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由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28:32
《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记录占卜过程和结果并用来占筮的书,一般称为《周易》。在《左传》中已有《周易》的记载,如《左传 · 襄公九年》:“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左传 · 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说明《周易》最晚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目前,对《周易》成书的时代,学术界尚有争论,但西前期却有大多数所接受。
至于《周易》的“周”字,历来说法颇多,如,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周易是指的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很多人都以为《周易》的“周”字就是年代的意思。
而《周易》的“易”字解释则更为纷繁。
一说:“易之为字,从日从月,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晶月为易,刚柔相当。”
一说:“易 ,飞鸟形象也。”
一说:“易,即蜴。蜥蜴因环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日之易,取其变化之义。”
清代陈则震著《周易浅述》,将“易”的定义归之为二:
曰: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
曰:变易,春秋秋冬,循环往来是也。
无论何种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则是不会错的。
无论何种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则是不会错的。
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称为“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经过历代的演变,《周易》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样子,分为《经》、《传》两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并各有卦辞,爻辞加以说明,为占卜之用。
六十四卦,是以六个一组的“---”与“- -”构成的。“---”象征阳、刚;“- -”象征阴、柔。因此,“---”称作“阳爻”,“- -”称作“阴爻”。
“---”用奇数一、三、五、七、九中最大的数九表示,又称为“九”。
“- -”用偶数二、四、六、八、十中的六表示,又称作“六”。
“卦”由下而上构成,最下方的称为“初”。依次而上。称为“二”“三”“四”“五”,最上面的称为“上”。
在六十四的后面,是“卦辞”,是解说全卦的,亦称“彖辞” 。彖是兽名,有利齿。卦辞是周文王在被殷纣王囚禁时,推演六十四卦做出的解说。《史记 · 自序》:“西伯(周文王未称王时的爵位)囚 里,演周易。”
卦辞后面是爻辞,是解说六爻中的每一爻的。关于爻辞的作者,纷说不一,的说是周文王所作,也有人说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所作。
《传》是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字共十篇,称为“十翼”。翼有辅助的意思,意即辅助解释《经》。十翼有《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十篇。
《史记 · 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喜易,序 、象、说卦、文言,读易韦三绝。”
“十翼”是否为孔子所为呢?目前比较多的意思认为,“十翼”不可能是一个人所为,但会有孔子及其弟子的文字在内,原因是“十翼”中论说,矛盾颇多。
《彖传》  是卦辞的解释,从六爻的全体形象,说明卦的意义。
《象传》分大象、小象。大象仍是对卦的解释,不同于《彖传》 的是将六爻还原成三爻的八卦,从八卦象征的事物来说解全卦。小象则以各爻的位置来解释每一爻辞。
《系辞传》也称《大传》是对《易》的整体论说,是具有很深蕴含的哲学著作。
《文言传》是对六十四卦中的“乾卦”和“坤卦”的详细解说。
《说卦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易》的简明论说,后半部分是说明八卦的现象。
《序卦传》对六十四卦排列顺序进行解说。
《杂卦传》将六十四卦中相对的两 卦为一组,用一句话解释。
以上便成成为《易经》的全部内容。
所謂的易經,是將宇宙天地萬物的自然法則,與人類生活行為合為一體。解釋萬物無窮變化的哲理。而通常一般人看到易經,卻總以為只是一種占卜的方法而已。事實上,易經博大經深。在古代,”易經”便已被奉為”群經之首”。而占卜不過是其應用之一罷了。由其六十四卦所推演的種種道理,尚可運用於許多的學術中。諸如:命理學、天文學、相學、醫學、堪輿學、倫理學、兵法、仙學...等。並不只限於占卜而已。
我國上古時代文明進化的歷史,與八卦易學的源流有莫大關係。在未有文字之前,結繩為治,至伏羲始用符號邏輯,始作八卦(稱為先天八卦),這是先民經由游牧進入農商的關鍵;殆至文王,則又作後天八卦,兩者之原則雖略有異 ,其理實一。
孔子易傳言:『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蓋伏羲以河圖畫先天八卦,文王則以洛書,來演繹後天八卦。河圖之文:『前七二,後一六,左三八,右九四,居中者五與十』,其中一二三四五為生數,六七八九十為成數;一三五七九為奇數,二四六八十為偶數。奇數為陽,以橫實線表示;偶數為陰,以橫虛線表示。一點中心,前南陽、後北陰、左東陽、右西陰,以象宇宙。以陰陽統天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如此一來天數有五、地數亦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至於洛書之文:『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八六為足,五居中央』,其中一合九而為十、三合七而為十、四合六而為十,各再合中五,則上下左右皆成十五之數,恰與河圖中心五與十之數相合。
先天八卦以東南西北中之空間為主位而排列,但圖上一三五七九有左旋之勢,而二四六八十有右旋之勢,如此含有時間之變遷於其中矣。蓋一為陽之起,則冬至一陽生;九為陽之極,則夏至一陰生;二為陰之始,則秋分三陰開;八為陰之終,則春分三陽開。如是日月往來而明生焉、寒暑相推 而歲成焉。
大成的卦是由兩個卦所組成的,例如”天火同人卦”,就是由乾〔天〕和離〔火〕所組成的。在上面的乾〔天〕卦稱之為”上卦”,而在下面的離〔火〕卦就稱為”下卦”。
在一個大成的卦中,我們可以看到六個爻〔實線代表陽爻,虛線代表陰爻〕。而爻的順序是由下往上數的,分別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
因為陽爻稱作”九”,陰爻稱作”六”。所以我們如果以”天火同人卦”為例。便可發現此卦的六個爻分別可以稱作:初九〔初爻為陽〕、二六〔二爻為陰〕、三九〔三爻為陽〕、四九〔四爻為陽〕、五九〔五爻為陽〕、上九〔上爻為陽〕
因為易是以奇數為陽,偶數為陰.所以從爻位來看(初爻,三爻,五爻為陽位.二爻,四爻,上爻為陰位),位陽位之爻若為陽,以及位陰位之爻為陰,則可判定為吉.這種以陰陽是否定位來判定吉凶的方式,稱為正位.不過,這還必需要和”比,應,乘,承”的關係作綜合的研判才能斷定吉凶.
在易中,若內卦和外卦互為陰陽相應的情況下,可視為吉.內卦和外卦若每隔二爻(初爻和四爻,二爻和五爻,三爻和上爻)陰陽相應的話,則可視為吉.而相應者可稱之為--應爻.反之則稱為--不應.
大成之卦(本卦)的二爻、三爻、四爻稱為互卦,三爻、四爻、五爻稱為約象。我們可以把本卦的互卦當作下卦,把約象當作上卦。即成為一個新的卦。我們把本卦的上卦視為對方,下卦視為己方,就是彼此的接點,或可說成為現狀。從彼此的形來看,也可說是交錯。判斷這種由互卦、約象(二個和稱為互卦也可以)組成的大成卦,是解決現實的一種方法。此外,把互掛配合卜成的本卦對照來看,將可以更具体的占斷隱藏在內的事情。互卦、約象可以說是占斷的關鍵。觀察互卦、約象,有時會成為解決問題的線索。
《易经》是由三皇五帝之一的伏羲所创造。据历史学家考证,伏羲大约生活于公元前3000年至5000年之间;过了两千年之后,在商朝末期,纣王“九侯”之一的“西伯”文王姬昌发明或完善了六十四卦,并撰写了卦辞。姬昌之所以能够创造六十四卦,是因为他被纣王囚禁在羑 (音yǒu)里(现今河南汤阴境内)的皇家监狱里,因实在无事可做,就每天在脑子里瞎琢磨,把八卦交叠为六十四卦。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里说“西伯拘里,演《周易》”,又说,西伯“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人类上古的许多发明和创造,常常会归结于一个有名有姓的大人物。我们不妨做这样的猜测——上古时候,中国古人遇到重大的事情,都要向先人或鬼神请教,即占卜。占卜的结果,最初总是要记录两种不同的情况,正的或者反的,正的例如男人、胜仗、天空、南方、夏天、太阳、白天、办事顺利等等,反的例如女人、败仗、大地、北方、冬天、月亮、黑夜、办事不利等等。这些情况千变万化,为了便于记录,中国古人就发明了一阴一阳两种符号,阳的用一根长的横杠来表示,阴的用两个圆点或两根短的横杠来表示,这两种符号就叫做阳爻和阴爻。
一阴一阳只能表示两种状态,两阴两阳就能表示四种状态,增加了两种中间状态,例如,在夏天和冬天之间,加进了春天和秋天,在南方和北方之间,加进了东方和西方。再后来,增加为三阴三阳,便有了八种不同的状态,可以表示更多的东西,例如在东西南北之外,又加进了东北、东南、西南、西北,这样,八卦便创造完成了。
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证实,早在四千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便有了一种叫做“贞人”的特殊人物或特殊阶层,“贞人”的地位很高,他们是当时酋长或王的“玄学顾问”、巫术老师、以及代表部族或王与天地对话或与祖宗对话的媒介,他们还掌握了记录、记载、解释占卜结果深奥含义的专业知识和手段。我们今天对殷商时代历史的了解,就是从已经出土的刻有非常深奥的文字的龟甲或兽骨上猜测出来的,这是最早的甲骨文,其中还有一些我们至今仍然读不懂的符号。“贞人”应该是最早和最专业的掌握占卜方法和上古文字的古代玄学人士和知识官员,西伯文王应该就是商纣王时期领导高层贞人团队的一个最高负责人。易占应当是他断事的主要方法或方法之一。
对《易》最有贡献的第三代伟人是孔子。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孔子晚年“读易”,感叹说:“如果老天多给我几年的寿命,我对《易》就可以精通了!”孔子这样一个文化伟人,对别的东西都斩钉截铁,唯有对《易经》,态度虔诚得近乎诚惶诚恐。可见,《易经》在中国五千年文化遗产长长名单中的显赫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