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模拟试题政治主观题精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32:14
1.(28分)阅读树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0年2月2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肥召开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安徽省省长全面部署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动员金省上下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举全省之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并严格把好环境保护评估关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关。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在优化发展环境上主动作为。在决策过程中,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广泛的论证,有关领导还表示,为了使决策更加科学民主,他们还将更多地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
(1)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安徽省政府是如何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的?作为普通公民,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参与民主决策?(12分)
(1)①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组织经济建设中负有重要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3分)
②政府通过部署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加强经济调节;严把环境保护评估关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关加强对市场监管;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强化社会管理;在优化发展环境上主动作为提供公共服务。(3分)
③公民还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政府决策。(6分)
材料二:“牌子”争来了,我省将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体制改革、政策等多方面先行先试,采取更为灵活的措施,但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并非“来者不拒”,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要以科技含量、投资强度、产业效益、生态影响作为选资标准,坚持走绿色低碳的提升式承接之路:国家科技部等六部委批准了安徽作为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三个试点省之一,
为承接转移和自主创新同时发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分析怎样做到承接转移和自主创新同时发力?(8分)
(2)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安徽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以促进自身提升式创新发展。(2分)
②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并非“来着不拒”,坚持走绿色低碳的提升式承接之路就是强调产业转移的同时要自主创新。(3分)
③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要利用示范区的先试权,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承接,实现自主创新与承接转移的有机统一。(3分)
材料三:在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中,奇瑞是一颗耀眼的明星。2010年3月26日,奇瑞第200万辆汽车下线,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首个突破200万辆的自主品牌。十多年来,奇瑞人竖持开放创新理念,积极致力于提高产品和服务品质、提升品牌价值和品牌形象,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从单纯的技术、服务层面引向体系层面,打造“体系竞争力”。奇瑞整合全球资源,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竞相提升,实现了整体竞争力的飞跃,成功升级为“自主国际品牌”,连续4年被《财富》杂志评为“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
十多年来,奇瑞人用一系列爱心和公益举措,树立了一个优秀企业公民的良好形象。奇瑞在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始终勇于承担各种社会责任,赢得了无数消费者的认同和社会的广泛尊重。
(3)结合材料,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奇瑞的成功给皖江城市带建设中的企业怎样的启示。(8分)
(3)①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自主创新,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诚实守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3分)
②顺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开拓国际市场。(3分)
③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2分)
2.探究题(28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世关注。某中学高三(1)班学生以“我看世博”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通过上网、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到如下资料,请你一起参与问题的分析与探究。
资料一:数字与世博 数字 经济学道理 世博期闻国内外拥入长三角衢增游客预计分别为3300万人和190万人,带动新增消费将分别超过483亿元和102亿元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世博园区内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要造230万平方米建筑,基础建设总投资180亿元,其中40%是由上海财政支出 世博期间,预计有7000万人次参观,直接收入可达到460亿元。再依照相关产业乘数效应,乘以1.7倍后,可产出794亿元。园区内外,更可带动62.7万人的就业,增加了市民的个人收入 由上海汽车集团没计、制造的1000辆新能源汽车将在世博会期间亮相,首次试水的油电混合新技术未来将成为上海汽车业产业升级的方向 联合国发布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评估报告》显示,2009年,上海在环保方面的投资达到420亿元人民币 (1)请仔细阅读上述资料,将你的观点写在相对应的方框内。(8分)
(1)(8分) 数字 经济学道理 世博期闻国内外拥入长三角衢增游客预计分别为3300万人和190万人,带动新增消费将分别超过483亿元和102亿元 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世博园区内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要造230万平方米建筑,基础建设总投资180亿元,其中40%是由上海财政支出 充分发挥财政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合理配置(2分) 世博期间,预计有7000万人次参观,直接收入可达到460亿元。再依照相关产业乘数效应,乘以1.7倍后,可产出794亿元。园区内外,更可带动62.7万人的就业,增加了市民的个人收入 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人民收入(2分) 由上海汽车集团没计、制造的1000辆新能源汽车将在世博会期间亮相,首次试水的油电混合新技术未来将成为上海汽车业产业升级的方向 坚持自主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2分) 联合国发布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评估报告》显示,2009年,上海在环保方面的投资达到420亿元人民币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分) 资料二:建筑与世博
整个上海世博会园区建设用地5.28平方公里,创造了世博会历史上园区规模之最。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依托现代科技,凝聚中国元素,表达中国文化大气厚重的气质,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各省市积极参与,地区馆建筑主题鲜明,和而不同,让世博会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百花园”;各国场馆更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给中外游客奉献了一场世界建筑文化的视觉盛宴;其中世博会园区总建筑面积的近1╱6是对具有历史价值的近代建筑和厂房的保留和再利用。
(2)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对上述材料的认识。(12分)
(2)①中国馆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体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
径。(3分)
②地区馆建筑主题鲜明,和而不同,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3分)
③各国场馆各具特色,体现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3分)
④对具有历史价值的近代建筑和厂房的保留和再利用体现了文化在继承社会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3分)
资料三:乡村与世博
本届世博会上,“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宁波滕头村脱颖而出,以“全球最美乡村”成功入选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成为全球唯一入选的乡村案例。
20年前,当大多数国人还不识“环保”为何意时,滕头村已将环保写进村民公约,并成立了当时全国唯一的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在滕头村里上任何项目都要由专家组成的环保委员会先把关,10余年来,50多项高利润但不利于环保的投资项目被滕头村一一否决;早在上世纪90年代,滕头村的住宅区就实现雨污分流,如今,生活垃圾已全部实现了统一统一集运和无害化处理;二十多年来,滕头村规定每年以相当资金的投入,确保生态环境的
养护和建设。滕头村长期保持60%以上的绿化率和一级空气质量。
如今,这个江南小村,已经是全国闻名的AAAA级景区,年旅游综合经济收入超过亿元。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而滕头村则以多年的生态和谐发展经验,唱响滕头人的世博宣言:“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3)请你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滕头人长期以来坚持“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做法的道理。(8分)
(3)①自然界是各观的物质世界,人民应尊重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3分)
②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争取的可以促进各观事物的发展。人民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2分)
③自然界的发展有其规律,人民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个规律,既注重保护自然,又造福于己。(3分)
3.(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博会是全球高新科技与文化艺术互相交融的顶级盛宴,见证了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安徽正在利用上海世博会的大舞台,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让世界更加了解安微,让安徽进一步走向世界。
(1)结合材料分析安徽省积极参与上海世博会的现实经济意义。(8分)
(1)①有利于借鉴、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科技,促进安徽省经济的科学发展:(3分)
②有利于展现安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2分)③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商机,推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打响示范区品牌,扩大安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3分)
材料二:目前,上海正在举全市之力办好世博会:上海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广泛开展“世博先锋行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上海市政府各部门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花大力气解决困扰上海城市多年的疑难顽症。上海市民认同世博、参与世博、服务世博,百万志愿者走上街头开展志愿服务。上海人民齐心协力,正在创作一曲人类新世纪的美妙乐章。
(2)①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上海筹办世博,既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又通过搞好各局部的工作推动全局,并充分发挥党作为关键部分的决定性作用。(3分)
②人民群众是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上海举办世博,充分调动广大市民的积极性,为成功举办世博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3分)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上海世博会的筹办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处处展示着主动性和创造性。(2分)
(2)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哲学道理。(8分)
材料三:上海世博会安徽馆共分为“印象安徽”和“多彩城市”两大展区。安徽馆以“徽文化让生活更多彩——无徽不成镇”为主题,这一展示方案既充分发掘微文化促进城镇发展的历史脉络,更着力弘扬徽文化环境友好、“天人合一”的时代精神。安徽馆在外观上,力图以经典的粉墙黛瓦作为标志性元素,来诠释全国闻名的徽派建筑,表现出恢宏、大气、尊贵和精细的特色,同时又注重将传统徽文化和现代高科技有机融合,着力把视觉盛宴与观众互动完美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安徽的历史厚重感和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的独特性。
(3)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淡你对安徽馆展示方案的认识。(12分)
(3)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安徽馆展示方案充分体现了安徽历史文化的地方特色。
②对待传统文化,应把握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的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作为我省传统文化的代表徽派建筑,在安徽馆展示方案中得到较好的体现。
③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创新,不断增强安徽文化的时代性,安徽馆展示方案注重将传统徽文化和现代高科技有机融合体现了文化创新。(每点4分)
4.(28分)
材料一:皖江地区主要是移民地区,由于移民和交通便利条件,皖江文化开放程度高,创新浓,文化辐射力强。自先秦以来,皖江文化从未中断,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底蕴深厚。自明清以来,外贸的刺激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贸易的进入,使皖商的重利一往无前。与其他地区文化相比,比较注重以文载道.以文救国,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文化的形态功能。
材料二: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和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
(1)请你谈谈材料一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12分)
(1)(12分)1、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移民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皖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皖江文化以文救国体现了文化与政治的关系。(3分)2、商业贸易和人口迁移是文化交流的重募途径。人口迁移、商业贸易不仅促进了皖江地区文化的发展,也增强了文化的辐射力。(3分)3、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以文救国、重商强、创新浓反映了皖江文化鲜明的区域特征。(3分)4、皖江文化从未中断、底蕴深厚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3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设立示范区的重大现实意义(8分)
(2)(8分)1、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眭。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设立示范区,积极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的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实现不同区域的良性互动、互利双赢。(4分)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有全局又要注重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皖江开发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皖江开发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速中部地区的崛起(4分
(3)某中学高三(1)班的同学以“皖江崛起”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假如你是该班一名学生,请你就皖江如何崛起从经济生活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3)(8分)1.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2分)2.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分)3.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2分)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新型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2分)
(其他建议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5.(28分)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总体要求:一是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推动区域联动发展。二是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三是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四是着力加快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五是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六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总体要求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的?(8分)
(1)①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推动区域联动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③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④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体现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每点2分,共8分)
材料二 近两三年来,国家陆续制定和批准了一系列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性的文件。这些文件和规划从整体的角度采说是基于我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的。从具体的编制角度来讲,它特别突出了两点,一是一定要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也就是说,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而不是着眼于某个地方的局部利益。二是要特别考虑这个地方的比较优势,突出它在这方面的特殊功能。也就是说,考虑到国家全局布局的同时,要充分体现这个地方的特殊需要。这样,就避免了我们所有的区域规划的地方化;另一方面避免了全国规划一刀切,体现了各地的比较优势。这样的规划制定以后,产生的效果非常明显。
(2)请运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做法的合理性。(8分)
(2)①物质与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国家制定和批准的一系列的区域规划和区域性的文件,是基于我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来制定的。
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区域规划是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而不是着眼于某个地方的局部利益体现了这一点。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域规划要特别考虑到地方的比较优势,突出它的特殊功能。
④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些规划和文件在很多重要方面体现了共性.但是又鲜明地体现了各个地区的特色或者个性。(每点2分,共8分)
材料三 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皖江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宏伟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也是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历史文化的力量,深深烙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历史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作用是双向的。我们要充分发挥皖江文化的积极作用。
(3)为什么说区域历史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如何继承皖江文化,发挥皖江文化的积极作用?(12分)
(3)①传统的区域历史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变迁,就会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和推动力,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就会禁锢人们的思想,阻碍社会进步。所以说区域历史文化是一把“双刃剑”。(4分)
②对待皖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皖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4分)对于皖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4分)
材料一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
材料二
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的目标是全球2012年减少5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根据“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必须承担一定的减排承诺,否则将受到严厉的经济制裁,而发展中国家暂不承担减排义务。为减轻发达国家减排的压力,《京都议定书》确立了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在这一机制下,受到二氧化碳减排额度约束的发达国家企业和政府机构,可以通过技术转让或资金投入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的节能减排项目进行合作,从而获得该项目所降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抵扣其自身的排放量限额。由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结构优化,新的能源技术被大量采用,因此,发达国家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难度较大;而发展中国家,能源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由此产生了碳交易市场,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易的市场。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在2008-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前景可观。
材料三
2009年11月27日,中国政府作出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出席12月7日至18日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声明,与此同时,宣布了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
(1)结合材料一,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9分)
(1)①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发展低碳经济是适应我国国情的选择。(3分)②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分)③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或落实科学发展观)(3分)(如答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也可酌情给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常识说明为什么碳交易市场能在全球得以迅速发展?(11分)
(2)①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成本上存在着差异,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高于发展中国家。(3分)②对发达国家而言,碳交易有利于降低减排成本,从而减轻减排压力。(4分)③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进行碳交易有利于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来降低消耗和污染,改善本国的生态环境。(4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我国如何实现减排的目标?(12分)
(3)①国家要加强立法,建立和完善减排的法律体系,严格执法。(2分)②履行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2分)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减排标准;加强市场监管力度。(2分)③履行文化职能。(2分)推广低碳技术;宣传低碳消费理念,树立节能环保。(2分)④政府还要履行好对外交流和合作的职能,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借鉴他国的有益的经验。(2分)
11.材料一: 中国环保行动
2007年10月 “建设生态文明”写进十七大报告,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 2007年6月 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阐述了中国在2010年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 2008年10月 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介绍了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 2009年11月 中国政府宣布201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目标。 2009年12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材料二:“十一五”以来我国单位GDP能耗降低情况 注:2008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6.61%和8.95%;2009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又分别比2008年同期下降2.46%和5.4%,这为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的污染物减排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材料三: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1)试从认识论的角度谈谈材料一体现的哲学道理。(10分)
①实践决定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概念,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中国节能减排目标的提出是根据中国环境的现实状况提出的,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的道理。(3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指导和促进作用。(3分)
③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不断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从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应对气候变化对策,节能减排目标具体实施,到发展低碳经济,充分说明了中国政府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将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4分)
(2)简要指出材料一、二之间的关系,并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方面为中国实现2010年节能目标提出合理化建议。(12分)
关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实施并采取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因此,十一五以来我国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4分)
建议:①政府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宏观调控,细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形成节能减排的良好环境,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分)
②企业要强化科技创新,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4分)
③个人要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增强节约和环保,从小事做起,从生活各个方面,做好节能减排工作。(2分)
(3)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对材料三加以分析说明。(10分)
(3)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应对气侯变化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3分)
②主权国家享有权利也要履行义务。在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发展问题上,各国有各自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履行各自的义务,要把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环境保护结合起来。(2分)
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面对全球气侯变暖,各国应本着谋和平、促发展、求合作的目的,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2分)
④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发展中国家,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中国积极倡导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3分)
12、探究题: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本题18分。
2009年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会议发表了《哥本哈根协议》,表达了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资金、技术和行动透明度等问题上的共识。某校高三(2)班同学商定开展以“气候变化引关注,低碳生活成时尚”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参与探究
同学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导致气候异常,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以及大自然经过8000年的进化才逐渐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被完全破坏。
(1)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的信息对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地启示
(1)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1分)。我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时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1分)。(2分)②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分)。我们在改造自然是切忌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必须看到人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1分)。(2分)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分)。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1分)。(2分)
解读生活
同学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发现:根据承诺,中国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而发达国家只会下降30%---40%。中国政府减排的这种努力没有前提条件,也不与其他国家减排行动挂钩,而发达国家却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减排目标应该受到国际监督,做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对这一违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相关规定的要求,中国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77国集团”明确表示:“我们不会在此次大会上接受‘三可’要求。”
(2)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政府是如何坚持维护国家利益与承担国际责任的统一的
(2)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利益(1分)。(3分)②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2分)。面对全球面临的气候问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努力,承担了应该承担的责任,实现了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的统一(1分)。(3分)
建言献策
同学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发现:遏制气候变暖实质就是发展低碳经济。一网友在新浪网载文指出,低碳概念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就是:节,顾名思义,即节能,如何节能?通过提高效率来节能;减,即减少排放;替,即替代能源;吸,即通过植树造林来达到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
(3)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发展低碳经济提3条建议并简述理由
(3)①采用经济手段,如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加大对低碳产业的财政支持或货币支持影响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利益实现调控,达到节能、减排等目标。(2分) ②采用法律手段,如采用立法或司法活动,通过对经济活动参加者行为规范或犯罪行为的打击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达到节能、减排等目标。(2分)③采用行政手段,如采用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达到节能、减排等目标。(2分)(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必须结合材料加以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仅罗列宏观调控的手段最高得分不超过3分)本题按照此评分标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