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福路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50:01
广州有一条富有吉祥色彩的路名——盘福路。它的得名脱胎于清初的盘福里(今名盘福直、横街和彭家巷)。长期以来,关于“盘福”的含义却成一宗“悬案”。

  清代《南海百咏续集》的作者樊封认为:“盘福是兰湖之讹音”。樊封是八旗人,讲“官话”,觉得盘福与兰湖音近,因而作出“一脉相承”的结论。但兰湖(其遗址今为流花湖)与盘福里,自明代以来,即隔有西山、隔有城墙,若把两者扯在一起,确使人如坠五里雾中。

  其实,“盘福”的得名与戒坛庙有关。“盘”者,回旋傍绕之意;“福”者,就是指戒坛庙。这庙之所以被视为“福地”,是有一段富有神秘色彩的传说的。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古印度高僧求那跋陀三藏到王园寺(今光孝寺)译经传教,为了使佛门弟子有一个进行受戒仪式的场所,他创建了一个戒坛。戒坛落成之日,他立碑预言:“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受戒。”过了82年(即南朝宋武帝天监元年),古印度又有一位高僧智药三藏前来弘扬佛教。他还从印度带来了一棵菩提树并虔诚地把这树种在戒坛旁。相传,当年悉达多就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而成为释迦圣人。所以,在佛教中,“菩提”是“觉悟”的象征。智药三藏把“觉悟”之树从佛教的故乡移植到羊城戒坛,便使戒坛便添神秘的佛教色彩。更玄的是这位高僧种植菩提树时断言:“吾过后170年,有肉身菩萨于此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

  无巧不成书,174年后(即唐朝仪凤元年)果然有一位非同凡响的人物在这菩提树下披剃受戒。他,就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实际创立者,被后人尊为禅宗“六祖”的慧能。究竟是事有凑巧,还是人们根据慧能受戒之事杜撰那智药三藏的那番预言,这就无从稽考了。不管怎样,这段掌故毕竟流传开来了。名刹、名人、名树、趣闻增添了神秘色彩。戒坛和菩提树一带甚至被视为佛门福地。明、清时,戒坛的仪门高悬着“真如法界”的横匾,戒坛大殿的大匾则书“待圣人来”四个大字。明万历年间,一位被称为憨山禅师的和尚还在寺院的仪门前写了这样一副楹联:

禅教遍寰中,兹为最初福地。

祗园开岭表,此是第一名山。

  明末至今四百多年,此联一直挂在寺门,“福地”之说于是更盛,甚至有人认为这“福地”可“福庇人间”。

  清初,戒坛一带被划出光孝寺,单独成为一座深三进阔三间的庙宇。其附近成为八旗兵的驻地,渐成街道后,其街名也沾上“福”字。戒坛的东邻便叫福东巷。戒坛的西邻则名福西巷,在附近傍绕戒坛的就称盘福里。

  在明、清两代时,今盘福路,是广州城墙,70年前拆城墙时才辟建为马路,因其位于盘福里之北侧,故名盘福北路。50年代初期,去掉“北”字,遂成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