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 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02:17


麦蚜常见种类有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异名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3) 麦二叉蚜和玉米缢管蚜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同翅目,蚜科。别名,俗名麦蚰、腻虫、蚁虫。危害小麦、大麦、燕麦,南方偶害水稻、玉米、甘蔗等。
为害特点麦长管蚜前期集中在叶正面或背面,后期集中在穗上刺吸汁液,致受害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是麦类作物重要害虫。也是麦蚜中的优势种。
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 体长3,1mm,宽1.4mm,长卵形,草绿色至橙红色,头部略显灰色,腹侧具灰绿色斑。触角、喙端节、财节、腹管黑色。尾片色浅。腹部第6—8节及腹面具横网纹,无缘瘤。中胸腹岔短柄。额瘤显著外倾。触角细长,全长不及体长,第3节基部具1—4个次生感觉圈。喙粗大,超过中足基节。端节圆锥形,是基宽的1.8倍。腹管长圆筒形,长为体长1/4,在端部有网纹十几行。尾片长圆锥形,长为腹管的1/2,有6—8根曲毛。有翅孤雌蚜 体长3.0mm,椭圆形,绿色,触角黑色,第3节有8—12个感觉圈排成一行。喙不达中足基节。腹管长圆筒形,黑色,端部具15—16行横行网纹,尾片长圆锥状,有8—9根毛。
发生特点麦长管蚜年生20一30代,在多数地区以无翅孤雌成蚜和若蚜在麦株根际或四周土块缝隙中越冬,有的可在背风向阳的麦田的麦叶上继续生活。在麦田春、秋两季出现两个高峰,夏天和冬季蚜量少。秋季冬麦出苗后从夏寄主上迁入麦田进行短暂的繁殖,出现小高峰,为害不重。11月中下旬后,随气温下降开始越冬。春季返青后,气温高于6℃开始繁殖,低于15℃繁殖率不高,气温高于16℃,麦苗抽穗时转移至穗部,虫田数量迅速上升,直到灌浆和乳熟期蚜量达高峰,气温高于22℃,产生大量有翅蚜,迁飞到冷凉地带越夏。该蚜在北方春麦区或早播冬麦区常产生孤雌胎生世代和两性卵生世代,世代交替。在这个地区多于9月迁入冬麦田,10月上旬均温14—16℃进入发生盛期,9月底出现性蚜,10月中旬开始产卵,11月中旬旬均温4℃进入产卵盛期并以此卵越冬。翌年3月中旬进入越冬卵孵化盛期,历时1个月,春季先在冬小麦上为害,4月中旬开始迁移到春麦上,无论春麦还是冬麦,到了穗期即进入为害高峰期。6月中旬又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冷凉地区越夏。麦长管蚜适宜温度10一30℃,其中18—23℃最适,气温12—23℃产仔量48—50头,24℃则下降。主要天敌有瓢虫、食蚜蝇、草蛉、蜘蛛、蚜茧峰、蚜霉菌等。
防治方法防治指标:当孕穗期有蚜株率达50%,百株平均蚜量200一250头或灌浆初期有蚜株率70%,百株平均蚜量500头时即应进行防治。
1、农业防治法 选用抗虫品种。适时集中播种。冬麦适当晚播,春麦适时早播。
2、生物防治充分利用瓢虫、食蚜蝇、草蛉、蚜茧蜂等天敌,必要时可人工繁殖释放或助迁天敌;使其有效地控制蚜虫。当天敌不能控制麦蚜时再选用0,2%苦参碱(克蚜素)水剂400倍液或杀蚜霉素(孢子含量200万个/ml)250倍液。
3、50%辟蚜雾或40%氧乐果2000倍液。必要时田间喷洒2.5%扑虱蚜可湿性粉剂或10%吡虫啉(一遍净)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2.5%高渗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500—4000倍液、18%高渗氧乐果乳油1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0%康福多浓可溶剂或90%快灵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
干旱地区每667m2可用40%乐果乳油50ml,对水1—2kg,拌细砂土15kg,或用80%敌敌畏乳油75ml,拌土25kg,于小麦穗期清晨或傍晚撤施。为了保护天敌,尽量选用对天敌杀伤力小的抗蚜威等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