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揭经济学的疮疤(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14:18:17
[原创 2006-07-03 21:24:50 ] 发表者: nsyncmei 
经济学号称社会科学之王冠,看起来神秘无比;那些经济学家更是无比风光,作为政府的智囊,大公司的高参,整天在新闻媒体上抛头露面,指点江山,俨然一副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感觉;而大家也被经济学家忽悠得晕头转向的,好像他拔根毛就可以压得大家扛都扛不起来,只好对其顶礼膜拜了。偶实在看不过眼,只好站出来揭一下经济学的疮疤:给狂热的人泼上一桶冰水,给迷茫的人擦亮双眼,但绝对不是为了哗众取宠。
偶是一个经济学的学生,也许是由于学艺未精,未能一窥经济学的真谛,但还是要在这里班门弄斧一下,发表一下自己对经济学的看法和见解。由于偶向来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所以从一开始学习经济学起,我就困惑不已:老师给出一系列的假设,然后就引用相应的理论来证明一个模型是怎么样的,让人一头雾水。下课后偶小心翼翼地问老师这些原理是怎么来的?答曰前人证明出来的;那么前人的原理又是怎么证明出来的?答曰前人引用更前人的原理证明出来的……简直成了到底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了(这个姑且不提,因为后面还要谈到)。然后就被灌输了所谓的“经济学十大原理”(这个虽然是格里高里·曼昆个人命名的,但其中的内容的确是经济学界约定俗成公认的),小可愚钝,至今仍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
“经济学十大原理”里面有个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意思是人们在面临权衡取舍的时候,总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即其行为都是以“极大”或“极小”作为特征的。在这个基础上,人的行为都是可以把握的一个常量。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分析一下新古典经济学假定,由于理性经济人的作用,企业内部都是有效率的,即企业家(雇主)总是会在既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投入下,使产量和利润达到最大。因此,他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上(即放在“配置效率”,而不是“企业效率”上)。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表明,企业内部未必是有效率的:(1)只要将企业内部组织、制度稍加改变,就能使产出增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济学产生了了一个叫做制度经济学的分支);(2)企业在企业家的领导下通常不受“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从而根据边际原理经营企业。更为常见的是企业以长期发展为目标,而将短期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置于次要地位。(例如,企业为了进入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分额,采取低价进入策略。(3)在经济增长中,除了K(Capital,资本),L(Labor,劳动力)外,其他因素(如组织、动机、文化等),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除技术以外的这些因素所决定的企业效率,称为“X效率”。       因此,经济学除了研究配置问题外,还需要研究非配置(即企业内部效率)问题;而效率和X低效率问题则由于新古典主义的厂商理论(这个又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叫做产业组织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不现实的假设的基础之上而无法解释,因此有必要在假设条件、方法及构架等方面进行改造。
下面给出一些经济学中常用的假设让大家看看:(1)新古典主义将“企业”和“家庭”作为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最小单位)。       但经济活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因此经济学的研究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企业和家庭的层面,而应该深入到“个人”——这一人类活动和行为产生的最小单位。(建议大家学好心理学、生理学之后再来学经济学,呵呵!)(2)新古典主义还假定,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理性经济人”,因而个人的努力是一个可以把握的常量。       人既是有感情的,又是有情感和心理活动的,因此人的行为是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倾向。他们一方面会计算、思考,另一方面也可能依赖习俗、惯例、程序(常规)、环境、舆论和压力而作出决策和选择。        在经济学家内部也流传着一个笑话,讥笑经济学家们不切实际的假设:有一天,一个物理学家,一个化学家,一个经济学家被困在一个荒岛上面。他们都饥肠辘辘,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罐头(铁皮的),却不知道怎么打开它。于是,他们围坐在一起商量怎么弄开这个铁罐。物理学家提出站在高处把罐头扔下来,利用重力和弹力把罐头砸开。化学家提出用火对罐头加热,让它受热膨胀开。经济学家微微一笑,拿起一个树枝在地上开始划图:“让我们来建立一个模型,首先我们假设我们有一个开罐器……”
~哈哈哈,没人笑的话我就先笑了。
待续
标签:  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