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通往公民社会的必由之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6:41:13
教育是中国最大的失败之一。
大学之前的教育围绕高考,和科举没有本质区别。
那么大学教育又培养了什么的人才呢?且不说大学教育成果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轨,也不必说学校已经和医院一样成为压在人民头上的新大山,单是大学人文精神的沦丧殆尽就已经让中国的教育走到了悬崖的边缘!
当大学没有人文精神时,民族的精神又从何谈起?
人文精神重建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的,但我认为,首先应重视通识教育。
不可能通才但应通识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学科分化越来越细,仅是某一学科的某一领域的某一分支的某一课题,就足够一名知识分子穷其一生去钻研,如果问题稍稍其研究范围外,就会愕然或乱说。
这似乎是世界的通病,是科学发展的“趋势”。我们已经不能要求今人像亚理士多德那样涉猎哲学、政治学、法学、逻辑学、自然科学等,我们只能在亚理士多德的研究范围内一个细小的问题上埋头钻研,仅仅这样,我们就已经精疲力竭了。
所以,要求现代社会出现亚理士多德那样的通才是痴人说梦。
但是,如果人类都从识字起就专注于某一课题,那将是很可怕的事情。自古以来,科学大师和文化大师往往都涉猎广泛,知识渊博。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对法国社会的出色描写比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更有价值。罗素则身兼哲学家数学家等多重身份。
况且,学生人格的塑造像树苗成长一样,各种营养都需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心灵因为博大才能完美。
西方国家都把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思考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最基本目标,不要求学生行行精通,但要求学生必须通透地掌握人生需求的最基本学问。
但是,我们中国大学目前的教育则像一群瞎子摸象,本来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是奴隶教化,在大学阶段又在自己狭隘的专业里闭着眼睛乱闯,收获和西方相比就高下自现了。西方对高校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是:思路明确,谈吐清楚,能分轻重,知所选择,并且善于利用时间,同时具有较高的理想,行为大方,态度诚挚。而我们呢?似乎没有目标,一群瞎子摸象,摸到哪就是哪,人格、思考能力都不完善,人文精神也就妄谈了。
通识教育的灵魂是公民教育
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全世界通识教育的共同目的。
就我国目前状况而言,通识教育更应该抓住核心:公民教育。我们常言,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应该转型成什么样?恐怕很多人都茫然。我认为,首先应从老百姓社会转型为公民社会。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官和老百姓界限分明的社会,官本位社会、对立社会、掠夺社会都是一个概念。这种社会形态不是老百姓能左右的,但老百姓的老百姓意识也强化了这种社会形态。鲁迅真是一针见血:中国只有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可见中国所有的时代都是充满奴隶意识的时代。奴隶意识也即老百姓意识,在所有人心中,社会都清晰地分为官和民两部分,为官的要防民,为民的要么认命,要么千方百计和官拉上关系或者变成官。所以说,中国自古以来都是老百姓社会。
泱泱中华应该转型了,泱泱中华必须转型了,我们不不能再重复千年不变的道路了。人人都想当官的社会只能不断重复历史的怪圈,因为做官能给个人带来最大利益,创造和发展的吸引力就大大降低,没有创造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只能是口号而已。
所谓公民社会就是平等的社会,没有官员和老百姓的社会。人人都是平等的,权利不受侵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依靠创造而非掠夺;人人都能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很显然,我们离这样的社会还很远很远。我认为,教育,公民教育应该成为最终要的途径。
公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公民应该充分了解并积极维护自己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政治自由、选举与被选举等等这些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一切,单靠政治课是无法培养的,这需要公民具有健全的人格。
蔡元培认为健全的人格需要四种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这些不用说离不开通识教育。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虽然也常提这几种教育,但实际上德育和美育基本上一片空白。
德育就是公民基本素质教育,包括平等意识、独立意识、维权意识、自觉承担责任意识,这离不开对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的通透了解。
政治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现代政府的功能,让学生知道宪政是必由之路。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西方几百年前就已经成为常识,在我们这仅是美丽的旗帜。可见,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还任重道远。
社会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人类社会有全局的把握,能更好地认清自己所处的形势,更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增强使命感。
经济学则应让学生牢固树立创造和交换的意识,自觉遵守市场社会中的游戏规则,即守法和诚信。
蔡元培说:“所谓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可见美育之重要。美育离不开对哲学、艺术的把握。
哲学是这个时代最落魄的学科,但人类永远都离不开哲学,就像离不开眼睛。所以通识教育里最起码应有中西哲学简史学习。
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基本素质的重要判断标准就是艺术欣赏能力。所以艺术史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这些学科的要求并不高,仅仅要求学生具备人之为人的基本常识,成为人格健全的公民。
所以,通识教育的灵魂是公民教育。大学乃至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普及以下课程:哲学史、艺术史、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另外,写作学也应列入通识教育,因为熟练表达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必备的最基本素质。
通识教育宜精不宜多
美国的通识教育很普及,要求很也简单:让每位毕业生通透得掌握几门必须的基础知识。而我国大学则几乎没有通识教育,即使有,像北大、港大动辄就开课几十门甚至上百门。
本科课程本来就很多,今天的大学生又很浮躁,哪能学这么多呢?如果在几十门课中随便选修几门,那通识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呢?
另外,通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也不仅仅是学生需要。全社会都是重视通识教育,例如专家学者们应该踊跃编写通俗的通识教材。青年们也应把通识作为自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这几年来,通识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关注。很多人正在作出不懈努力,例如北大出版社推出了“名家通识十五讲”系列丛书,为通识教育的普及做了很好的探索。但是,该社计划推出100本教材,我认为简直太多了,难免影响效果。
如果政府能迅速重视通识教育,如果大学能普遍精练地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如果我们中国的每位大学毕业生都能对哲学、逻辑、文化、艺术、政治、社会、经济、写作这几门必须学问有全的了解、基本的运用,中华民族素质就不愁得不到飞跃式地提高,文化大师、科学大师也就顺势而出了!
到那时,老百姓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也就成了不成问题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