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没有金钱、物资,谁来盗窃我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14:41
【原文】季康子患1盗,问於孔子。孔子对曰:“苟2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季康子担忧害怕盗贼猖狂,问于孔子。孔子回答说:“如果您自己不想贪求富贵,虽然奖励他们去偷盗,他们也是不会干的。”
【说明】一直在讲“仁”,为什么突然讲到盗贼的问题上来了呢?这就要了解盗贼产生的原因。社会贫富悬殊,生活差距拉大,人民不能安居乐业,被剥削、被掠夺太过,以至于民不聊生,盗贼就产生了。你拥有的金钱、物资越多,别人的就越少,因此窥视你的财富的人就越多,你即使拿出一部分来分给他们,他们也不满足。因此,我没有金钱、物资,谁来盗窃我呢?如果大家都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谁又盗谁呢?所以,一个国家最关键的就是贫富不均,贫富差距缩小了,人人都安居乐业了,大家基本上平等了,也就没有必要“患盗”了。这就是不惑于财富的问题。
——————————————————
【注释】1.患:《易·既济·象》:“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国语·晋语》:“患货之不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患秦兵之来。”《说文》:“患,忧也。”这里用为担忧、忧虑、害怕之意。
2.苟:《论语·里仁》:“苟志於仁矣,无恶也。”《大学·三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荀子·儒效》:“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史记·陈涉世家》:“苟富贵,无相忘。”汉贾谊《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五:“苟,犹若也。”这里用为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如果”之意。