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宥》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段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43:20

《在宥》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段解

原文:夫有土者,有大物也。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处乎无响,行乎无方。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与日无始;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有!覩有者,昔之君子;覩无者,天地之友。

简解:

大物,大即道,大物即道物尤指先天之道。谓万物中有后天之道必然都有先天之道,土为后天道物,因土属于五行,五行道物只存在于万物。当然先天也有五行,不过先天必须紧接后天才有,远者如太极则无。一般言先天即多指无五行之太极。

不可以物,物为物化为物义,有大物者指人与万物形质,谓有先天之道的万物之体不能生化万物。那么万物形质是怎么生成的?“物而不物”,前物指万物形质,后不物指先天之道,即是说:能生成万物形质的,正是没有形质的先天之道,因此说“故能物物”,没有形质的却能物化为有形质的万物之体。

物物,前物为物化,作使动用,后物指万物之体。能物物,即能够通过道的运化来生化(物化)万物之体。如果没有道的运化,万物之体是绝对不能生成的。这里特别注意的是:作者将万物这个整体分解开了,其中的万物之体为形质物,万物中的道为非形质物,而正是这非形质的道物才是万物存在变化的主导者,所以亦曰大物。

“明乎物物者非物也”,道、大物即是非形质之物,是物物者。

显然,此段话强调:万物的生长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其中道物,道的变化才引起万物形体的变化,不要只见形体物而不见非形质的道物。

独治天下百姓,指道的运化对万物形体这个天下各个部分的生灭旺衰的变化,起着独一无二的决定性作用。此外就没有别的意义了吗?对于人来说,还有其他更神奇的作用呢!其他神奇作用指的是治身得道者。

出入六合,指非形质物之道物,六合即万物,因万物皆有形体,而非为宇宙、国家等空间。李白“秦王扫六合”句,指大范围空间言,与庄子的六合本义不同。出入六合即出入万物,道与万物形体虽有密切联系,但它们有自己的独立系统,不受形质的严格约束。

“独有”者,常人道物越化越少,而为道治身者则自少变多,不同于常人,故曰独有。其他任何人都不是这种状态,只有为道治身者才有,故谓至贵,是用金钱珠宝买不来的。常人不为道治身,故只是任道物自然顺化。

大人之教,指为道治身者成道后,一身全是先天大道,此大人即指成道者的先天大道。《易》乾卦有“利见大人”句,大人即先天道物;教者,《老子》二章曰“行不言之教”,将后天化为先天,如同教育不良者转变为良者,故谓教。

“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言先天对后天的转化,作用过程非常迅速,效果极佳。

有问而应之,言转化中先后天道物间的直接联系;

尽其所怀,言先天将其一切倾注于其中;

为天下配,言二者作用时配合之密切;

处乎无响,言静寂之极;

行乎无方,言其状态无序、混混沌沌。

就是这个“物物者非物”,因为也能够将后天化为先天,所以才达到前面那种合乎大同、与万物为一境地。以下的意义是:道物在万物中的出进,无须依傍牵系,日日如此无始无终。容颜说笑身骸举动,全融于万物之中,融于万物则只有万物而无其一己之体。无一己之体,怎么能得到有“有”的产生呢?能见到“有”的产生,那只有产生“有”之前的君子大道(“无名天地之始”,君子指无名);能见到无的存在(无指道物),只有天地之友的万物,故曰“覩有者,昔之君子;覩无者,天地之友”。天地产生于万物之先,天地是万物兄弟朋友,同辈而比万物略早。天地万物有形质故可见,既见天地万物形质,便知其内都之道物,道虽不见而亦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