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宥》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段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03:59

《在宥》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段解

原文: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夫以出乎众为心者,曷常出乎众哉!因众以宁,所闻不如众技众矣。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此以人之国侥倖也,几何侥倖而不丧人之国乎!其存人之国也,无万分之一;而丧人之国也,一不成而万有余丧矣。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

简解: 此段文字难译,其意义是阐说道物在人身中的作用,生养者是它,最后造成毁亡者也是它。

世俗之人比人身与万物,众比道物,人身与万物喜欢众人皆同己,同己即是使众人道物都变成它自己。不喜欢的是众人道物不变为它自己。同于己则其人其物渐渐壮大;不同于己则不壮大,甚至变小衰弱而亡。

万物自以为出乎众,万物显,道则隐,故有此言,实乃非也,“曷常出乎众哉”!因为万物之体是由道物运化而成,没有众人道物的无私奉献,哪里会有人身与万物?正是因为道物转化了,才形成人身与万物这个形质之体,故曰“因众以宁”。形质万物不易变化,故宁,不再像道物那样去变化。

所闻指万物与外界接触联系,众技之众指道物,技即技能,与外界接触联系能力,后众为多广义。道物小而多,万物寡而孤,且无道物易动,故曰“所闻不如众技众矣”。

以上言万物自道物生成,并且不断使人身万物之体成长壮大,而在此过程中道物则不断被耗损。

“欲为人之国”,指道化为物,物为人之国。三王即夏商周,比喻物之成,物成如国立,盖华夏自三代始有正规的国家形式、完善的仁义礼乐法制法规等社会规范,如同人到二十即可成家立业另组家庭,植物幼芽破土展叶独立接受阳光制造营养生长,以及万物成型显世。物成故谓利,然而其物成后还必耗损道,不耗道物其物即亡,此是其患。道物随运化而不停消耗,耗竭必死,故曰“几何侥倖而不丧人之国乎!”。万物皆生而必死,无一可以例外。人即万物,人之国即万物之体,道虽生万物,然而最后没有一个不是因为道而丧其形质之体的,“其存人之国也,无万分之一”。

“而丧人之国也”句,土为立国之地,有土才有国,为生万物之体者,道生万物,道即土,万物是有土者。句义:道物将万物与人之体丧失殆尽,无一幸免(一不成而万有余丧矣),可悲呀!万物与人这也太不明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