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有必要对“富士康危机”进行标本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05:39
也许多年以后,人们再回想2010年的富士康员工连续坠楼事件,更能看出它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由一连串个案形成的“富士康危机”,不仅牵扯到企业文化、社会心理,也涉及制造业链条、经济发展方式,足可以作为研究当下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突出矛盾的典型标本。
我们都倾向于相信,“富士康危机”不仅仅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坠落,背后必然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或经济、或社会、或文化、或观念,或兼而有之。这一事件已然超越了富士康企业本身的范畴,需要靠从政府到企业、从学者到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集中探究,大家都应该有所思考。真正把“富士康危机”的原因搞清楚了,不光可以阻断下一个跳楼者的步伐,更能够举一反三,为其他企业或者社会其他方面的工作提供有益镜鉴。
在笔者看来,“富士康危机”可视为加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标志性注脚。一说起转变方式,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那可能是远远不够的,更加重视劳动者的“体面”、“尊严”和“幸福”,或许才是发展方式转变追求的终极目标所在。在今天,新一代打工者对企业、对社会的要求,越来越多地超出物质生活层面,而有了更多更丰富的内涵。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必须敏锐地捕捉这种社会心理变化,提供与时俱进的政策保障和社会环境。
实际上,富士康工厂的员工们在物质层面上并不处于最低层次。如同媒体报道的那样,作为世界五百强企业,富士康给予员工的工资福利相对较高,工作生活管理也相对规范。然而,连续发生的员工坠楼事件表明,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足以让员工丧失满足感、幸福感,产生心理畸变,甚至选择抛弃生命。从现有的信息来看,这种绝望不仅仅有物质上的因素,更多的是出于尊严的贬损、友情的缺失、人之为人的意义感的冲淡。因此,面对危机,富士康公司的管理者难以免责——即使仅仅是在道义层面。一个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一种本能,但用异常机械的手段去实现这个目标、乃至忽略了人的其他需求,这样的企业运行极度欠妥。此次危机给富士康公司带来的形象重创足以说明这一点。
我们的政府管理者更应该从这样的事件中吸取教训。如果极端地说,一个私企原本无需对员工的幸福负责,它只需要符合劳动法的规定就够了,那么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负有责任的。从应急危机处理来说,当地政府和工会等有关组织必须积极介入,在制度管理、心理干预、善后处理等各方面给予指导和劝诫,妥善处理危机带来的社会不良影响。而从更长远角度来看,如何在制度建设上更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限制强势资本对劳动者可能带来的种种损害特别是心理伤害,营造更加和谐的幸福社会,需要我们做出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