抓去,日本人要她的身子,这位紫伦娼妓却一反常态,为了不给日本人使用她几乎糜烂的生殖器而毅然抽刀自尽,血染日军司令部。
这个情节的设置,编剧们无疑是用歌颂的心态来描写吾等中华娼妓宁愿给叫花子操也不上日军棉床的大无畏民族气概。
如今的电视剧就是这样拍出了,那观众是否能认同紫伦行为的可信性呢?
非也!
如果吾等中华民族果真出有如此出类拔萃的妓女,果真出有如此讲究民族道德,民族气节的妓女,那真是中国的自豪和荣耀。我国政府应该在天安门广场,至少在她的老家乌镇树立一块牌坊,上面还必须写有这样几个大字:民族英雄娼,紫伦中华妓。
吾等现代年轻女性凡是从事肉体生意的姐妹,每逢佳节还要带上鲜花怀念这位民族英雄娼,在纪念时再喊出一句口号:卖淫只赚人民币,保持气节为革命!
那么如果按照这个电视剧编剧的逻辑推理,凡是被迫给日军卖淫的中国女子要么学紫伦的自杀,否则就是汉奸,统统应该死拉死拉地。
而今这些女汉奸还有脸提出要日本政府赔偿卖淫损失,简直是丧我中权,辱我华国的行为。
这是在《一》剧中出现的畸形人物之一。
再说《一》中的那个主角张忠良。原先的编剧蔡楚生创造这个人物的用意就是告诉观众,社会环境会改变人,许多男人从农村到了城市后就此抛弃自己的结发妻子另寻新欢的例子不胜枚举。张忠良就是属于这类的典型。
蔡楚生是用既同情又鞭挞的笔触和画面来刻画张忠良这个人物。但到了电视剧里,张忠良忽而成了抗战英雄,忽而又是个抛儿弃母的负心郎、一个沉湎在醉生梦死生活中的狠心男人,忽而又突然回心转移看望母亲,探视妻子,抱着儿子的慈父。到最后,就是这样一个软弱无能的男人,毫无意志可言的男人,突然有勇气举枪饮弹自尽!
剧本中的人物在这些编剧们手里被随意玩弄,描写人物根本不讲究人物行为、性格的合理逻辑发展,反正到最后是一场集体自杀的结局,到时间就拔枪把自己干掉完事。至于自杀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走向,编剧们早就忘的一乾二净。
要是蔡楚生还活着看见自己作品被如此蹂躏,如此强奸,他肯定不是心肌梗塞就是中风溢血。
这些编剧们良心何在?道德何有?
接踵而至的炒冷饭项目还在连绵不断,什么《舞台姐妹》、《英雄虎胆》等等。不过这些“炒饭师傅”(行内称“枪手”)往往会用最美,最彧的辞汇往自己的脸上贴金,经过他们蹂躏后的剧本,居然还宣称是“保持原汁原味”。
由于原创著作被任意篡改后惹怒了原作者而闹出的官司诉讼的数量每年都在快速递增,原作者(或者继承人)将那些自我感觉极其良好的“炒饭师傅”揪到法庭上对簿公堂的消息更是屡见不鲜,难道这就是“保持原汁原味”的结果?
修理中国电视剧剧市场的泡沫经济和虚假繁荣的现状已经到刻不容缓的地步,让那些“炒饭师傅”和图有“枪手”美名的“剧作家”快速寿终正寝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求!
中国政府何时动手收拾残局,观众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