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图式”概念之作用 ——主体产生知识的桥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27:15
关于知识的来源,在康德之前,经验论和唯理论已形成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以培根、洛克为代表的经验论者认为知识的唯一源泉是感性经验,而以笛卡尔、莱布尼茨为首的唯理论者则认为知识来源于“天赋观念”、“先验原则”。到了康德时代,唯理论的继承者沃尔夫主张一切真理都可以从纯粹概念中得出;与之相对应的是经验论的发展者休谟主张一切来自经验,否认有关超感性的一切知识。为了克服这两派将经验和理性截然割裂的缺点,康德对理性作了系统、综合的考察。康德关于知识来源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康德认为只有对人的认识能力本身重新考察,从怀疑人自身开始才能找到认识的客观普遍性的依据,也才能走出认识论困窘之境,找到根本的出路。他说:“我们得到知识是从两个基本源泉来的:要就是我们以印象的形式接受表象,要就是通过自发的概念能力来借着那些表象以认识对象。在前一种情况下,对象是给予我们的;在后一种情况下,对象是和发生在我们意识中的印象相关联着而为我们所思维的。”[1]这样,康德就把知性与感性看成是平行独立互不相关的两种能力:知性是心灵从自身产生表象的能力,它不能直观;感性是心灵被刺激而接受表象的能力,它不能思维。因此,康德认为,单独的知性与单独的感性都是不能产生知识的。那么,怎样才能产生知识呢?只有将感性和知性联合才能产生知识,而这种“联合”是知性对感性的规范、组织和改造,即综合统一直观提供的感性材料,将它们组织到逻辑形式的概念系统中去,这样才会产生知识。所以康德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只有当他们联系起来时才产生知识。”[2]
概念是怎样与感性直观相结合的呢?康德首先将概念分为了两种:经验概念和纯粹知性概念(即范畴)。他在《逻辑学讲义》中说:“一切经验地或后天地给予的概念称为经验概念;一切先天地给予的概念称为知性概念。”[3]因此,他认为,经验概念不存在同感性直观相结合的问题,因为经验概念是后天的,是从杂多经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例如“盘子的经验的概念与圆之纯粹几何学的概念就是同质的东西。”[4]思维中“圆”这种概念,本来是从许多个别圆盘、圆桌等直观对象中抽象、提升出来的,即通过归纳就可直接获得的,而不需要任何中介。所以将这种与直观对象同质的概念拿过来又运用到直观对象中去,便不会存在什么困难,只要把“对象包摄于概念之下”就可以了。而纯粹概念(即上述引文中的“知性概念”)则不同。它与经验无关,是人类知性先天提供的,是先天的纯形式,它不源于经验而源于思维主体本身,是作为先天的知识存在着的。而感性直观是杂多的、具体的、经验的。前者为主体一般形式,后者为对象内容,二者完全异质,因此,按照康德的知识构造理论,这两者是不能够结合的。
那么,怎样才能把作为主体思维基本形式的纯知性概念范畴与异质的感性直观为认识内容的杂多相联结呢?康德说:“由于知性的纯粹概念完全和经验性的直观异质,实则和一切感性直观异质,所以在任何直观里都绝不能见有知性的纯粹概念。因为没有人会说,一个范畴,例如因果性的范畴,能通过感官而被直观到,而其本身又是包含在出现中的。那么,直观被包摄在纯粹概念之下,即范畴之应用于出现,是怎样成为可能的呢?”[5]他认为:“显然必须有第三种东西,一面与范畴同质,另一方面又和出现同质,而这样才使前者之应用于后者成为可能。这种中间媒介的表象必须是纯粹的,即毫无经验性的内容,而同时它还要一方面必须是知性的,另一方面却必须是感性的。这样的一种表象就是先验的图式。”[6]
何为先验图式?首先,图式不是“图画”、“图像”或感性形象。康德认为,图式既与经验有关,又与范畴有关。它既不是事物的具体形象,也不是经验的概念,而是一种介乎概念与具体事物感性形象之间的一种抽象的感性结构,是一种概念性的感性结构方式、结构原则,象似某种图表或模型、构架。对于感性概念的图式来说,它“象个略图”、象个轮廓、象个图纸,为感性直观提供规则。对于知性纯粹概念的图式来说,它就是对于感性材料进行综合统一的过程。
图式既不是概念,又不是具体事物的形象,为了说明“图式”与感性形象的区别,康德举了5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他说:如果我把五点并排着像这样‘……’点下来,那么,我们就有了关于5这个数的图像,但我们如果仅仅思维一个一般的数目,不问它是5还是100,则此种思维,实乃一数量(例如1000)依据某一概念在图像中表现的方法之表象,因为在1000这种数的情况下,我们不容易一眼就看见它的意向而把它和概念来比较。[7]康德将这个表象称之为概念的图型。这个例子说明,如果把5个点一个一个地展现出来,这五个点就会作用于视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图形,便产生关于“5”的图像,它是对这5个点的摹写性的图景或影像,就其来源说,它是“再生的想象力的经验能力的一种产品”。但如果不管它具体的一个一个的点,只讲数目,那么这“数”便是“图式”。5的图式不是具体的图画,也不是知觉的残留物,又不是写在纸上的“5”字,而仅仅是关于5这个数目的思维。它是具体事物的抽象化,概念、范畴的图形化。康德还说,如果数不是“5”,而是一个大数,就更加明显地说明数不可能是感性形象,而是抽象化了的感性,它对感性具体已经作了初步的综合,从而具有“一般”的性质。另一方面,虽然“数”依据由概念的性质,但它又还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只是具体的感性形象与纯粹概念的中间环节。康德说:“把一个经验概念之于一个范畴下,似乎是内容上不同种类的东西的从属,这在逻辑上是矛盾的,如果没有任何中介的话。然而,如有一个中介概念,就可能把一个经验概念置于知性纯粹概念之下,这就是规律先天综合出来的某物。他们所表现的与综合一般的概念(即任一范畴)同类,从而依照它的综合同一就可能把现象从属在知性纯粹概念之下。我们把这种从属叫做框架。”[8]显然,这种先验图式不是具体的感性形象,而是一种指向概念的抽象的感性,它并不等于概念,而是概念性的感性化的东西。
其次,图式必须是纯粹先验想象力的产物。康德认为,图式不是范畴,不能来源于知性;图式又不是经验,因而又不能来源于感性。在“经验所以可能之先天的根据”中,他提出了三重综合:直观中感知的综合;想象力中再生的综合;概念中认知的综合。而想象力正是从感性向知性过渡中主体的一种综合能力。由于图式是感性与知性联系的中介,与想象力的联结作用相一致,因此,康德认为图式是想象力的产物。想象力具有两重属性:经验再生的想象力(再现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想象力(先验的想象力)。“经验再生的想象力”是从意象的再现中简单归纳或抽象出来的,是被动的,通过联想律得到感觉印象的联结,形成内感官的特定时间中的感性内容,但不能产生真正的认识,真正的认识必须通过“创造的想象力”才能产生。“创造的想象力”介于感性与知性之间,是主体自我联结感性和知性、从个别向一般过渡的能力,能把感觉印象按某种规律性的不变形式排列起来,是知性的具体化,是主动性。康德认为,经验对象统一的可能性来自知性,而具体地将直观杂多统一为经验对象的便是先验想象,即“创造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乃潜藏于人心深处之一种技术”。同时,康德又说“感性概念的图形,例如空间中的图形,乃是纯粹验前想象力的一种产物;而且可以说是纯粹验前想象力的一种略图。”[9]由此可见,康德的“图式”是由人类的一种先验的“创造的想象力”的综合活动所产生的结果,是想象力对感性直观对象进行先验综合统一的产物,是抽去差别性、个别性,带有一种普遍共性的共性结构,是概念与直观对象结合的桥梁。而想象力,则是知性与感性、概念与直观联结的心理机能。因此,康德指出“图式”构造的心理功能,就是想象力。
康德非常强调想象力的先验综合。他说:“因此现在更明显,知性图式说通过想象力的先验的综合结果并非在其它上,只为一切直观的多样在内感中的统一,间接亦即为,在与那种内感官(一种感受性)相应的机能的统觉的统一上。”[10]想象力要在杂多质料中建立统一的秩序性。但这种统一性的真正来源,是先验统觉的原始的综合统一性或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性。这样先验统觉的统一性必须通过主体自我的一种能力把统一性置于现象中,而这种主体自我的能力就是想象力。想象力的综合实际就是主客体统一中的内在动力。在康德看来,没有想象力,科学知识的建构活动就无动力去完成。
图式是如何实现概念与直观的结合的呢?康德指出,感性直观是先于知性思维的,它是在时间中被给予的,单独的感性直观,数量再多也不会产生出现象来。而知性纯粹概念是抽象的东西,是空洞的逻辑范畴,它只是一种可能性。康德强调说:“我们不能单凭范畴来判明一件事的可能性,无论如何一定有一个直观,才能揭示知性概念的客观实在性。”[11]因此必须使概念这种非现实的东西现实化,要现实化就得放在时间中。在康德看来,范畴应用于现象是通过时间先验规定的。时间是知性纯粹概念的图式,在“先验感性论”里,它被规定为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由于是“纯粹形式”,因此时间可以脱离经验内容,与范畴相通,对感性内容具有先天的决定性,是使感性认识成为可能的先天条件,因而它是先验的,具有知性的品格。另一方面,它又属于“感性直观”,与现象界或经验界相通,与现象同类,包含一切感性杂多表象。所以,时间的先验规定性不是别的,就是知性概念的图式以时间为共相的感性结构方式让范畴统摄现象,现象归于范畴下,时间图式成为联系二者进行结合的媒介。因此,时间是使知性纯粹概念感性化的必要条件。通过时间的先验规定,范畴应用于现象成为可能,概念与直观在时间中统一了。
接着,康德为了进一步说明范畴应用于一切现象存在于一切时间,就对范畴按量、质、关系、模态进行了分类。并认为:量的范畴与时间系列(数)是相符合的;质的范畴与时间的内容相符,质的范畴表现为填满时间的感觉;关系的范畴相符合于时间的秩序;模态(或样式)的范畴与时间全体(或总合)相符合。从康德对范畴图式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图式说在本质上是提出主体建构客体的一种结构方式。主体对客体的建构是一种时间的规定,量的图式所表示的是在时间相继中主体如何规定对象数量的综合;质的图式所表示的是在时间相继中主体如何规定对象内容、质料的综合;关系的图式表示在时间中主体如何规定对象在本质现象、规律秩序、交互作用的种种联系;模态或样式的图式表示在时间中主体如何规定对象的存在方式。图式正是表现时间化范畴的作用,这就使主体把客体建构成符合于自身规律性,符合于自身的内在需要,符合于主体追求的目的。
综上所述,作为想象力先验产物的图式在时间中,受时间方式所规定,把范畴与杂多都纳入时间中介中。一方面使范畴在先验时间规定性中应用于现象,使纯粹的抽象概念得以具体形象化,感性化,从而呈现概念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图式根据知性范畴所提供的认识形式,去综合、整理和构架杂多的经验表象,从而把感性经验从属于知性范畴之下。这样,异质的纯粹知性概念与感性杂多得以结合,从而形成知识。毫无疑问,康德的图式说为人类不同质或不同类的认识找到了联结方式,是以一种新型的理论形态来解决认识论中个别与一般、经验与先验的联结和统一的问题。这一理论突破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等传统理论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简单化、机械化的结合形式,使认识论的发展走上了一条新道路。

注  释:
[1]康德.康德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63,P39.
[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三联书店,1957,P 171.
[3]康德.逻辑学讲义.商务印书馆,1991, P 150.
[4]张世英.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P 171.
[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韦卓民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P 186.
[6]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韦卓民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P 186.
[7]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韦卓民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P 188.
[8]转引自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P 125.
[9]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 韦卓民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P 189.
[10]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95,P 146.
[11](转引自)周贵莲.认识自然科学之谜的哲学家——康德认识论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P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