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地名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07:39
据《尚书/禹贡》记载:在夏、商、周时代,“南昌”已被列入“杨州地域”范围内。“春秋战国”时期,诸候纷起争霸,南昌地区从属曾发生多次变易,当时,南昌处于楚之东,吴之西地区,故称之为“吴头楚尾”之地。秦统一全国,南昌属“九江郡”,但当时还没有城市之设。
直至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击败项羽,乃命御史大夫(后封颖阴候)灌婴率骑平定江南。当时赵陀乘刘、项相争时,占领越南,即今两广及安南一部分地区。汉高帝恐他窥视中原,乃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命灌婴建立豫章郡,翌年开始筑城据守。从此南昌就一直是江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乾元二年,废郡置“南昌军”,南昌之名始见于此。后又改置“南昌县”,此名据说是含有“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当时南昌县属豫章郡十八县之首,县境包括今之南昌、新建、进贤、丰城和南昌市区全部。明代改为“南昌府”,清代仍袭用。民国时代成为江西省会,同城分置南昌、新建二县。北伐后废府,而县名不变,可是南昌之名相沿最著,普通称南昌,即可代省会,无不以“南昌”二字为省会之。
南昌,是有悠久历史的古城,“曾用名”有七个:
一曰豫章。据说是因郡内有“豫章江”(即今赣江),又一说是在古代时,南昌地区遍种豫章树。
二曰宜善。西汉未年,王莽称帝时,将豫章郡改为九江郡,又将南昌县改为宜善县,至东汉,又恢复西汉时的旧名。
三曰灌城。因汉朝开国名将灌婴率军进驻南昌一带,开始建筑土城,时称“灌城”,因而南昌亦曾一度称“灌城”。
四曰洪州。隋朝建立后,以州西“洪崖”而得郡名。开皇九年(589年),改豫章为洪州,不久又恢复原名。
五曰钟陵。唐宝应元年(762年),为避代宗讳,改名为钟陵县。
六曰隆兴(龙兴)。此名始于宋代。宋孝宗隆兴三年(1164年)废洪州,升为隆兴府,并将城池加以扩展。到了元朝,元世祖沿袭宋代建制,南昌仍称为隆兴,只是将“府”改为“路”,均为地方政府的建制。后因避讳将“隆”改为“龙”,至元二十一年(1254年),称为龙兴路,南宋时为江南西路,元为江西行中书省的治所。
七曰南昌。在历史上以南昌为名的先后有六次:
1、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南昌县”,属豫章郡,南昌之名始见于此。
2、唐天宝年间,仍为豫章郡,未几,上元二年置“南昌军”。
3、唐宝应元年,又置“南昌县”。
4、唐未五代时,南唐中主李理景,决定迁都至洪州,而升洪州为“南昌府”。
5、明代初年,南昌为洪都府治,不久又改称“南昌府”,属南瑞道,清初仍沿袭明制。
6、民国九年(1910,一度筹备设市,并确定疆域。民国十五年(1926年),北伐军攻占南昌,开始设市,成立市政府机构,正式定名为“南昌市”。
摘自《纪念南昌建城2200周年》
南昌建城二千年
南昌被列为国家级的历史名城。
南昌始建于西汉,至今已经历了二十二个世纪。古称灌婴城,南昌人曾尊称灌婴为南昌府城隍爷,原有的城隍庙旧址今已成为象山宾馆。唐代灌城西移、进行扩建,周围二十余里。南唐一度建都,原建的长春殿今已成为保育院。宋代又扩建十六座城门,周围近三十里。明代改建南昌城,辟为七门、于是形成“九门九州十八城”格局,明朝南昌知府衙门处于城中,即今天的省政协所在地。及至民国初年,老城依旧、古态仍存。1926年南昌建市,折除七座城墙,始筑马路,原来的东、西、中三条老街逐步改建为中山路、迭山路和子固路。当时,南昌市城区中心定在翠花街与洗马池的繁盛地带,当年的旧市政府设在西大街(旧宁王府),全市总面积四平方公里。
南昌是历史文化名城:
南昌位于江西省北部,赣江下游,水陆交通发达,形势险要, 自古有襟三江而带五湖之称;汉代在此设了豫章郡,隋朝为洪洲治,唐、五代至明、清一直是历史名城,南昌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其风俗文化内涵受吴、越、楚和中原文化影响而形成赣鄱文化体系。
明代南昌辟七门,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形成不同习俗,有接官接府章江门,推进涌出广润门,挑粮卖菜惠民门,驮茏挂袋进贤门,跑马射箭顺化门,哭哭啼啼永和门,杀进杀出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